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隊選用發射9×19mm槍彈的大型制式手槍,以取代從1951年開始用作制式的馬卡洛夫9mm手槍(簡稱PM手槍,其改進型簡稱PMM手槍)。這支新制式手槍有4個名稱,軍方稱其為雅利金手槍(簡稱PYa);制式編號為6P35,是參加「格拉子」(俄文「騎士」的讀音)項目的手槍的試驗名稱;廠家稱其為MP443手槍,別名為「格拉子」手槍。
本文介紹蘇軍制式手槍的演進歷史、雅利金手槍的研發過程以及俄軍新一代手槍彈。
雅利金手槍左視圖
雅利金手槍右視圖
蘇軍制式手槍的演進歷史
蘇軍的制式手槍,經歷了納甘轉輪手槍、TT手槍、PM手槍和PMM手槍共四代的演進歷史。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組建了蘇聯紅軍。紅軍成立初期使用的手槍種類繁多,其中,以沙俄末期制式手槍M1895納甘轉輪手槍數量最多,此外還有沙俄早期的制式S-W拉尚轉輪手槍、德國毛瑟M1896手槍,以及比、法、德、奧等西歐國家的多種手槍。由於當時正處於一戰時期,並且蘇聯國內局勢動盪,因而不可能將軍用手槍統一起來。一戰後,蘇軍決定將M1895納甘轉輪手槍作為制式手槍,由過去生產這種手槍供沙俄軍隊使用的圖拉兵工廠繼續生產。繼續生產的M1895納甘轉輪手槍,其規格和性能不變,只是轉輪座左側後方的銘文「帝政圖拉兵工廠」改為由「CCCP」(表示蘇聯)與五角星及內部的「T」(表示圖拉兵工廠)組成的鐵錘標記。該槍與一戰前後的歐式半自動手槍相比,已經是舊型式了,但由於騎兵等部隊單手射擊的需要,仍繼續生產,直到1946年才停產。
蘇聯國內革命剛剛獲得成功時,經濟比較蕭條,軍費預算不足,但蘇軍為使軍用手槍制式化,克服種種困難,制定出半自動手槍的開發計劃,決定以一戰中繳獲的德國7.63×25mm彈(0.30英寸毛瑟手槍彈)為基礎,研製新型槍彈和使用該彈的半自動手槍。1930年,由托卡列夫設計、圖拉兵工廠生產的TT-30手槍被蘇軍選作制式。該槍酷似白朗寧設計的半自動手槍。1933年,該槍進一步簡化改進,製成TT-33手槍並開始大量生產。該槍的零部件數量少,生產工藝性較好,但其配用的7.62×25mm彈的彈頭質量輕、口徑小,近距離射擊時容易產生過穿透,停止作用不足。最重要的問題是,該槍難以從坦克與裝甲車的槍眼處伸出射擊。
雅利金手槍的設計者布拉戴米爾·雅利金
為此,蘇聯從1938年開始研發供坦克兵和裝甲車內乘員從槍眼處伸出射擊的全自動手槍(即可全自動射擊的「衝鋒手槍」)。由於1930年代的歐洲軍用制式半自動手槍所使用的槍彈,均以德國開發的9×19mm彈(9mm盧格手槍彈)為基準,蘇聯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在全自動手槍研發中優先考慮解決彈藥容易供應、彈道低伸和射程遠等問題,重新設計了7.62×25mm彈。在1939~1940年間的全自動手槍選型試驗中,有托卡列夫、拉科夫、科洛文和伍海博欽分別研製的手槍參試,參試槍均為擊錘外露式。試驗結果,伍海博欽的全自動手槍最優,隨後進一步加以改進。正當伍海博欽手槍即將被選作蘇軍制式之時(1941年6月),希特勒發動了巴巴羅薩戰爭,大舉進攻蘇聯,選型工作被迫中止。
