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鬼故事,已經12月了,再不脫單,馬上就要過年了。
丘比特的箭雖然輕易就放過了你,但七大姑八大姨九鄰居是絕對不會隨隨便便放開你這個話題。
每次被催著談戀愛,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委屈:
這是我想了就能有的嗎?
說好的畢業了國家就給分配呢?
你們男/女朋友都哪兒找的啊?
幾年下來,好人卡收了一堆,錯誤經驗記了半本,一次戀愛都沒談上。
其實,很多時候被拒絕,並不是因為你不行,而是你沒講究科學方法。要知道,點頭或者搖頭,往往都是一瞬間的決定。把握住對方這一瞬間的情緒波動,或許就能少吃一次閉門羹。
先給大家展示一波自殺式表白的錯誤示範吧:
文字表白
我和我的手機,一刻也不能分割。
一天下來,我可以不跟人講一句話,但是手機上我能噼里啪啦發出一萬個字。所以,很多時候,直接就選擇了微信表白。
看起來好像是沒有什麼問題,也方便快捷,但是,這也太!不!正!式!了!
更可怕的是,你無法保證對方在看到表白的時候,是什麼心情,正在做什麼,剛剛經歷了什麼。如果她剛輸了把遊戲正在鬱悶,你可就撞上槍口了。
電話表白
你可能會說,既然文字表白不正式,那就打電話唄。
NO!
文字表白之所以不正式,是因為不能看見對方的狀態、心情,也沒有面對面溝通的真誠。打電話表白,除了能聽見你顫抖的聲音,幾乎沒比微信打字強到哪兒去。
你在這頭深情款款,那頭可能正在趕時間,完全沒空聽,或者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電話、文字,都不合適,尤其是在勝算不高的情況下。(如果兩個人是雙向箭頭互相暗戀,這話當我沒說,你就是飛鴿傳書也能脫單。)
從心理學角度看,當面表白才是上上策。
因為情緒的產生,會受到周圍環境、生理狀況、認知過程三個因素的影響。當你把對方約出來,至少可以保證周圍環境早有準備、對方生理狀況沒有問題(至少不會聽著聽著睡著)。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現場表白都能成。什麼宿舍樓下喊話、廣場中心擺愛心蠟燭、熱氣球上喊承包魚塘(塘主,不好意思我串戲了)……除非你想衝擊2020年度沙雕新聞,否則不要輕易嘗試。
在合適的地點敞開心扉,可以讓雙方的情感濃度急速上升,大大增加成功的幾率。公共場所人來人往,其實並不適合作為表白的最佳選擇地。
愛情心理學研究過程中,心理學家引入了情感維度(Emotional dimension)的概念,強調心理層面的感受是可以通過情感進行折射的。換而言之,通過心理操控,我們可以輕鬆調動一個人的情感。
阿瑟阿倫等人通過經典的「吊橋實驗」發現,生理喚醒對人感受的決定性影響。凡是走過吊橋的人都知道,踩在上面會有搖搖晃晃的感覺,特別是山間的那種比較長的吊橋,會使人感到心跳加速、緊張不安。
而心跳加速、血流速度加快都是由於我們緊張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由於橋的劇烈晃動,導致參與者普遍心跳加速。
而人總是需要調節自身的"認知失調",希望給存在的現象一些合理的解釋,來避免自我的認知失調。於是,站在吊橋上的人會想,我之所以感到心跳加速,是因為對方吸引了自己(糟糕,是心動的感覺)。點頭答應自然是不在話下。
「吊橋效應」不僅適用於表白,也適用於約會。比如,可以把約會地點選在一些能讓心跳加速的場合,例如有過山車、海盜船這種刺激項目的歡樂谷等。包括看恐怖片、逛鬼屋,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很多律師事務所會選在嚴肅、高級的寫字樓辦公,也是運用了「吊橋理論」。因為當客戶踏入這樣的辦公大樓,心裡不自覺地就會產生一種信任感,認為這裡的律師會提供專業的服務,從而促成合作。
當然,「吊橋理論」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說到底,人還是個很複雜的生物體,具體有多複雜呢,看《人的全景》就明白了——
《人的全景》
池宇峰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