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時光,深深情——黃墾職工子弟學校創建五十周年紀念!
你隨文革的步伐匆匆走來,1968年秋天,來到了我們身邊。不是文革的產物,而是歷史的必然,你承載著第一代黃墾人的期盼,成了第二代黃墾人的希望。三十四年的存續史,書寫著黃墾教育新篇章。多少園丁含辛茹苦,竭盡全力對幼苗給予呵護。從中文的你、我、他,到英文的A、B、C,不厭其煩地講解傳授。莘莘學子不負眾望,一批又一批走出校門,奔向社會,放飛希望~
然而,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個過程,只有相對,沒有永恆。螺旋形上升是社會發展規律,正當學校紅紅火火之時,卻迎來新一輪改革開放。減輕企業負擔,廠礦不再辦學。我們的學校為適應時代潮流,永遠退出了歷史舞台。
難以接受的事實,莫過於幾年前的一場大火,將兩棟教學大樓化為灰燼。但那燒毀的不是學校,而是一家私企工廠,總場職工子弟學校還在,還在廣大校友的心裡!每當我看到聚會的校友,圍繞原校址轉一圈後,仍然不肯離去,說明什麼呢?
是情,是一種不能割捨又難以忘懷的情!
廣大的校友們,我們不必憂傷,這是社會的進步而非相反!
《江西黃崗山墾殖場志》摘抄
第十章:教育
笫一節:基礎教育
黃崗山墾場總場幾經遷移 ,於1961年6月,定址於宜豐縣潭山鎮。建場初期,各項工作百業待舉,幹部、職工子弟的受教育問題沒有顯露出來,少數職工子弟就近在地方上的村小及教學點借讀。隨著適齡兒童的增多,1958年9月在院前分場趙家創辦了第一所小學,取名為「國營黃崗山綜合墾殖場院前分場院前小學」,為適齡兒童在相對集中的地方接受基礎教育創造了條件。
由於企業的迅速發展,職工人數的劇增,職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矛盾凸顯了出來 ,至1965年墾殖場境內的院前分場、古陽寨分場、水電站、石灰廠先後創辦了完小及複試教學的教學點。全場小學在校學生達700多人,教師34人。1968年在潭山創建「黃崗山墾殖場職工子弟學校」。始設小學,1970年增設初中部,1972年增設高中部,成為一所完全中學。到了70年代初期,全場有完中一所,初級中學六所、完小7所、教學點6個,在校學生960人,教師110人。到80年代中期,全場的教育事業發展到了高峰,1985年,全場小學在校生1875人,初中在校生1141人,高中在校生365人,教師236人。率先在全縣完成普及義務教育任務,形成了以中小學教育為主體,以職工教育,繼續教育,業餘教育,脫產培訓,學歷教育,崗位證書教育,學前教育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較為完備的教育體系。
墾殖場自辦中小學以來,成績斐然,曾在黃崗山接受過中小學教育的專家、學者、社會名流,不泛其人。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截至1999年8月止,全場有249人考取大學、中專。現僑居美國,並在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的胡武生先生就是1986年由黃崗山中學高中畢業考取浙江大學的。
黃崗山墾殖場文教科(文衛辦、科教辦)歷任科長、主任:劉發祥、石德田、徐銘興、周仲宇、黃 輝、郭許生。
第一節:基礎教育小學教育
1968年,總場成立黃崗山職工子弟學校,始有小學生180多人,五個教學班,教師3人,校址設潭山熊家。2002年,是黃崗山墾殖場中、小學教育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一年。3月22日縣政府召開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將黃崗山職工子弟學校小學部併入潭山中心小學。合併後的潭山中心小學校址遷到原潭山中學。
中學教育
1961年秋,原附設在潭山小學內的「潭山中小學」的初中部分分離出來,遷往「共大黃崗山分校」,屬宜豐縣文教局、黃崗山墾殖場雙重領導,生源來自黃崗山總場、潭山、天寶、同安、雙峰等分場,校名為「黃崗山中學」。
1962年秋,學校又從共大搬遷到潭山店上村的「陳家祠堂」,當時學校設有5個教學班,有教師27名。
1965年底,由宜豐縣委與黃崗山墾殖場黨委協商,決定在潭山與天寶兩分場交界處的司前征地建立新校。
1967年初,新校建成後,舉校遷入新址。
1968年冬,場社脫鉤,譚山分場從黃崗山墾殖場正式脫離,學校劃入潭山公社領導,易校名為「宜豐縣潭山中學」。
1968年,教育體制改革,實行企業辦校,場內開始興辦中學教育。當年,院前分場開辦了初中班。
1969年,院前分場增設高中班,古陽寨分場開辦初中班。
1970年,為解決總場機關及總場工交直屬單位職工子女上中學問題,總場職工子弟學校設立初中,取名國營黃崗山綜合墾殖場五七學校。校址設在黃崗山汽車隊老油庫。時有教師6名,在校中學生60餘名。
1971年,藤橋分場設初中班。
1972年9月,總場在總場五七學校首次招收高中生,時有高中學生80餘人,高中教師10人,院前分場學校高中班停辦。是年,五里分場、山背分場設立初中班。全場初中、高中學制均為兩年。
1974年7月,總場學校首屆高中42人畢業。
1977年9月,肖家分場開辦初中班。年末,全場有初級中學6所,完全中學一所,24個教學班(其中初中22個,高中2個)、學生919人(初中生834人,高中生85人)、教師59人(初中教師54人,高中教師5人)。
70年代起,中學生數量逐年增加,一些知識青年充實到教師隊伍,至1977年,全場中學教育網點基本形成。
1978年,初中學制由二年改為三年。
1982年,高中學制由二年改為三年。
