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周,聽大V講講那過去的故事
從重慶奉節的大山深處,到廣東湛江的邊防海島;從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的公眾開放日,到烏鎮的世界網際網路法治論壇……2019年,越來越多的網絡大V走進法院、關注法院、書寫法院。他們用腳步去丈量人民法院與民心的距離,用心靈去感受中國司法的力量與溫度,用鍵盤去傳播他們對於法治的思考與諍言。
辭舊迎新之際,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隆重推出「大V看法院」專題策劃,邀請部分大V講述2019年他們眼中的人民法院。
今天講述的大V是
@左寧刑訴
感言
傣鄉的這場調解,讓我感受到了法治與民情的美妙融合
2019年10月29日,有幸受@最高人民法院邀請,參加了「帶著國徽去審判——超級大V法院行活動」,走進了中緬邊境雲南瑞麗。一場在「奘房」的糾紛調解讓我印象深刻,感慨萬分。
10月29日上午,我跟隨雲南省瑞麗市人民法院俸桂仙法官一行,帶著沉甸甸的國徽前往姐相鄉俄羅村弄相村民小組,與鄉司法所的工作人員一起,對一起發生在傣族群眾之間的民事糾紛進行調解。在當地的奘房(小乘佛教宗教場所)里,法官擺好莊嚴的國徽,各方訴訟參與人及在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圍圓而坐。俸法官是漢傣雙語法官,她發揮語言優勢,順利地完成了調解工作。
這是一種讓法官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調解方式,是司法為民的切實體現,立法中也有明確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3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需要進行巡迴審理,就地辦案。」不過,對這種辦案方式也存在一些質疑的聲音,認為這種庭審缺少應有的儀式感、莊嚴感,效果不好。筆者對這種觀點不敢苟同:
首先,就我參與的這次調解來看,儀式感很足。從法官裝備看,俸法官一行均駕乘法院公務車,手擎國徽,身著法官制服,使用司法文件,行使國家審判權;從庭審氛圍看,俸法官不是與當事人嬉笑聊天,大家以莊嚴的國徽為中心坐好,法官指引調解進程,現場安靜肅穆;從程序來看,俸法官使用法言法語,耐心用漢傣雙語詢問當事人,引導當事人按法定程序發言。可以說,雖然不是在法院調解,仍能夠充分體現國徽的莊嚴,法律的威嚴,法官的尊嚴。
其次,這樣的調解更有利於普法。平時,在法院的審判庭開庭審理案件,一般是距離法院較近的民眾或者當事人的親屬坐在旁聽席旁聽審理。這種方式存在兩個局限,一方面,法庭空間有限,旁聽人數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法院位置固定,距離法院較遠的民眾不方便到法院旁聽審判。而這次調解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一來,民眾無需到法院來,法官直接深入到群眾中去。二來,旁聽民眾更多。在俸法官調解案件時,村民們自發地圍在旁邊,靜靜地旁聽審理,這樣更加有利於民眾了解法律知識,培養法治理念。
最後,這樣的調解模式充分體現效益價值。這次調解在奘房,為什麼選擇這裡呢?俸法官告訴我:「因為傣族人大多信奉佛教,他們覺得在菩薩面前立下的約定,雙方都能夠完全信守和履行。」那為什麼有村裡的老人參加?俸法官又說:「他們在村裡是德高望重的人,在他們的見證下進行調解,往往當事人對調解結果更加信服,這是糾紛多元化解的一種方式。」我覺得深受啟發,在特定地區,法律應當「入鄉隨俗」,利用當地的社會、文化、宗教特色「因地制宜」。在奘房調解,裁判結果更加容易被當事人接受,更能讓民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我認為,應當大力支持法官帶著國徽走到群眾中去解決糾紛,這樣的調解模式,不僅是司法的主觀能動,也是法治的應有之義。我相信,只要國徽在,法律就在,正義就在。
微博摘登
在@最高人民法院及雲南三級法院組織下,今天有幸在瑞麗親身經歷了一場瑞麗法院審理的傣族民事調解案件,瑞麗法院平均每年辦理民事案件一千餘起,調解結案率約50%,其中不少案件是法官帶著國徽赴田間地頭、赴村民家中進行審判,這樣雖然辛苦了法官,但卻讓當事人獲得了便利。在自己家門口調解,也顯得更加親和,當事人更容易接受裁判結果。一場庭審下來,感受到了法治與民情的美妙融合。
在中緬國境線姐告口岸旁聽了瑞麗市人民法院巡迴公開開庭審理的一起盜竊案,庭審適用普通程序進行,程序規範,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訴訟權利,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法庭採納公訴人的量刑建議對被告人從輕處罰。
邊境線上的審判,往來邊境的中緬民眾駐足觀望,對我來說也是人生第一次經歷,這不僅對我國民眾起到普法宣傳作用,對於進入我國國境務工、生活的民眾來說,也起到展示我國司法,教育、警示意義。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作者:新浪微博@左寧刑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