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群島,為何印度尼西亞是統一國家,加勒比地區卻分成多國?

2019-06-02     讀懂本星球

在世界上最繁忙的海洋運輸通道之一的加勒比海域,一系列島嶼分別構成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個群島當初發現時被命名為「西印度群島」,至今都被認為是全球第二大群島。

點擊看大圖

那麼全球第一大群島在哪兒呢?當然就是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所在的「南洋群島」。

同樣是群島,為什麼印度尼西亞就可以成為一個東西橫跨五千公里以上、人口2.6億、擁有17000餘座島嶼的「千島大國」,而面積較小的加勒比群島,卻只能四分五裂呢?


(一)地理因素:破碎的島嶼

印度尼西亞和加勒比雖然都屬於群島,但是其島嶼分布的地理特徵完全不同。

印度尼西亞主要島嶼分布圖

在印度尼西亞的上萬座島嶼中,居於主導地位的是五座大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和伊里安島。它們如定海神針般,由西至東控扼印度尼西亞的其他的島嶼。

印尼的絕大多數人口和經濟活動都分布在這五座大島上。尤其是爪哇島,面積僅有13.87萬平方公里,卻擁有1.45億人口,占到整個印尼人口的55.6%,是印尼作為統一主權國家的核心所在。

圖中紅色區域為加勒比海主要島嶼分布圖,可以看出島嶼狹長、面積較小

加勒比海的眾多島嶼中,就缺少這樣幾座可以成為「主心骨」的大島。整個加勒比海最大的島嶼是位於西北的古巴島,面積不過十萬平方公里左右,還不到印尼加里曼丹島的七分之一,而距離加勒比島嶼的最東端巴貝多有2600多公里。

從經濟上看,印度尼西亞廣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均衡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空間,印尼經濟得以從最初的熱帶種植園逐步發展出完備的工業部門。而加勒比群島則沒有這樣的條件,當地的經濟至今依賴農業和旅遊業。

一個國家和文明想要統一,往往必須具備主導的「核心區域」。比如中國的中原,印尼的爪哇島,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相比之下,加勒比的島嶼狹長、破碎,如一串珍珠般星羅棋布,難以構成統一的整體,也難以形成有統治力的主導地緣力量。


(二)歷史因素:文明的繁榮

想要形成國家,光有地理基礎還不夠,文明與人口也要達到一定的發展程度,才會有國家意識可言。雖然在17-18世紀,印尼和加勒比地區都陷入西方的殖民統治中,但在此之前兩者的文明發展水平就相差甚遠。

印度尼西亞的文明發展水平很高。早在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就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葉調。此後,著名的室利佛逝王國、新柯沙里王國、馬打藍蘇丹國等相繼出現,成為能夠控制五大島嶼中兩到三個的地區強權,發展出了封建文明和統一國家。

印度尼西亞氣勢恢宏的古代文明遺址

而加勒比海地區則大為不同。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前,群島上不要說封建國家,就連原始的奴隸國家都不存在。

加勒比群島的原住民有三種,分別是瓜納哈塔貝人、泰諾人和加勒比人。其中瓜納哈塔貝人還處於石器時代,不知道鐵器為何物;泰諾人和加勒比人則類似《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野蠻部落,其中加勒比人甚至是貨真價實的食人族。

電影《加勒比海盜》中對加勒比地區食人族的刻畫,是有真實歷史依據的

也正因此,加勒比地區的原住民完全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概念,而只知道部落。加上部落間相互攻殺,根本不具備形成統一國家的文明基礎。


(三)人口因素:殖民後遺症

地理、歷史情況的不同,自然導致了兩地人口和族群的巨大差異。當今加勒比海的人口構成,與歐洲殖民的歷史關係緊密。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1502年,西班牙率先開始對加勒比地區進行殖民,設立了第一個西班牙總督。此後的四百年間,歐洲各國蜂擁而至,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甚至丹麥都先後參與,每一寸加勒比島嶼無一例外,全部淪為了殖民地。

與殖民相伴隨的是罪惡的黑人奴隸貿易。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加勒比群島成為了非洲向美洲運送黑奴的集散地,且加勒比本身的熱帶種植園也需要大量奴隸,因此大量黑人在當地生活。

英國畫家於1823年創作的一幅油畫,描繪了加勒比海島上,在白人甘蔗種植園主的監工下,黑奴勞作的場景

白人、黑人與當地原住民混居一處,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產生了混合文化以及種族融合的混血種人,種族構成十分複雜,族群間的衝突和隔閡也屢見不鮮。

