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處寓所還原茅盾在滬生活:隱居,會徐志摩,寫就《子夜》

2020-01-07     政協往事

1946年,茅盾(右一)與友人攝於大陸新村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及社會活動家。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文化部部長。他出身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一般以為,茅盾從1916年抵滬到1949年定居北京,其間有20年時間是在上海度過。根據梅占奎先生撰寫的《上海建築秀》(學林出版社2009年版)介紹,他在上海的寓所有4處,第一處寓所在虹口景雲里11號(今橫浜路35弄11號甲)。那是1925年造的石庫門裡弄房屋,茅盾與葉聖陶、周建人、魯迅、馮雪峰、柔石等同為鄰居。1927年,因被國民黨通緝,他與夫人孔德沚從武漢到上海隱居在此。第二處寓所在虹口大陸新村3弄9號(今山陰路156弄29號)。1933年至1935年,茅盾在這裡住了兩年,與魯迅等共同領導左翼文化運動。1935年3月遷出,搬到在滬西的第三處寓所(今靜安區萬航渡路信義村)居住,1940年4月去延安。1946年經香港返滬,住在第四處寓所,即大陸新村1弄6號(今山陰路132弄6號)朋友歐陽翠家的二樓,其建築形式與山陰路156弄29號相似。1947年12月,經黨組織安排,茅盾與郭沫若等人一起離滬前往香港。

其實,梅先生的文章中還遺漏了兩處茅盾先生在滬寓所,這兩處恰好相距不遠,都在今上海靜安區的靜安寺附近。關於這一點,茅盾先生在自己的回憶錄《「左聯」前期》中提過(《我親歷的文壇往事·憶大事》,《新文學史料》編輯部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1923年發行的茅盾所著《子夜》

1930年4月5日,我回到上海,為了避人耳目,暫住法租界某路楊賢江家中。當天,我到景雲里家中去看母親、德沚和孩子們……從第二天起,我和德沚就著手尋找合適的房子。我們的條件是:在租界而又不是鬧市區,房間夠用,房租要低。這後兩個條件比較難於統一,好在當時上海的房子還不像後來那樣緊張,只要耐心去尋就能尋到。

在茅盾夫婦努力尋找了一個多月後,房子終於找到了。

我們終於找到了房子,在公共租界靜安寺的東面,現在記不起是什麼路、什麼里了。房子是新蓋的(有一片樓房),倒還寬敞,和景雲里一樣,有個假三層(假三層,謂此三樓極低矮也)。仍用去日本時用的假名:方保宗(當時租房子,房東或經租總管要問你的姓名,以便他向巡捕房報告)。這是五月中旬的事。兩個孩子只好暫時輟學,因為原來的學校在閘北,離家太遠,而孩子們年齡又太小。好在這學期即將結束。下學期再讓孩子到附近的學校插班。

新搬家後不久,詩人徐志摩帶著著名記者史沫特萊前來拜訪。

徐志摩從開明書店打聽到了我的新居,帶了一個外國女人來看我。徐志摩說,她是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的駐北平記者A.史沫特萊,從北平來。又說她在北平被認為是共產黨,所以只好來到上海。此次她要徐介紹認識我,並希望送給她一本《蝕》。我把《蝕》送給她,並在扉頁上籤了名。史沫特萊翻開《蝕》,看見扉頁前的我的照片,就開玩笑說:Like a young lady。這是我第一次會見A.史沫特萊。

茅盾這個新居住了兩個月,又搬了家,搬到了愚園路附近一條弄堂里,原因是因為房租太貴負擔不起了。

第二次搬家我們租的不再是一棟房而是一層房子。我們搬到了愚園路口樹德里的一家石庫門內的三樓廂房,這三樓廂房帶一間過街樓,共有三間房。樓下住著二房東,是個商人,寧波籍。二房東不問政治,我對他說是教書的,他毫不懷疑。

如此說來,1930年下半年至1933年4月,茅盾就居住在靜安區愚園路口弄堂里的一座三樓的廂房裡,而這一時期誕生的長篇小說《子夜》和歷史題材的短篇小說《豹子頭林沖》《石碣》《大澤鄉》,中篇小說《路》《三人行》,以及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等就是在這裡寫成。這也成了茅盾一生中發表作品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以上增補了這兩處寓所,茅盾在滬至少應有6處住地,分別是景雲里、靜安寺附近某處、愚園路樹德里、大陸新村3弄9號、萬航渡路信義村、大陸新村1弄6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X3chm8BMH2_cNUg9D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