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微博而不是微信,她少挨了一刀

2019-10-08     阿旺說牙

非常遺憾地告訴大家,這不是什麼兇殺未遂的故事,而是一例疾病患者的曲折診治歷程,與微博有關,與微信有關,走錯片場的朋友們可以離開了,但是,口腔科大夫們,你們一定要

全部看完以後,你們會有收穫,相信我。

現在正式開始回放---

大約10個月以前,我在快下班的時候,接診了這樣一位女性患者


據她自訴,她長的這個包已有兩年多,看了多家醫院,每次都是看外科,外科醫生每次只給她開消炎藥,吃藥,觀察,有時消退一點點,然後又長包,經常流膿水,曾先後兩次在社區診所作手術(一次切膿,一次切包),術後又發,間斷流膿經久不愈。於是,來我們醫院,同樣掛了外科號,外科醫生看了以後,直接指到口腔科。

對口腔科醫生來說,首先拍個片確診是必須的,果然……


結合X線診斷就十分清楚了,牙源性皮瘺(皮竇),源於牙根的慢性炎症,不斷破壞根尖骨質,炎性滲出物突破骨皮質,粘膜,從皮膚最薄弱處穿透向皮膚外引流,病理過程很簡單,那麼病源牙這個病根不除,當然瘺口不愈。

涉及到治療方案選擇,我當時就在猶豫,她沒有明確的牙齲壞和牙外傷史,而病變造成的骨破壞範圍已達3顆牙(32,33,34)的根尖,是做3顆牙的根管治療還是做根尖頜骨病變刮治術呢,畢竟骨破壞範圍這麼大的根尖周病變,根管治療能搞定嗎?暫時我也處於糾結之中,並不是糾結治不治得好,而是哪種方法更合理,我告訴患者治療上可以保守,也可以手術,具體方案我們先研究一下,並讓她留下了電話。

於是,下班以後我就把她的病例資料發到了一些口腔醫生微信群里,都是在各個醫院口腔科工作多年的朋友,有牙體牙髓科的,有口腔頜面外科的,而在病例治療方案的回饋上,占絕對優勢的答案是主張行「頜骨病損刮治術+根管治療+皮瘺切除術」,而且他們都有這樣的類似病例,基本上就是這麼做的。極少數的醫生也說可以考慮先做3顆牙根管治療,長期觀察隨訪,實在不行再手術。

的確,理論上是支持的,可臨床上為什麼沒有那樣做?因為沒有人耐心長期隨訪?還是做了又失訪,或是因為大刀闊斧不留隱患的手術方式更見成效,亦或是此種手術治療已成為歷史流傳下來的傳統默認方案?總感覺與理論有悖,卻沒有病例支持,或許是因為圈子太小吧,那一瞬間突然想起了微博,一個開放的平台,很多牙醫大伽的交流平台,抱一線希望,就把這個病例資料發到了微博上,同時發了一通牢騷諸如「看錯科室誤病情」之類的云云,艾特了一些牙醫,希望引起關注,果然,很快,連鎖反應般地傳開了,也得到了很多牙醫們的回覆,多半是譴責那些非口腔專業醫生的誤診誤治行為,有幾位提出了保守治療的建議,而其中,有一個人的治療建議一下子打動了我,他說「現在只需要做根管治療即可,而且只做一顆牙就可以」。

對於牙醫而言,這話一看基本上就屬於接地氣了,當時我極其欽佩的,不僅是這個建議,更多的是他的話裡面沒有「可能,可以考慮,或許可以」等等這類嘗試性的建議,非常有氣度,只有在豐富的病例治療經驗基礎上才可以有這樣的底氣。當時查看了他微博ID是「@顯微牙醫」,打聽了下,他就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科主任,博導,侯本祥教授(現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可以說是國內牙體牙髓病學頂尖級專家。

好的,有了定心丸,我隨即預約了患者,她因為又去過其他醫院口腔科諮詢同樣建議手術,正陷入深深的手術憂慮中,聽到我的建議還將信將疑,最後告訴她萬一根管治療失敗再手術也不遲,對病情無任何影響,畢竟多一次機會,於是就接受了治療。首先,治療第一步,當然是牙髓電活力測試,測試病灶區域的32,33,34,測試時,讓患者有酸麻感覺即舉手示意,牙面吹乾後開始電測,沒有想到的是,三顆牙都有感覺,都同樣舉手了,當時我第一感覺是出了差錯,一定是有什麼偏差,想了下,難道沒有隔濕?有影響?於是再次吹乾牙面,吹得非常非常干,然後前庭溝隔一棉球,再次電測,結果33無感覺,好了,結果出來應該舒了一口氣,本來想想,嚴格隔濕吹乾是常規要求,注意這個細節就OK了。

但我就是納悶了,我注意到,這次測試與前次的唯一區別,就是前庭溝隔一棉球,另外吹得賊干賊干,這棉球怎麼能起多大作用呢,原理是什麼,為何需要吹如此幹才有效果?心生疑慮,便仔細問患者整個過程,她的回答讓我知道了真實原因,第一次測第一顆牙時候其實不是酸麻的感覺,但她還是舉手了,因為她很緊張,不知道那種所謂的酸麻感覺是什麼,只感覺牙面上有一個東西觸動,就以為是的,所以舉手了,而測試第一顆牙就是33。

終於明白了,這是典型的電測假陽性,牙髓電測時候一定要先測活髓對照牙,讓患者建立一個對酸麻感覺的具體印象,避免緊張造成死髓也當活髓了。好了,接下來的事情,就是33常規根管治療了,嚴格,規範,徹底地進行,事實證明真的只用做這一顆牙就可以了,效果極其明顯,圖片直接反映。


半個月後瘺口開始收縮,再也沒有出現過流膿滲出現象,於是信心大增,患者異常高興,繼續隨訪。



病人治好了,她的感激之情無法言表,我卻受之有愧,因為那是微博的功勞,是「@顯微牙醫」的功勞。自那以後,我就關注了微博,時間久了,知道了「@顯微牙醫」和「@武大口腔彭彬」教授原來早已是微博上牙體牙髓界的網紅雙搭,會科普,會調侃,一唱一和,談笑間引人入勝,他們正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微博上向全國的牙醫們不斷更新現代根管治療的新理念,新技術,也在全國開辦了多個培訓班講座,誨人不倦。

因為根管治療的操作費時費力費頸椎,收費卻無法體現牙醫價值(三千元的算高規格),低端的幾百元的收費讓牙醫們主要靠情懷在支撐。在這個動輒拔牙種植的年代,複雜牙(尤其是根尖破壞區超大)的根管治療已漸漸被邊緣化乃至淡化,有技術因素,也有理念因素,更有態度因素。

作為一名有專業素養的牙醫,在任何時候,任何執業環境下,一定不要忘記了,根管治療,是牙醫立業之本,地位不可替代。在本文的最後,我以微博上一個國外的下頜牙髓源性病變的全下頜牙根管治療病例來進一步詮釋,並與同行們共勉。







也許,這個病例的成功不可複製(診斷是關鍵),但是,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理念,還有信心!

作者:徐勇剛

來源:魔術牙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U5Zqm0BMH2_cNUgtH_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