加勒比地區的典型族群人口

由於各個島嶼和地區的殖民宗主國不同,加勒比地區不但族群分裂,連宗教和語言也各不相同,其中各地區僅官方語言就有五種,基本上同各地區獨立前的宗主國的語言一致。

加勒比地區西語、法語、英語、荷蘭語和海地克里奧爾語混雜,還有作為非正式語言的當地土語

語言和民族不同,未必不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近代的印度土邦林立,民族眾多,但排除巴基斯坦後,印度教的共同信仰就成為維繫印度統一的重要法寶。在巴西,天主教也是維護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

對加勒比地區而言,宗教卻是一個大麻煩:新教和天主教混雜。不僅如此,黑人祖先們從非洲帶來巫毒教等民間信仰在加勒比地區不少地方甚至占有主導地位。宗教信仰多樣,不同島嶼的主導宗教不同,整個地區沒有宗教具備絕對的優勢。

加勒比地區的宗教分布示意圖,雖然基督教占據優勢,但是不同島嶼上天主教和新教的分裂十分明顯

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而國家想要穩定和統一,人民必須足夠團結而有向心力,否則難免分崩離析。

海地居民參與巫毒教儀式

在殖民歷史的背景下,加勒比地區的人民分屬不同的人種,說著不同的語言,信仰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歷史和文化,根本無法形成群體記憶和國家認同感,也就當然不可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相比之下,印度尼西亞雖然也遭受了西方的殖民,但畢竟國土廣闊,西方殖民者將大量的內陸地區交給傳統土邦領主管理。與加勒比海各國歐、非後裔占多數的現實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西方殖民者並未改變印尼國家的民族構成成分

隨著時間推移,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風起雲湧。此外,印尼國民中87.2%信仰伊斯蘭教,共同信仰也是統一的重要因素。

二戰後,遍布各地的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者爭取民族解放,締造了統一的印度尼西亞

總而言之,不同的殖民歷史,導致了印尼與加勒比地區在今天的不同命運。


(四)地緣格局:群島與大陸

從更廣闊的地緣視角來看,一個群島想要統一,不僅要克服內部的離心力,還要成功地抗拒外部大陸的控制與影響。

加勒比國家的最大的不幸在於:殖民時代在歐洲的掌控中,而在民族解放時代又在美國的旁邊。對於奉行「門羅主義」,將美洲視為自己後花園的美國而言,距離最近的加勒比地區更是要牢牢掌控的禁臠。

加勒比海地區的地緣位置示意圖

事實上,加勒比海上的波多黎哥和美屬維京群島都是美國的海外屬地,加上其他殖民勢力對加勒比的瓜分,統一成為不可能的幻想。1983年,為了教訓不聽話的後花園,美國更直接軍事入侵南加勒比海的小國格瑞那達。

1983年10月26日的《紐約時報》頭版:美國軍事入侵格瑞那達

相比之下,印度尼西亞的地緣環境就要好很多。東亞大陸遠在千里之外,澳大利亞大陸在18世紀前更是只有原始文明存在。因此,印度尼西亞可以卓然獨立,拓展自己的地緣戰略空間,成為一個統一的「千島大國」


(五)經濟格局:碎成渣的多個經濟體

曾有巴貝多的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說,南加勒比海地區這幾個小島國(小安的列斯群島上的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就像碎的玻璃渣,即便是粘在一塊兒,也無非是一小塊碎玻璃。

戲謔之詞,卻說明一個道理,即便是這些國家走向一體化,也仍然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談不上優勢互補,難以實現小國變大國的聯合夢想,也就缺乏一體化的需求

加勒比海國家面積加到一起不足35 萬平方公里。巴貝多、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格瑞那達、安地卡及巴布達等很多加勒比海國家人口就十多二十萬。全球各國和地區人口排名中,墊底的國家很多都是加勒比海國家。

加勒比海國家之間的天然條件更是談不上平衡,人口規模、經濟實力、發展水平、政治現實相對差異很大。例如:牙買加的人口規模相當於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的60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經濟總量是多米尼克的50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貝多人均GDP都超過15000美元,而海地人均GDP還不足800美元。當然更有差距迥異的經濟制度。

也正是因為這些巨大的差異性,即便是組建了所謂的「加勒比共同體」,只停留於講話、條約、紙面上,而幾乎沒有任何落到實處的聯合。

印度尼西亞與加勒比地區同為海上群島,看似處境相似,在世界上的發展卻大不相同,地理分布、地區歷史和地緣環境都是重要的原因,不禁令人感嘆,國家的命運,歷史的路徑,真的是「時也、命也」!

加勒比海地區海濱風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996_msBmyVoG_1ZDo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