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是千年古城,八景之說流傳甚廣。據史料記載,代,進士趙植就有描寫八景的詩。明清兩代,八景詩也屢見不康熙十七年的《萊陽縣誌》里,記載的菜陽八景為:望石游、激避暑、五龍匯漲、七子連峰、旌旗曉霽、挺城牧笛、馬山夕照招晴覽。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舊時的八景現已多不存在,但)心中,對美好的嚮往卻從未改變適逢走訪東馬山村,「馬山夕照」這古書記載的萊陽八景之,勾起了眾人的興趣,便想趁機一探究竟。
可惜現代人能說「馬山夕照」究竟的不是很多,查閱了相關資料和書籍,關於馬山夕照的由來,意外收穫到數個版本,遂一併整理記錄下來。
正史記載的「馬山夕照
馬山位於萊陽城西25公里處,山崗南北長長地隆起:北端突起一山,形如奔馬,故名馬山。
元延佑年間,縣令韓夢昌在此建東平王廟漢宣帝四子宇封東平王,宇子西陽頃侯封東菜)周
知縣郭敏、參政邢表曾重修,並建「八蜡廟」。1931年前,山左域西有「關帝廟」,山前有「馬神廟」。滿山松柏參天,樓閣映襯,甚為壯觀。
關於「馬山夕照」,康熙《萊陽縣誌》記載:「縣西五里,山形若奔馬,有東平王廟,其山形樹影日西時,俱射於城內,由董巷口北壁,悉如海市樓閣之狀,亦可觀也。」說的是紅日西斜時分,山形樹影和金碧輝煌的廟殿,都映射入城內巷口的粉壁牆上,影影綽綽虛無縹緲,極為奇妙,可與蓬萊海市蜃樓相媲美。此景名為「馬山夕照」。
歷代文人名士多有詩作讚譽,清文人張重潤有詩云:「倒景馳油東小壁綴。疑借蜃以棲,山原坦無跡。」
林坊間流傳的「馬山夕照」
走訪中,馬山村一位對歷史頗有研究的村民給我們講述了老輩人口口相傳的「馬山夕照」。
說是古代萊陽城西門外有座關帝廟,廟內關帝爺身上有一面銅製護心鏡,每當夕陽西下,陽光照射到此護心鏡上,反射出來的光芒剛好灑在西邊的馬山上,這就是坊間流傳的八景之一「馬山夕照」的由來。
民間故事版「馬山夕照」
傳說很久以前,萊陽有一戶姓張的財主。他家境富裕,可就是好多年沒有孩子。夫人直到五十歲才生了個女兒,取名叫巧姐。
老年添喜全家歡慶。為了把這干斤養好,專門雇了個奶媽。
這奶媽姓李,年方三十,還帶著個兒子,名叫金鎖。金鎖比巧姐正好大一歲。窮人的孩子潑辣,李媽早早給金鎖斷了奶,留下這奶水,全喂了巧姐。
李媽疼愛兒子,也疼愛巧姐,金鎖與巧姐從小就以兄妹相稱。他們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朝朝暮暮,玩在一塊,既天真又可愛,誰見了誰夸。
金鎖長到十幾歲,就不那麼隨便了,他天天要到馬山上給張家放牛;巧姐也被關在繡樓上,跟著大人描金繡銀學針線。二人越是分開,越是思念。
金鎖每日來到馬山,放開牛,就忙著捉蟈蟈。他心靈手巧,又編了籠子盛了,傍晚帶回家,送給巧姐玩。有時也采些山花,摘些野果回來送給巧姐。巧姐收到這些禮物,恨不能跟著金鎖一塊到馬山上去,但這麼做,父親絕對不能答應。
天長日久,每到傍晚,巧姐就盼著金鎖回來,有時回來晚了,她就站在樓上,呆呆地望著馬山出神。有一次,巧姐盯著金鎖問:「金鎖哥,馬山上的花多嗎?」
「多,可多呢,滿山都是。」
「好看嗎?」
「好看,紅的,黃的,藍的,什麼顏色的都有。」
「金鎖哥,你帶我一塊去好嗎?」
見巧姐這樣問,金鎖搖搖頭說:
「那可不行,老爺知道了要怪我的。」
其實巧姐也明白這不行。半天,她竟急得兩顆淚花在眼裡直打轉轉。金鎖一看急了,忙安慰巧姐說:「這樣吧,你把你的銅鏡子掛在樓上,把馬山照到鏡子裡,不就什麼都看到了嗎?」
巧姐聽了拍巴掌笑了。
