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說話的孩子,遲早要吃虧

2019-05-27     錢志亮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和有些人說話會感覺如沐春風,愉悅舒服,而和有些人說話,只能是尬聊,或者句句讓人來火。

會說話,的確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

一個人會不會說話,深刻影響著他的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良好與否,又深刻影響著一個人將來幸福、快樂的水平。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教孩子說話之道。


一、會說話的孩子,背後藏著智慧、修養與高情商

第一季《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幾個孩子去當地人家找食材,找完後,當爺爺送孩子出門時,年齡最小的王詩齡牽著爺爺的手,甜甜地對他說:「爺爺,你一個人在家好好的啊~」

這個不到4歲不到的小女孩展現了超出她年齡的懂事與溫暖。高情商、會說話的她,一下子收穫了無數觀眾的喜愛和好評。


會說話,不是圓滑世故,察言觀色,更多的是一種尊重他人的分寸感、會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是智慧和有修養的體現。

反觀現實生活中的有些孩子,說起話來不經大腦,想到什麼說什麼,常常在無形中引起別人的不滿、甚至給別人帶來傷害。

有一次在地鐵上,看到一個孩子指著一位女士大聲喊:「媽媽,你看這個人好胖啊,哈哈哈。」那位女士明顯面露不悅,周圍人也紛紛皺眉。

還有次過年到一個親戚家做客,親戚家住在農村,家裡條件也不太好,有一個七、八歲大的孩子全程在吐槽,「哇,這裡也太破了吧」、「這筷子怎麼吃啊」、「真是服了,開了眼界」······

不會說話的孩子,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讓人難堪,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長把孩子的口無遮攔當做天真爛漫、心直口快。

殊不知,這是一種缺乏教養的體現。

如果孩子一直習慣了那樣的表達方式,不注意自己的語言管理,在人際交往、社會適應上的表現就是情商低,容易四處碰壁。

會說話的孩子,能用得體、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更容易說服他人,滿足自己的需求。

會說話的孩子,總是讓人心生溫暖,相處起來舒適自在,走到哪裡都更受歡迎、擁有更多好的機遇。


二、如何養出一個會說話的孩子?

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威廉·艾利奧特曾經說過:

「在對一個淑女或紳士的畢生教育中,我認為只有一種智力開發是必要的,那就是精確而優雅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一個會說話的孩子,不是天生或一蹴而就的,一定是父母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培養出來的。

3-6歲,是孩子語言高度發展的關鍵期。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家長就應當注重語言能力的發展。

下面三點很關鍵:

1.父母勤說話、會說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孩子語言能力受父母的影響非常大。

你會發現,沉默寡言型的父母,孩子通常也是不善言辭,不太會講話。

養出會說話的孩子,首先,父母要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

做一個有心人,和孩子聊各種各樣的話題。

比如去戶外,看到花花草草、歷史文物,都可以和孩子講講;還可以聊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恐龍、海洋動物,等等,激發孩子的表達慾望。



會說話,指的是父母注意說話方式,溫和、有理有據、多使用禮貌用語、不講髒話、不大吼大叫。

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更多的詞彙量,通過觀察父母多樣化的語調、語速,也能更理解情緒和情感。

不僅能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也會促進大腦發育。

2.親子共讀,訓練孩子講故事

優質的繪本和故事,會擴展孩子的知識面,增加詞彙量,讓孩子學習多樣化的表達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控制孩子使用電子螢幕的時間,增加親子共讀的時間,陪孩子閱讀,多給孩子講故事,引發孩子的思考與提問,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其次,鼓勵孩子編故事、講故事,給孩子積極地反饋,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讓他愛上表達。

在孩子講故事時,家長注意幫助孩子學會有條理地表達。


3.積極與孩子對話,鍛鍊表達能力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即刻滿足,孩子還沒說出來,指一指或者哼一哼,就趕緊滿足孩子,這對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是不利的。

當孩子提出需求時,讓他好好說,而不是只會哭鬧、哼哼唧唧,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此外,增強親子互動,在孩子說話時,不隨意打斷和忽視孩子的話,做到積極傾聽和討論。

做父母的,別讓孩子輸在不會說話上。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SwCmwBmyVoG_1ZYQ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