1941~1945年間的衛國戰爭中,德軍的優良裝備對蘇聯兵工人員及軍方有很大觸動,因此蘇軍從1944年開始推行兵器現代化計劃。蘇陸軍兵器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是增強步兵的作戰能力,以半自動或可選擇發射方式的輕武器裝備步兵,其中包括制式手槍的更新換代。二戰結束後,蘇軍新一代制式手槍的研製與半自動步槍(後來製成的SKS卡賓槍)、突擊步槍(後來的AK47)同時啟動。1951年,馬卡洛夫設計的中型手槍被選作制式,稱為馬卡洛夫手槍。該槍的設計思想與德軍瓦爾特PP手槍相似,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使用停止作用優良的9×18mm馬卡洛夫手槍彈。該彈的外觀與尺寸酷似二戰德國波爾特公司研製的9×18mm超級手槍彈,但彈頭部分有很大不同。9×18mm馬卡洛夫手槍彈比9×17mm彈(0.38英寸ACP彈)威力大,但作為軍用手槍彈,威力稍低,特別是該彈彈頭的穿透力仍嫌不足。
1951年,按照步兵兵器現代化計劃開發設計,馬卡洛夫手槍(PM手槍)成為蘇軍制式
發射大威力的9×18mm(7H16)彈的改進型馬卡洛夫手槍(PMM),以格拉子3型手槍的名稱參加選型試驗
9×18mm馬卡洛夫彈,可用PM手槍發射,彈頭內部裝填蘑菇形鋼心,穿透力較大
後來,蘇聯彈藥研究所的沃利斯·謝明研製出對鋼板和凱夫拉防彈衣有較大穿透力的特種彈頭。該彈頭內裝有蘑菇形鋼心,鋼心周圍用鉛包住。這種結構的彈頭擊中硬目標時彈頭變形極小,幾乎無能量損耗,所以穿透力大。裝有這種彈頭的9×18mm彈,被選作制式手槍彈,編號為57-H-181。然而,該彈初速為306m/s,槍口動能為300J(焦耳),比北約制式9×19mm手槍彈的性能差(北約制式9×19mm手槍彈的初速約345m/s,槍口動能約455J)。
1980年代初,蘇軍與蘇聯的許多兵工廠及彈藥研究所正式著手研製新型軍用手槍。最初是對馬卡洛夫手槍(PM手槍)加以改進,使其可發射更大威力的手槍彈。伊熱梅克公司和圖拉的儀器設計局(KBP)參加了這項工作。伊熱梅克公司製成了裝藥量更多的改進型9×18mm馬卡洛夫手槍彈(編號7H16),以及發射該彈的改進型馬卡洛手槍(PMM手槍)。7H16彈的初速為420m/s,槍口動能為495J。PMM手槍的槍管後端彈膛內壁刻有螺旋槽,發射時膨脹的彈殼嵌入該槽內,抽殼時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利用這一阻力及整體呈方形且稍大的套筒,可安全發射膛壓更高的7H16彈。當然,大威力的7H16彈若錯誤裝入PM手槍時,會有炸膛的危險。繼PMM手槍之後,伊熱梅克公司還研製出使用9×19mm(9mm盧格彈)的改進型馬卡洛夫手槍,稱為Izh(IJE)-70400半自動手槍。KBP也研製出外觀有所改進的PM手槍,稱為KBT OTs-35半自動手槍。該槍在彈膛內壁也刻有螺旋槽,可發射7H16彈。另外,套筒前端裝有約20mm長的節套,節套的左右側有2個火藥燃氣逸出槽,用於抑制發射時槍口的上跳。上述PM手槍和PMM手槍均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只能發射威力較小的槍彈,仍然不能滿足蘇聯軍方對大威力手槍的需求。
於是,蘇軍制定軍用大型手槍的開發計劃,並進行了「格拉子」項目的新制式大型手槍的選型試驗。
「格拉子」項目與雅利金手槍