第二天,金鎖正站在馬山上吆牛,突然一道亮光落到他身上。他又驚又喜,趕忙順著亮光望過去。那亮光來自巧姐的繡樓上,那麼美,那麼暖,那麼亮,仿佛是巧姐站在樓上對他笑。
從此,金鎖每天都看到亮光,看到巧姐巧姐也看到了馬山,看到了金鎖哥,二人仿佛又天天嬉戲在一起。
又過了幾年,巧姐終於許配給了外村一戶財主家,要出嫁了。
巧姐臨走那天,金鎖沒再上馬山,他只覺得天旋地轉,竟一病不起。臨終前,他要求媽
媽說:「我死了,把我埋到馬山上,我要天天看著她…」
媽媽明白兒子的心意,就把他埋了馬山的一塊大青石旁。不久,墳上長出了一棵小松樹,後來這棵小松樹長成合抱的大松樹。
打這以後,每當夕陽西下,這棵大樹的影子,就映到巧姐住過的那棟空蕩蕩的繡樓上。許多年以後,有位多愁善感的詩人對這大發感慨,便在馬山廟上題了四句詩:「馬石山巔青石旁,一杯黃土掩斷腸;痴魂還作蒼松影,日日黃昏借夕陽。」
馬神廟後人口述「馬山夕照」
在東馬山村的村口西邊,我們遇見了一位坐在門口曬太陽的老人。有知情者告訴我們:這位老者的父親曾是馬神廟的道士,他應知曉「馬山夕照」的由來。
老人名叫孫忠亭,年77歲,自稱是「馬神廟的後人」。
原來,馬神廟及周邊的房屋都是老人祖上的產業,其父親是馬神廟的道土,直到1930年馬神廟被拆除。
便問老人是否聽說過「馬山夕照」以及原「馬神廟」遺址何處。老人眯眼笑了,一副洞曉一切的表情。遂起身,東行十幾步,指著我們身後一片面積不太大的荒廢之地說,這裡就是「馬
神廟舊址。我不由得瞪大了眼睛,眼前是東馬山村村口處的一塊高地,村碑赫然立在道邊,每天人來人往。一圈兩米多高的圍牆圈囿起這塊坡地,圍住了幾棵楊樹和槐樹,還有一坡荒草。
和老人並排站在馬神廟的舊址上,他手指的方向南望過去,首先看到的是都山莊。
孫忠亭老人告訴我們,麗都山莊再稍往南,距我們現在站的地方約150米處,過去有一座戲樓,那裡曾是萊陽最熱鬧的地方。在戲樓和馬神廟之間,有一條小路,路邊有三棵大楊樹,大楊樹年頭很久了,特別高大。
每當下午四點左右,夕陽照射到楊樹身上,楊樹的影子拉得長長的直能映到現在的市政府門前呢。老人說這就是「馬山夕照」。
1930年,馬神廟被拆,拆下來的磚石全部運到城裡建了學校,就是劇院院內的原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
拆了建學校,倒也物盡其用,但我的心裡多多少少還會有昔日風光不再的失落。而笑眯眯地給我們講述著曾經的孫忠亭老人,作為馬神廟的後人,心裡又會是什麼滋味呢?
在馬神廟遺址上,我們看到了些破殘的青磚,老人告訴我們這都是馬神廟的舊物,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還有一座碩大的石磨盤,掩藏在雜草叢中,一半埋進土裡。聽老人說,那是他們家小時候坐著吃飯和休息的地方。在這片荒草園中,還有一座孤零零的土墳,裡面葬的是孫忠亭的父親,原馬神廟的道士孫祥存。
孫忠亭的家就在這塊空地的旁邊,守著父親的孤墳和荒了的園子。
這裡本是馬山的坡頂所在,當周邊的高樓次第建起,這塊高地上趴著的幾座平房反倒變得低矮起來,整個馬神廟舊址所在,透著一股頹敗。
採訪中,聽力不是很好的老人反覆念叨著「給再多的錢,我也不能把這裡賣了賣了就會蓋起高樓,便一點兒念想都沒有了。」
或許從前的美好,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總是習慣添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久而久之,便產生了這版本不一的「馬山夕照」吧。但無論那種版本,都是後人基於消逝的美好的一種追憶。
(作者:萊陽/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