來源:大貓財經(ID:caimao_shuangquan)
作者| 貓哥
01
今年日本又摘下一顆諾貝爾獎,統計一下會發現,過去20年已經有17個日本人和2個日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這些年無論是公開媒體報道還是社交網絡上,我們都把日本當成一面鏡子,但提到日本時卻都是宅、低慾望、老齡化、低生育率、經濟停滯不前、老後破產……
這些說法概括一下,就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後遺症,看起來挺慘,但被唱衰了這麼久,去日本看看,還是很繁榮的樣子,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就拿經濟來說,除了被中國趕超,日本的經濟總量依舊強悍:
從科學角度看,過去20年拿了這麼多諾貝爾獎,還都是化學物理之類的基礎學科,他們沒有像很多人想像中的那樣垮掉,為什麼呢?
02
一般我們說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指的是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崩掉之後,經濟一路衰退停滯不前的二十年,單從房地產市場和股市上看,確實是有點慘。
日本戰後經歷了高速發展,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商品出口貿易紅紅火火,家電、汽車等產品在全球熱銷,到處是日本製造的身影。
中國現在的有些問題和當時日本的情況是一樣的,為了解決巨大的貿易逆差,美國就動起了日本的腦筋。
1985年,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等5個已開發國家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兌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跌,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這就是著名的「廣場協議」。
這個協議開啟了日本的噩夢。
廣場協議之後美元貶值,美國東西好賣了,同時,日元大幅快速地升值,三年間達到了86.1%,出口很受打擊打擊。由於擔心日元升值提高日本產品的成本和價格,日本政府制定了提升內需的經濟增長政策,日本央行開始降息。
大量的資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人們紛紛從銀行借款投資到收益可觀的股票和不動產中。於是,日本股市大幅上漲,房地產市場快速膨脹,房價瘋狂到什麼地步?一度可以用東京買下整個美國。
那時候各種東西都在漲價,錢也特別好掙,最誇張的時候,高爾夫會員權都能成為炒作對象,售價五六千萬(日元)。
經濟泡沫終於爆掉,瘋狂的高增長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衰退,企業裁員,大量的人失業,失業又使得很多人還不起房貸,房子被銀行等金融機構拍賣,房價進一步下跌,大量銀行倒閉。
經濟衰退低迷,已經延續二十年,所以也就有了池田信夫的這本《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
更有悲觀者,郎咸平說,日本失去的是三十年:
資料來源:財經郎眼節目《日本失去了二十年》
加上最近幾年人口滑坡,安倍經濟學效果一般,結婚率生育率奇低等各種負面消息,日本給人的印象就是一位行將就木的老人。
03
但是其實日本對自己的反思和擔憂,早在泡沫爆掉之前就已經在進行。
1979年,哈佛學者傅高義教授在日本經濟騰飛的前一刻,發表了驚世之作《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讚揚了日本經濟成功的模式和範例。
但是日本人對此很反感,覺得在吹自己,日本影視界和文化界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的憂患反省之作——《日本沉沒》、《日本即將崩潰》、《日本的危機》、《日本的挑戰》、《日本的劣勢》等等。
非常喪。
房地產泡沫之後,這樣的文章越來越多,反省,是日本的主要論調。
而且,每次經濟數據不好看,或者生育率不理想,還有老齡化加重的數據出來後,首相都會一臉「我太南了!」的表情出現在公眾視野:
看得我們也很發愁~
但是,日本人不光說說,在反省自己的同時,悄默聲的一直在拚命搞科研。
日本政府於1995年制定了第一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側重增加有競爭力課題所需經費和培養1萬個課題研究青年負責人。
2000年日本政府制定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未來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在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06—2010)中,強調將研發投資重點從「物」轉移到「人」上來,吸引和培養國內外一流科技人才。
2011至2015年實施第四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時,提出著重培養具有獨創性的優秀研究人才。
2015 年,日本政府的科技投入約3.4萬億日元,大部分流向公共科研機構和大學。國立、公立大學支出研發經費1.77萬億日元,國立、公立及獨立行政法人科研機構支出1.45萬億日元。
日本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每年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長,與美國相差不大。日本大學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占預算的50%以上。