1997年4月,經總場與縣教育局多次協商,並得到縣政府的同意,從1997年秋季開始,黃崗山中學停止高中招生,星殖場職工子女初中畢業參加中考,凡是分數達統招線的根據志願擇優錄取到縣屬高中就讀,招生學校不再收取搭讀費。由此,開始了企業辦中、小學校的剝離工作。
2000年,黃崗山墾殖場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場辦中、小學校的業務管理也同時接受宜豐縣教育局的檢查評估。
2002年8月,根據宜豐縣人民政府2002年3月23日常務會議的決定,從工作出發002年秋季開始,縣二職高、潭山中學、黃崗山墾殖場子弟學校中學部合併組建宜豐三中,黃崗山墾殖場內的初中生共280人全部轉入宜豐三中就讀。符合上崗條件的13名初中教師同時派往宜豐三中任教。
黃崗山墾殖場職工子弟學校,總場職工子弟學校(又名黃崗山中學,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黃輝注)是黃崗山墾殖場的教育中心,校址在總場西南面洑溪河畔。占地面積38畝。學校於1968年創建,始有小學生100餘人,五個教學班。1970年增設初中班,有學生33人。1972年增設高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至1997年,全校有教學樓3棟,建築面積2687.4平方米,實驗室90平方米,教職工宿舍樓3棟47套,建築面積5012.4平方米,學生宿舍一棟,建築面積544.6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7800多平方米,有籃球場3個,其中燈光籃球場1個。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規模不斷擴大,1986年全校有24個教學班,其中高中六個教學班,其中七個教學班,小學1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10人,其中高中生334人,初中生342人,小學生344人,教職工83人,其中專任教師60人,教師中,小學教師25人,初中教師15人高中教師20人。
1990年全校有21個教學班,其中高中六個教學班,初中六個教學班,小學九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141人,其中高中生371人,初中生567人,小學生203人。
總場職工子弟學校,自1972年開辦高中班,至1997年共有高中畢業生1914名。
1977年恢復高考後,升學率逐年上升。到1990年,共升入大、中專院校學習的有235人,1991年至1997年升入大、中專院校學習的有14人,其中升入大學的10人,深入中專的4人。
歷任書記、校長名錄:戴伯仁、劉傳君、龔立新、萬玉珍、丁家成、廖展明、熊太平、李鈞、黃輝、郭許生。
1985年9月10日,第一個教師節全校教職工合影
74屆(首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75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76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77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80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81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81屆高二(1)班合影
81屆高二(2)班合影
82屆高中年級畢業生合影
高二(1班)合影
高二(2)班合影
高二(3)班同學合影
82屆畢業30周年聚會合影
83屆高二(1)班合影
83屆文科班合影
85屆文科班合影
85屆理科班合影
86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86屆文科班合影
87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87屆文科班合影
87屆理科班合影
88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88屆理科班合影
89屆文科班合影
90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90屆文科班合影
90屆高三理科班合影
91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91屆文科班合影
91屆理科班合影
92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92屆文科班合影
92屆理科班合影
93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94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96屆文科班合影
96屆理科班合影
歷屆高中畢業生錄取名單
(這份名單抄自《黃崗山墾殖場志》,難免有錯字、重複甚至是遺漏——黃輝注)
72屆(首屆)初中畢業同學合影
84屆初中畢業生合影
86屆初三(1)班合影
86屆初三(2)班合影
88屆初中年級畢業生合影
88屆初三(1)班合影
89屆初中年級畢業生合影
89屆初三(1)班合影
89屆初三(2)班合影
89屆初三(3)班合影
90屆初中年級畢業生合影
90屆初三(1)班合影
90屆初三(2)班合影
90屆初三(3)班合影
91屆初三年級合影
