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了,一群小可愛上幼兒園了,每個幼兒的適應能力都不一樣,有的孩子三兩天就適應了,有的需要一個星期,極個別的可能半個學期都過去了,每天送孩子去幼兒園還是哭哭啼啼。據我觀察,那些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適應能力較差,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實現過渡。
朋友S,她在北京工作,嫁到了湖北,生孩子時,回到了湖北的婆家,滿月後,她就把孩子託付給了公婆照顧,回到了北京和老公團聚,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回家探望老人和孩子,一年回老家的次數不過兩三次。
S認為孩子還小,不記事,誰帶都一樣,等到孩子大了,知道和爸爸媽媽親了,再把他接回來也不遲。S的兒子三歲時,她把孩子接到了北京,選了一個非常棒的幼兒園,想彌補這麼多年對兒子的虧欠。
此時,S才發現孩子太難帶了,同齡的孩子很快就適應幼兒園了,可她兒子每天送去幼兒園都是一場災難片,老師也反映孩子不說話,經常一個人坐在位置上發獃,或者低聲哭泣,老師問什麼,他都不回答。
S很想知道兒子是怎麼回事,可不管怎麼問,孩子除了哭,什麼話都不說,而且還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不得已,她只能辭掉工作,把兒子從幼兒園接回來,陪伴了一年,才把孩子重新送進幼兒園。
提起這段經歷,S非常後悔,要知道這樣就不該把孩子丟在老家,現在她的兒子已經讀初中了,孩子和父母還是不怎麼親密,有什麼心事,還是喜歡悶在心裡,不肯說出來。
從小離開父母的孩子為何難適應幼兒園
由於工作的原因,不少父母將孩子託付給家中老人照顧,等到孩子到了三四歲,有一定獨立性時,再將孩子接回身邊,上學讀書。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年齡還小,不懂事,不和父母在一起也沒有關係,只要有人照顧好他的衣食住行即可。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對於孩子來說,他所需要的絕不是只有物質,還有愛和安全感,而後者不是任何人都能給予得了的,唯有媽媽才能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3歲之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關鍵期,而此時他與媽媽的情感聯結卻切斷了,安全感無處形成,就導致了他對誰都不信任,這種不信任不僅發生在童年時期,還會關乎他未來涉及到的一切關係,比如同學關係、同事關係、夫妻關係等。
孩子的思考方式不如成年人成熟,在六七歲之前,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只知道父母不在身邊,而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不在自己身邊,他們會覺得父母離開自己就是不愛自己,父母不要自己了。這種被拋棄的感覺,會讓孩子感到很痛苦。
等到孩子上幼兒園的年齡,孩子即使被接回父母身邊,也很難很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一方面他與父母沒有建立牢固的情感依靠,對父母還很陌生,父母往往也不了解孩子,這導致了親子之間的溝通出現障礙,父母會感到大為苦惱:這孩子是怎麼回事?
另一方面,孩子與父母的情感聯結還沒有建立起來,又離開了照顧他的爺爺奶奶,還沒有完全適應,就將他送到幼兒園,幼兒園完全陌生的環境,會加劇他的恐懼。對於幼兒來說,他會認為送去幼兒園是父母不要自己了,又一次體會到了被拋棄,加劇了他的不安和緊張,所以,這樣的孩子適應幼兒園的能力,往往會更弱一些。
孩子的成長是有時間限制的,父母錯過了,就不可能重來,但對孩子的影響卻可能是一生的,孩子與父母建立起牢固的情感聯結,往往是孩子未來抵抗成長路上風雨的力量,他們會覺得無論什麼時候,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找到避風港,這樣的人才有勇氣勇敢搏擊,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