不只是自己研發,還在海外投資了很多公司,買阿里巴巴大賺特賺的軟銀,就在全球買買買,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製造企業在中國和東南亞設廠建立子公司。
通過買買買,既得到技術又能賺錢,發展潛力比較大,比買球隊、房子、酒莊強太多了。
04 這些思路的外在表現,就是拿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
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只有9位得主。這項計劃公布之後19年過去,日本已經拿了19個諾貝爾獎,而且全部都是理化生,照這個速度,50年拿30個獎已經幾乎沒有懸念。
拿諾貝爾獎不是為了那點兒獎金,背後的科技實力有點嚇人。
1)半導體晶片
半導體晶片需要19種必須的材料,具備極高的技術壁壘。
日本企業在矽晶圓、合成半導體晶圓、光罩、光刻膠、藥業、靶材料、保護塗膜、引線架、陶瓷板、塑料板、TAB、COF、焊線、封裝材料等14種重要材料方面均占有50%及以上的份額,日本半導體材料行業在全球範圍內長期保持著絕對優勢。
所以,日韓貿易戰,日本一說對韓國禁售半導體材料,韓國馬上就急了。
代表這個技術領域的諾獎日本科學家有江崎玲於奈和白川英樹兩位:
江崎玲於奈在半導體中發現電子的量子穿隧效應,並發明江崎二極體。
白川英樹首次合成出了高性能的膜狀聚乙炔,此後更多導電聚合物被發明並應用在電子產品當中。
2)光學儀器
世界先進光學玻璃製造商有日本保谷光學Hoya,日本小原光學Ohara,日本住田光學Sumita,德國肖特光學Schott,四家頂尖廠商日本就占了三家。
其中日本住田光學Sumita保有精密模壓而成的光學玻璃的,世界最高折射率,世界最低成形熔點,世界最多品種數量記錄。日本住田光學的光學玻璃無論在製造工藝,還是在產品種類上全面領先其他同行。
代表這個領域的諾獎日本科學家有三位:
三人因發明了藍色發光二極體而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3)高精度工具機
世界最高精度工具機主軸來自日本精工。
美國F22猛禽戰機就用SNK(新日本工機)的5軸龍鏜銑。
全球超精密加工領域中精度最高的母機,來自於日本捷太科特。
全球70%的精密工具機都搭載著由日本Metrol研製的全自動對刀儀。
在尖端工業機械上都不可缺的傳動部件來自日本的HDS。
4)工業機器人
機器人一線廠家有四家,日本占了一半:發那科(Fanuc 日本)、安川(Yaskawa 日本)、ABB(瑞士)、庫卡(KUKA 德國)。
二線廠商包括Comau(義大利)、OTC(Daihen旗下 日本)、川崎(Kawasaki 日本)、那智不二越(Nachi-Fujikoshi 日本)、松下(Panasonic 日本)等等,日本廠商的比例也很高。
日本安川機器人揮武士刀削豌豆
此外還有工程機械、碳纖維、精密儀器等眾多領域的尖端技術都被日本掌握在手中
,我們看到一個產品,可能品牌是美國企業、歐洲企業或者中國企業,但是裡面技術含量最高的零部件,也許印著日文。
今年新獲獎的吉野彰做的是鋰電池,這塊日本的技術走在世界前列,特斯拉的鋰電池就是松下供貨的,儘管現在汽車的市場有所下滑,但是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發展方向,市場還有很大空間。
05 日本企業讓出中低端市場,低調轉型為高科技企業
在湯森路透評選出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壓美國的35家。而中國內地無一入圍。
其實這些企業不是說新,反而大部分有時間的積累,一直在進行產品的創新與研發,才獲得了今天的成就。
幾十年前我們的長輩們耳熟能詳的日本家電企業們,現在似乎淡出了視野。
其實,他們並沒有倒閉或者消失,而是轉型成了高科技企業。
當年憑藉電視和白色家電風靡中國的東芝,家電轉讓給了美的,他們現在主營業務成了大型核電、新能源和氫燃料電池電站等領域。
當年冰箱洗衣機在全球熱銷的松下,現在的主營業務是:環境解決方案、網際網路通解決方案、汽車、消費電子等這一類的B2B的業務。
日本電腦的鼻祖NEC認識到傳統的電腦不是未來趨勢,與其被淘汰,不如割自己一刀轉型。果斷拋棄了電腦產業以後,NEC並沒有扔掉自己的半導體技術,而是繼續研發尖端的半導體技術,占據行業發展上游。
還有喬布斯最崇拜的索尼,也轉型做了網絡服務、金融、電影、遊戲、音樂等多元化業務。全球CMOS圖像傳感器市場價值120億美元,其中索尼的市場份額達到了50.1%,索尼的傳感器是蘋果、華為的首選,華為P20、P30系列拍照進步明顯,也跟定製索尼的IMX600系列傳感器大有關係。
膠捲行業現在已經基本上被淘汰,當年的富士膠捲面對市場萎縮,它用做膠捲的膜技術來生產化妝品,之後還開始研發新藥,旗下Toyama化學現在針對阿茲海默症和伊波拉等等很多病研究特效藥,妥妥轉型為高科技企業。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
總的來說,日本的企業從2C市場衰退,但是他們的企業更多轉向2B,生產技術含量高且毛利高的核心零部件,賣給全球的企業,低調地悶聲發大財。
日本正是有這些研發創新能力,有核心技術,才在日韓貿易爭端中硬氣十足。
看上去,日本失去了三十年,實際上這三十年日本低調發展科技一直在積累技術和人才,韜光養晦,厚積薄發,這一點,值得學習啊!
微信編輯:山曉倩
監製:蔣春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qWY2W0BMH2_cNUgma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