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生活、職場或感情上遇到難解的問題時,都會到廟裡上香、祈求神明的保佑,並用擲筊方式詢問神明解決事情的方向。擲筊前,你的習慣會先將筊杯拿到香爐上繞三圈嗎?將筊杯過火繞三圈稱為「洗筊」,這動作的背後是有含義的。
通常廟中正殿的神桌上都會放有許多筊杯,每天來來往往問事的信徒眾多,大家若要問事都會拿筊杯擲筊詢問神明,因此筊杯上可能有不同人的「手氣」、「手運」,因此磁場較絮亂,為避免不同的磁場影響到神明的判斷,因此大家在擲筊前都會先將筊杯拿到香爐上過火繞三圈,讓神明的香火凈化、明凈筊杯上殘留的他人能量和磁場。
「博杯」,就是擲筶、擲杯的閩南語。
在閩南地區和台灣,凡是有道教廟宇,在神像前幾乎都有一對筊杯。「筊杯」也稱「杯」,故閩南語「擲筊」又名「跋杯」「博杯」。然而筊杯並非僅在廟中使用,家中有供奉祖先者,往往也會備有一對筊杯。人們通常用博杯來請示神明。
請示神明的人,就把「杯」擲到地上,看它的組合。
下面是陰陽組合的說明:
兩陰面(兩凸面):稱之為「陰杯」(或「怒筊」),表示神明不認同,行事會不順,可以重新再擲筊請示
兩陽面(兩平面):稱之為「笑杯」(或「笑筊」),表示神明還未決定要不要認同,行事狀況不明,可以重新再擲筊請示神明,或再次說清楚自己的祈求
一陽一陰(一平一凸):稱之為「聖杯」(或「聖筊」)表示神明認同,或行事會順利。
但如祈求之事相當慎重,多以連三次聖杯才做數。
擲筊通常以三次為限。 擲筊前需在神靈面前說明自己姓名、生日、地址和請示的事情。 擲筊前雙手要合住一對筊杯,往神明面前參拜之後,才能鬆手讓筊杯落下。
江蕙的閩南歌《博杯》,用寥寥幾句歌詞,講述一個婉轉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是一家的長女,她的雙親漸老,她承擔著幫忙照顧一家老小的責任。她忙家裡的事,忙工作的事,而她停下來的時候,內心裡還是想著自己能有機會遇到自己的良人。
可是這種事情,她又不好意思跟人講,也不想給雙親增加負擔,只好在博杯的時候問天地。
寫詞的人好厲害啊,幾句話幾個詞勾起了那麼多閩南兒女的共情。田馥甄也翻唱過這首歌,她也哼唱著到底還欠了多少緣分。
然而,她問完世間冷暖,緣分幾何,事業前途以後,她最最在意的還是自己的家人——誠心最後博一杯,希望老天能替我保佑這個家。
對啊,每個人心裡都默默地期盼著——望天替咱保庇這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