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沿的當代藝術在哪裡?在人頭攢動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在高端大氣的展覽大廳,也在偏遠寂靜、毫不起眼的田間地頭。
崇明區豎新鎮前哨村由灘涂圍墾而成,很偏僻,很小,還很「土」。不過,最近這個不起眼的村子卻和當代藝術有了越來越深的「親密接觸」。
去年10 月,一個名為「降臨」的當代藝術群展亮相前哨村,40 余組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大地藝術作品出現在這個小村莊的田間地頭,不少雕塑、裝置類藝術品至今仍在前哨灣大地藝術走廊邊展出;今年5 月至10 月,又一場名為「秘境」的藝術展在前哨村舉行,展出了40 余位藝術家的近百件作品。
最「土」的村是怎麼和最「洋」的當代藝術結緣的?兩者碰撞後,能產生怎樣的火花?
前沿藝術品「降臨」小村落
在前哨灣大地藝術走廊上走走,如同穿行於原始森林。這條長約1300 米的小道一側是鬱鬱蔥蔥的公益林,一側是崇明的骨幹河道——北橫引河,河邊長滿了茂盛的灌木和野生李子樹,適逢李子成熟,空氣中有濃郁的李子香味。
在如此原生態的地方,當代藝術卻已悄然生根。在路邊,有佇立在曠野中的巨大花臉雪糕雕塑,魔幻地放大了人們的兒時回憶;有擺出千手觀音造型的古希臘眾神鵰塑;還有巨大的雕花木質鳥籠——這些都是「降臨」藝術展中的展品,保留至今。
陸平原《星期六——花臉雪糕》
商亮《拳擊人戰艦》
不遠處的前哨當代藝術中心,由一座廢棄了二十餘年的自行車車鈴廠改造而成,完好的廠房在翻修後成了展廳與辦公室。在這裡,「秘境」藝術展正賦予這些充滿年代感的老舊平房新的生命力。廠區大院中央擺著一個高達10 米的巨大健身器,看上去力量感十足,四周展廳里還保留著「質量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益」「注意安全,勿戴手套」等上個世紀的廠房標語,這些標語和一幅幅、一件件當代藝術作品形成了一種奇特的融合。
徐震《進化—綜合力量訓練器》
這些光怪陸離的當代藝術品,為何會「降臨」在一個小村落?
前哨村原名新墾大隊,上個世紀60 年代由人力圍墾造田而來,至今保持著較完整的原生態風貌,村裡近1700 畝耕地中,1400 畝種了公益林。前哨村村域面積僅1 平方公里多,全村只有百餘戶人家,村裡沒什麼產業,除了公益林流轉後每畝每年1100 多元的收入,村民要賺錢往往只能打零工,常住村民中超過60 歲的有八成多。
「按照傳統的產業發展思路,前哨村似乎很難『突圍』;但只要找准了發展路子,一些看似『缺陷』的特徵,反而會成為我們的優勢。」豎新鎮黨委書記陳堯說。
施勇《可能》
2018 年,豎新鎮黨委政府試圖改變前哨村「落後」的局面,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經濟紅利,想到了發展文創產業,爭取到崇明區文旅局支持,在此打造前哨灣大地藝術村落。前哨灣項目覆蓋整個前哨村,由藝術家駐留項目、前哨當代藝術中心、藝術民宿、大地藝術走廊等組成。「前哨村面積較小,有利於項目的整體規劃和統籌;一條北橫運河穿流而過,寧靜而相對封閉的生態環境為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不同於喧囂都市的創作空間,他們充分利用前哨村在自然風貌及人文生態上的『未定義性』,創作靈感和藝術思路在此源源不斷迸發。」陳堯告訴記者。
讓藝術和村莊、村民產生聯繫
陳堯告訴記者,無論是辦藝術展、建藝術走廊還是把老舊廠房改造成當代藝術中心,這些都不是簡單的「送藝術下鄉」,而是要讓藝術在鄉村真正生根。「把藝術引入鄉村,不是『一陣風』、不是消費和改造鄉村,更不是一場只有外殼的藝術實驗,而是真真切切和村莊、村民產生了實際聯繫。」
