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式育兒」火了!1000位媽媽崩潰背後,真相…

2019-11-08   毛毛媽育兒經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讓人糾結的話題——「心情式育兒」。

打開第一篇帖子是育兒作者「魚爸」的一篇文章。

文章下面不少人評論「心情式育兒」對孩子的傷害,還有許多人上來就指責媽媽:

媽媽太暴躁,一旦情緒上來了,總是不管不顧打罵孩子。

前一秒還好好的,孩子把牛奶撒了一點就大發雷霆……

字裡行間,都是對暴躁媽媽的指責和抱怨。

是啊,媽媽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開罵,一點小事就暴怒,確實不對。

只是,又有誰了解過,她為什麼生氣,她為什麼無法忍耐,她的暴躁從何而來?

情緒上來了,也許是因為勞累了一天沒人幫忙。

大發雷霆,也許是地板好不容易剛擦乾淨……

大家看見的,是她情緒的屢屢爆發;卻忽視了,她在重擔下的各種壓力。

話題底下,有一位媽媽留言說道:

「有時候真的太累,太累了……都在體諒孩子需要愛,需要呵護,可是誰來呵護媽媽呢?誰替我分擔情緒了?」

育兒路上,媽媽真的很不容易。

01

那個暴躁的媽媽也很受傷

北京昌平,年僅7歲的宇博患上了噬血細胞綜合徵,為了治療已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而後續費用更是多達50多萬。

宇博媽媽壓力特別大,在醫院每天要好幾千塊錢,而他們的家庭,實在籌不了這麼多錢。

更糟心的是,宇博不願配合治療,醫生給他做檢查時,他不讓碰也不讓摸,表現得很抗拒,還和媽媽說:「別給我治了,我也不想活了。」

媽媽一怒之下,打了他兩個耳光。

打完之後,她立即就後悔了,第二日再提這件事,媽媽淚落不停:

「孩子都成這樣了,我還打他,我自己後悔得要死,我掐死自己的心都有了。」

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沒有父母真的想責打孩子,只是在那種崩潰無助和焦灼中,真的會喪失理智做一些不當行為。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情緒的自動模式」,即語言、行動會在一定情境下不由自主地跳出來。

媽媽就是受「情緒的自動模式」控制,導致說出言不由衷的話,中傷了孩子,也在無形中讓自己陷入精神折磨中。

「前一秒吼完他,下一秒就後悔了,有時候真的很討厭這樣控制不住的自己。」

「每次打完孩子,回想起來真想抽自己一頓,我真的是個沒用的媽媽,太失敗了。」

而長期的負面情緒,還在傷害媽媽的身體。

一位媽媽因為孩子太調皮,甩了孩子一巴掌,結果孩子流鼻血了,這位媽媽手忙腳亂地給孩子止血,一邊哭一邊和孩子說對不起。

孩子卻沒哭,沉默了好一會之後,和媽媽說:「媽媽,我不怪你。」

媽媽聽到兒子的話更加內疚,晚上更是無法入睡,一直在想如何彌補這個過錯。

第二天,這位媽媽因為過於勞累後精神高度緊張暈倒了。

有人說,一個失落的靈魂很快就能殺死你,遠比細菌快。

負面情緒就像惡魔,傷害了孩子,也摧毀了媽媽的心理防線。

對於媽媽而言,心痛過,還要經歷身體的折磨,是多麼痛苦。

02

暴躁媽媽背後

有個隱形爸爸

主持人朱丹,曾在微博上痛批動畫片中的「媽媽形象」。

是啊,幾乎所有的動畫片里,媽媽都是「易怒」、「暴躁」的。

創作源於生活,雖然許多媽媽不甘心,卻是赤裸裸的真相。

媽媽們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脾氣,說到底,還是一個人承受了太多,無人可分擔。

《愛情保衛戰》某一期中,丈夫控訴妻子生孩子後性情大變,以前溫柔體貼,現在暴躁易怒。

而妻子的解釋很簡單:老公不幫忙照看孩子,自己太累了。

妻子經常一個晚上起來三四次喂奶、哄孩子,有時候一起來就坐到天亮。而丈夫就一句話:「我起不來」。

根據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顯示,有不少人持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近四成的受訪者認同「女方承擔大部分家務而男方承擔大部分消費」的觀念。

家庭中隱形爸爸、甩手掌柜的數量不小。

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意思是壞情緒是會相互傳染的。

事不關己的爸爸給媽媽帶來許多負面情緒,而媽媽們每天忙得像一顆陀螺,情緒根本沒有辦法排解,發火的閾值非常低,一點點不順心,就會引爆情緒,這種情緒最終又落在了孩子身上。

總有人說,媽媽好脾氣是家庭的福氣,但是,家庭從來都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

先有好丈夫,才有好妻子,才有好媽媽。

爸爸的盡我所能、力所能及,才是一個家庭的幸福秘籍。

拿什麼拯救媽媽的暴躁?