1984年,美國陸軍進行了XM9制式手槍試驗,選定伯萊塔92F手槍作為制式,並命名為M9手槍。受其影響,蘇軍於1980年代制定新制式手槍選型試驗計劃,為了保密,稱該試驗計劃為「格拉子」項目。該項目的參加單位,除了伊熱梅克公司和KBP之外,還有位於莫斯科市郊的捷錫尼特切馬西公司。KBP的參試槍有KBP 0220半自動手槍、OTs-27(貝爾德舒)半自動手槍、OTs-33(彼爾納哈)選射手槍和GSh-18半自動手槍。KBP 0220半自動手槍具有與柯爾特政府型手槍酷似的外觀,同樣採用白朗寧式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套筒後方兩側裝有手動保險杆,左右手均可操作。更換一些部件後,可發射57-H-181彈、7H16彈和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 OTs-27手槍是KBP 0220的改進型,可發射57-H-181、7H16和9×19mm彈。OTs-33手槍是以OTs-27手槍為基礎開發的,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方式發射57-H-181、7H16彈。GSh-18手槍配裝塑料制的握把和套筒座,可發射具有特殊結構的9×19mm(7H31)彈。
儀器設計局向俄軍新制式手槍選型試驗提交的KBP 0220式手槍,後來該槍產品化,產品名稱為OTs-27(貝爾德舒)半自動手槍
可全自動發射的KBP OTs-33(彼爾納哈)選射手槍,是儀器設計局的KBP OTs-27半自動手槍的改進型
參加俄軍新制式手槍選型試驗的O55C(吉爾扎)手槍左視圖,由捷錫尼特切馬西公司開發
O55C手槍右視圖,該槍使用對硬目標穿透力優良的9×21mm(7H29)彈
氂牛19手槍左視圖,該槍由捷錫尼特切馬西公司開發,參加俄軍新制手槍選型試驗
氂牛19手槍右視圖,該槍曾作為雅利金手槍的競爭對手,但最終落選
伊熱梅克公司參加俄軍新制式手槍選型試驗的格拉子1型手槍。該槍裝有氣體延遲開鎖機構
由伊熱梅克公司開發,參加俄軍新制式手槍選型試驗的格拉子2型手槍初期型的右視圖。該槍更換槍管後可使用不同口徑的槍彈
捷錫尼特切馬西公司是最後參加「格拉子」項目的單位,其參試槍有氂牛19、055和055C(吉爾扎)共3種半自動手槍。
氂牛19手槍的鋼製自動機部件安裝在增強塑料制的握把上部,採用槍管迴轉式閉鎖機構,雙動發射機構和外露式擊錘,無手動保險,握把保險設在握把後面上方位置,握緊握把時該保險解除。彈匣為雙排式,可裝填18發9×19mm(7H21)彈。
055手槍配用部分金屬增強的塑料制握把與套筒座,採用槍管迴轉式閉鎖機構,其外觀與氂牛19手槍酷似,最初使用彈殼較長(21mm)、威力較大的9×21mm(SG052)彈,後來改用具有與7H21一樣特殊結構的9×21mm(7H29)彈。055C手槍使用7H29彈,全槍長195mm,槍管長115mm,全槍質量950g,同樣配用容彈量18發的雙排式彈匣。
伊熱梅克公司的參試槍有格拉子1型、2型、3型和MP446「海盜」手槍。這4種大型手槍都是在該公司槍械設計師布拉戴米·雅利金的領導下研製成功的。
格拉子1型手槍於1991年研製成功。該槍除了使用57-H-181彈之外,還可使用7H16彈和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配裝外露式擊錘和雙動發射機構,採用與德國HK P7手槍酷似的氣體延遲開鎖機構,活塞筒位於槍管下方,其導氣量容易控制,所以可用同一支手槍很安全地發射不同裝藥量的槍彈。