92屆初中年級畢業生合影
93屆初中年級畢業生合影
94屆初中年級畢業生合影
95屆初中畢業生合影
77年幼兒園大班畢業
79年幼兒園大班畢業
歡送何根深同學錄取飛行學院合影
86屆高中同學聚會照片
95屆高中同學聚會照片
首屆高中畢業班團支部成員合影
總場代表隊參加縣田徑運動會留影
76屆高中同學聚會照片
黃崗山職工子弟學校隨著國有企業改制、移交屬地管理也退出歷史舞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校舍被總場賣給私企老闆辦茅竹加工廠,大約三、四年前工廠失火,火光沖天,把中學兩棟教學大樓化為灰燼。我們的學校(母校)只有遠去的記憶了……
火災當日有校友從不同角度拍攝的發在微信里的照片
編後語:
我與黃崗山墾殖場職工子弟學校的緣份不淺。自1974年9月以校團委書記、辦公室主任的身份從古陽寨分場調入,到1993年調出,近二十年的時間在學校工作與生活(中途有段時間調出,但也住在學校),占據了整個工作期間的一半以上,在1985年至1993年期間,還擔任了學校黨支部副書記、書記、書記兼校長等職務。前段時間主要從事團委及行政辦公室的事務性工作,1988年開始,兼任高三政治課教學工作,是學校發展壯大的見證者之一。
我入校時,學校分為兩部分,高中班在老油庫,初中、小學在原腸衣桶廠(黃崗山木器加工廠)。1973年一場洪水沖毀了腸衣桶廠,該廠搬至陳家坪,也就是後來的黃崗山縫紉機台板廠。所謂的學校也只有兩揀破車間,一棟兩層樓的宿舍,兼做辦公室。當時的書記是萬玉珍同志,校長是戴伯仁同志。第一棟座北朝南的教學樓還剛挖基礎,其他設施、設備幾乎為零,其餘大樓與教學設施都是以後陸續修建與添置的,很多項目的建設過程,都有師生的積極參與,滲透著辛勤的汗水。比如幾個球場的建設,都是學生從河裡挑沙,錘石子,老師和員工加晚班拌水泥修成的。
學生人數增加很快。可教師不夠,只有在全場幹部、職工中找文化程度較高的人補充進來。同時又選拔優秀高中畢業生到江西師大進修學習,回來充實教師隊伍。後來陸續有上海知青和南昌知青調入。到90年前後,才有宜春師專畢業生分配進來,教師緊張程度才得到緩解。
文化大革命的後期,教學也沒走上正規,提倡開門辦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學校還在龍崗種了幾畝田,作為學生的勞動基地。沒有人會犁田、耙田,我就親手去犁、耙田。打了穀子我又開手扶拖拉機把穀子運回來。不僅如此,每年雙搶都要帶學生到古陽寨、山背等分場去支援雙搶。除了勞動之外,又提倡軍事化,每年高中新生都要軍訓。1976年,我為指導員,魏運夫老師為連長帶領76屆和77屆高中同學進行野營拉練訓練。從學校出發,經奉新的甘坊到西塔,又從大塅直奔銅鼓。最後一晚急行軍,從銅鼓縣城經長青廠、院前分場回譚山。全校中學生夾道歡迎。
1977年恢復高考後,教學秩序日趨正規。教學大綱幾經修改,教材也統一了。考入高校與中專的同學越來越多。教學質量也逐漸提高,教師通過進修,外出聽課、觀摩教學等活動,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很多老師通過自學考試,函授、電大等學習,取得大學專科、本科文憑,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我們的學生,雖然調皮一點,但智商不低,富有創造、創新能力。從我校走出的畢業生中,有所作為的大有人在,有在教育部工作的,有官至廳、局級的,縣團級的,宜豐縣和總場領導幹部中,也不少是我校畢業的校友。也有成了專家級的人才,分布在全國各地、各行業。還有不少成了企業家,經多年打拚,有的資產上百萬、千萬,甚至數以億計。我在廣州做律師期間,常有學生打電話來諮詢辦企業方面的法律問題。
黃崗山墾殖場職工子弟學校,自1968年創辦到2002年8月撤銷合併,存續34年。在總場黨委、總場的領導下和支持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有創業的艱辛,也有取得豐碩成果的歡欣。由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組成的一條龍式的教育體系,體現了我場教育的特色。譚山地區的學生在家門口就可讀完從幼兒園到高中的課程。這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2018年就要結束了,我讀場志時想起了今年是學校創建50周年,我想應該紀念一下。學校雖然沒有了,這份情還在,為之奮鬥了近二十年的記憶還在,還將永不磨滅。在編輯照片時,當我看到那張張幼雅的笑臉時,我的思緒又回到了那個年代,甚至記起了某個「調皮鬼」的調皮事例。一場場、一幕幕就像發生在昨天。
教師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算不了什麼偉大,但看到學生有所作為,一棵幼苗長成參天大樹,成績和成功都超越自己時,教師表現的不是嫉妒,而是幸福和自豪!我想,黃崗山職工子弟學校的同仁們一定也和我一樣。
這篇文章,除了摘抄了場志中的片段外,沒有官方色彩,完全是我個人行為,照片除了我自己保存的以外,有幾位老師和90屆幾位學生提供了些。在此,表示感謝。儘管如此,還有幾屆畢業生的畢業照沒有收集到,希望看到微信的校友,身邊如藏有這些照片,還可發給我,還可以補充進去。
這麼多年以後
這些照片還能收集並保存的如此完整
實屬不易!
這每一張照片呈現的都是回憶
當然,也是作者黃輝先生的一整個青春年華
▍作者:黃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7y2d24BMH2_cNUgBz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