  • 理解和分擔,是必不可少的「解藥」

《媽媽是超人3》里,年近45的賈靜雯,雖然生育了三個孩子,卻一直洋溢著一股幸福溫柔的氣質,這和丈夫修杰楷的呵護脫不了關係。

賈靜雯

節目裡,媽媽和孩子們要單獨相處48小時,修杰楷細心寫好便簽「少吃零食」、「昨天的湯」,擔心妻子一個人帶孩子太累,自己偷偷跑回家做飯。

賈靜雯懷孕期間,他貼心準備各式晚餐;孩子出生後,他承包了洗衣做飯收拾、孩子喂飯、玩耍,事無巨細,無所不能。

修杰楷

那個在廚房裡略顯生疏的賈靜雯,根本沒有空隙發脾氣,生孩子沒有讓她變得蓬頭垢面,反而越來越美,越來越有氣質。

育兒,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事。

爸爸的理解和分擔,對媽媽多點寵愛和疼惜,生活就是會變得不一樣。

  • 懂得管理時間,方能從容不迫

媽媽的暴躁,主要是每天都面對亂糟糟的生活。既然如此,不妨暫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生活規劃,給自己列好時間管理清單,平衡工作、帶娃、生活三者的關係。

日本一位公立醫院的醫生吉田穗波,用了半年的時間考上哈佛,同時還帶著5個娃。

很多人諮詢她是如何做到的,為此她寫了一本書(《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其中有幾個時間管理方法是值得大部分媽媽借鑑:

1、不追求「完美媽媽」

以前吉田穗波會認為「孩子的飯菜一定要爸媽親手做」,後來她覺得什麼事都要求媽媽做得完美,時間和精力就不夠用。於是她決定周一、周四做飯,周二、周五吃前一天的剩菜,周三簡單吃點或外出就餐。

2、精力不夠就請外援

事情超出了精力範圍,就應該請外援,比如請保姆或者請父母幫忙。吉田穗波就是在大女兒生病期間請了保姆。

3、抓住碎片化的時間

吉田穗波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事情做一點是一點」,她很注重抓碎片化時間。每天上下班3小時的通勤時間,她會用來學習。午休時間,她會用來填孩子託兒所需的文件,處理孩子學校相關的事情。

  • 學會情緒疏導,適當發泄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小情緒和小脾氣,媽媽們需要給自己的情緒一個出口。

可以試著做一個懶媽媽,偶爾給自己放個假,讓爸爸或其他家人幫忙帶孩子。

還有一個方法也不錯。

有一位媽媽說她疏導自己情緒的方法是,每天留一個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她很喜歡唱歌,所以她會在每天洗澡的時候唱歌,讓自己開心起來。

別忘了,你是妻子、媽媽,也還是你自己。每天給自己十幾分鐘的獨處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心情會愉悅很多。

人人都讚頌母親的偉大,可又有誰明白「超人媽媽」背後藏著多少不易。

有了孩子,任何人都有理由躲得遠遠的,唯獨媽媽不可以。

從懷孕那一刻起,「媽媽」身份就逼著她們快速成長,從此打起十二分精神為這個小生命負責。

陪伴孩子的成長是幸福的,但是養育過程的艱辛,也是這種快樂欣慰無法掩蓋的。

可越是道路艱辛,越是孤軍前行,就越要懂得照顧好自己。

適當地尋求幫助,學會與自己的不足和解,儘量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傷人傷己,也是一個媽媽成長的必經之路。

願所有媽媽既能當個腳踏祥雲的英雄,也能做回輕鬆快樂的姑娘。

願所有孩子都能在平和溫馨環境中成長,每個孩子都能一生歡快無憂。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