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為人師】
[出處]「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
<釋義>不謙虛,好在別人面前以教育者自居。
2.【亂臣賊子】
[出處]「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滕文公》)
<釋義>儒家指不忠不孝的人。後泛指造反作亂,破壞統治秩序的人。
3.【引而不發】
[出處]「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盡心》)
<釋義>比喻做好準備,待機行事。亦常用以比喻善於啟發引導或善於控制自己。
4.【專心致志】
[出處]「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告子》)
<釋義>一心一意,精神集中。
5.【自怨自艾】
[出處]「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
<釋義>悔恨自己的錯誤。
6.【匹夫之勇】
[出處]「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梁惠王》)
<釋義>指毫無智謀,單憑一己之力蠻幹的勇氣。
7.【解民倒懸】
[出處]「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
<釋義>比喻解救受苦難的百姓。
8.【緣木求魚】
[出處]「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
<釋義>比喻方向或方法不對,做事達不到目的。
9.【當務之急】
[出處]「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盡心》)
<釋義>指當前所有應做的事情中最要緊的、最急需辦的事。
10.【心悅誠服】
[出處]「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
<釋義>發自內心地高興,真心實意地服從或佩服。
11.【易如反掌】
[出處]「以齊王,由反手也。」(《公孫丑》)
<釋義>像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成功。
12.【水深火熱】
[出處]「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梁惠王》)
<釋義>像在越來越深的水中,像在越來越熱的火中。比喻人民生活處境異常艱難痛苦。
13.【出爾反爾】
[出處]「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梁惠王》)
<釋義>原意是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怎樣對待你。今多用來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14.【流連忘返】
[出處]「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梁惠王》)
<釋義>原指迷戀於遊樂,忘了歸去。現多指留戀美麗的景色或美好的事物,捨不得離去。
.15.【事半功倍】
[出處]「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公孫丑》)
<釋義>形容費力小,收效大。
16【出類拔萃】
[出處]「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勝於孔子也。」(《公孫丑》)
<釋義>形容才德超出眾人之上。
17.【一曝十寒】
[出處]「雖有天下易生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
<釋義>曬一天,凍十天。比喻學習、工作沒有恆心,用功少,荒廢多。
18.【自暴自棄】
[出處]「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
<釋義>自己輕視並糟蹋自己,甘於落後。
19.【揠苗助長】
[出處]「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公孫丑》)
<釋義>把苗拔起,以幫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20.【杯水車薪】
[出處]「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告子》)
<釋義>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21.【知人論世】
[出處]「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萬章》)
<釋義>原指為了了解歷史上的人物而論述有關他的時代背景。後來泛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22.【茅塞頓開】
[出處]「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盡心》)
<釋義>一下子心裡開了竅。比喻豁然領悟了某個道理,或者得到了某種知識。
23.【習焉不察】
[出處]「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
<釋義>習慣於某些事物,就覺察不到當中的問題。
24.【救民水火】
[出處]「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滕文公》)
<釋義>把民眾從深重的災難中解救出來。
25.【具體而微】
[出處]「冉有、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公孫丑》)
<釋義>大體具備,只是規模小些。
註: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