前哨村支部書記卞程承告訴記者,去年秋天,「降臨」藝術展尚在籌備時,他心裡還有點忐忑:村裡的老人們會歡迎藝術家、藝術品嗎?「沒想到在籌備過程中,老人們戴著老花鏡也要積極幫忙參與展覽籌備工作——平日村裡太安靜了,聽到要搞活動,大家都很興奮。」
劉建華《人人都是小泥土》
「降臨」藝術展是去年10 月20 日開幕的,到今年疫情發生前,前哨村已迎來了3000 餘人次的觀展者。「最遠的一波遊客是從內蒙古過來的。很多展品都成了網紅打卡點,比如那根豎立在曠野中的巨大版娃娃雪糕,幾乎每位遊客都要過去拍照,村民們也喜歡去和這些藝術品合影留念,村裡的人氣一下子旺起來了。」卞程承說。
最關鍵的是,前哨灣項目讓村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陳堯告訴記者,打造前哨當代藝術中心的過程中,負責項目運營的公司把廢棄的自行車車鈴廠廠房整體租下,5 年租金20 余萬元。根據村裡的相關章程規定,這筆租金中的60% 將在每年底分紅給每位村民,大家共同得益。
Martin Creed 《作品No. 587》
遊客來到前哨村,一般不會看個藝術展就走,也要吃、住。針對這部分旅遊需求,前哨灣項目方已在村內打造了三棟民宿,其中一棟是團建房,一棟是親子房,另一棟是九連排的標間,一共有60 多個床位,這些民宿也是承租村民閒置農宅後改造而來。
前哨村320 號,原本是70 多歲村民林玉琴的住宅,如今已被粉刷改造一新,還在屋後、屋側窗外鑲上了頗具藝術感的彩色玻璃,成為一棟主打公司團建的民宿,共有37 個床位。林玉琴告訴記者,她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她一個人住在前哨村,自己吃、住都在輔房,兩層樓的主房長期空關,越來越破舊。「前哨灣項目要改造民宿,把我家的房子、宅前屋後的院子以及魚塘整體租下了,一年租金有近3 萬元,合同簽了20 年。現在我每年多了一份租金收入,也不用為房子空關、年久失修發愁了!」
探索鄉村旅遊新業態
在前哨灣項目的遠景規劃中,未來前哨村將是一個與自然生態緊密結合的當代文化實踐空間,形成一個有活力的當代文化基地,提供展覽、講座、工作坊、藝術家駐地等活動,為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我們想吸引藝術家在村裡設立工作室,在這裡駐留更長時間,在田間地頭進行創作。」豎新鎮鎮長康乾告訴記者,目前已有數位藝術家正在和鎮里、項目運營方聯繫,準備承租農民的閒置住宅做工作室,其中有藝術家已和項目運營方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夏喬伊《強化物系列》
為了跟上村裡人氣的上漲,滿足村民、藝術家、遊客的實際需求,前哨村裡的配套設施、基礎建設也有了大幅改善。比如,村內一條近3 公里長的閘西路,以往是4 米多寬的破舊水泥路,最近村裡對這條路進行了拓寬改造,如今已是6 米寬的嶄新柏油路;閘西路南側3 公里的健身步道貫穿整片林地,悠長小道盡顯生態愜意。
康乾表示,前哨灣項目是對鄉村旅遊新模式的一種探索。「在欣賞郊野風景、品嘗農家美食之外,我們想把鄉村旅遊和文化藝術結合起來,創造更豐富的鄉村旅遊業態。靠藝術展、藝術品吸引遊客、聚集人氣之後,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前哨村的基礎配套建設,未來引入水上飛機、遊艇等契合年輕人喜好的文旅項目,讓前哨村真正脫胎換骨。」
作者:茅冠雋(上觀新聞)
編輯:李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hyobHMBnkjnB-0zyj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