格拉子2型手槍最初設計成可使用57-H-181彈、7H16彈和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的大型手槍。當俄軍選用9×19mm彈作為軍用制式手槍彈時,格拉子2型手槍也改為使用該彈的手槍。格拉子2型手槍採用極為傳統的設計,全槍只有握把護板為塑料件,其餘為鋼件。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擊發機構、外露式擊錘和雙動發射機構均為傳統設計。初期的格拉子2型手槍,擊錘暴露在套筒後方,容易造成故障,所以批量生產時改為套筒兩側向後延長護住擊錘的型式。手動保險杆設置在套筒座右側,其前方有空倉掛機柄。彈匣為雙排式,容彈量17發。
使用9×19mm(7H21)彈的格拉子2型改進型手槍右視圖。該槍與後來的批量生產型不同,擊錘暴露在套筒後方
格拉子2型手槍改進型的左視圖
批量生產型PYa(雅利金)手槍(右)與MP446手槍(左)的比較。兩槍都是格拉子2型手槍的改進型
PYa手槍套筒後退時,空倉掛機使套筒停於後方位置。此時,復進簧導杆與槍管一起從套筒前面突出
PYa手槍的準星比較寬大
PYa手槍的套筒後端的照門帶有螢光點
PYa手槍的套筒頂部的抽殼鉤沿套筒軸線設置,兼作膛內有彈指示器
PYa手槍的套筒呈方形
格拉子3型手槍就是伊熱梅克公司的PMM半自動手槍。在試驗的最後階段,也對MP446「海盜」手槍進行了試驗,但軍方認為該槍的握把與套筒座不是合成材料製成的,雖然較輕但耐用性有問題,因而未被選用。
俄軍最後選用格拉子2型手槍作為新一代制式,命名為雅利金手槍,簡稱PYa。「P」是英文「手槍(Pistol)」的首字母,「Ya」讀「雅」,表示雅利金研製的。俄軍在制式兵器整理時將該槍編為6P35,即「單兵裝備的兵器,第35號」。
俄軍新一代手槍彈
馬卡洛夫手槍使用的9×18mm(57-H-181)彈,其彈頭內裝有蘑菇形鋼心,穿透力較大。而與新一代手槍——雅利金手槍一起被俄軍選作制式的9×19mm彈之中,也有利用蘑菇形鋼心進一步增大穿透力的特殊結構槍彈,它們是7H21彈和7H31彈。這兩種彈的彈頭部設計成鋼心露出的獨特形狀。擊中目標時,鋼心與彈頭的被甲分離,然後穿透目標。由於硬質鋼製成的彈心不容易變形,所以其具有較高的穿透力。
俄羅斯新一代9×21mm(7H29)手槍彈。該彈由捷錫尼特切馬西公司開發,可穿透50m射程上4mm厚的鋼板
與PYa手槍一起成為俄軍制式的9×19mm(7H31)彈,其鋼心從彈頭露出
7H21彈與7H31彈的不同之處是,兩者彈頭內部的鋼心形狀不同。7H21彈的鋼心大致呈炮彈形狀,被甲為杯形,在鋼心與被甲之間填入薄鉛。7H31彈彈頭的設計不僅注重穿透力還注重停止作用,其裝填的鋼心同樣為炮彈形,彈殼內部設有初始自由容積,擊中目標時,彈頭的前部會在軟目標內部產生蘑菇狀創傷。
還有一種新型槍彈是9×21mm(7H29)彈,其結構也基本上與9×19mm(7H21)彈相同。
這些新一代穿透力較大的大型特種槍彈被開發之後,過去用的很多的9×18mm馬卡洛夫手槍彈也在進行改進,最早研製成功的是高初速9×18mm(7H16)彈。該彈裝有平頂的圓錐形彈頭,不僅彈頭的外觀有所改變,內部的鋼心形狀也有所改變。其鋼心不是蘑菇形,而是平頂的炮彈形。隨後開發的是9×18mm高性能手槍彈。該彈在俄軍的編號為7H25,其彈頭結構與9×19mm(7H31)彈的彈頭結構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