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公眾號 嚴肅的人口學八卦 , 作者 嚴肅的人口學八卦組
- 導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作為社會基本機構的人口也發生了劇烈變化,這些劇烈變化中蘊含著社會發展的動力與成果,也意味著未來的風險與挑戰。《知識分子》獲微信公眾號「嚴肅的人口學八卦組」授權,今日刊發新中國70年來的人口變遷。
人口總量與人口增長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總人口數持續增長,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足6億增長到2018年的接近14億。根據聯合國人口展望預測,中國人口將在10年後達到巔峰(約14.42億)。此後將開啟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
隨著中國人口總數不斷增多,中國人口密度也飛速增長,70年來,平均每平方公里從56人增加到146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近3倍。
除去1960年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其餘年份人口自然增長率均為正。在1970年代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以前,人口增長率超過20‰,隨後人口增長率開始下降,近十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在5‰左右徘徊,並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1982年-2017年中國人口金字塔由金字塔型變成紡錘型。
生育變遷
出生率在1960-1961年受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異常」之低,1962年出現快速反彈,自1963年起呈現顯著且持續的下降趨勢。
新中國成立初期總和生育率波動較大,自70年代開始大幅下降,在進入90年代之後穩定在2.1以下,低於更替水平。2017年的總和生育率為1.68,平均每個育齡婦女生育數在近幾年回升。
受生育政策、性別觀念以及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生性別比在1990-2004年間大幅上升,自此之後開始在波動中下降,但目前仍高於110,意味著每出生100個女嬰對應出生超過110個男嬰(正常出生性別比在106左右)。
老齡與健康
過去七十年,中國醫療衛生領域最突出的成就是平均預期壽命的快速增加,目前已達到接近80歲的水平;而嬰兒死亡率持續快速下降,截止到2018年已低於千分之10,接近已開發國家水平。
這些成就中也孕育著挑戰,嬰兒死亡率的下降與平均預期壽命的增加同時影響了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而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也導致老年撫養比的壓力不斷升高。
遷移流動
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化進程快速,城鎮居住人口超過8億,城市化整體水平高達59.6%,進入到城市化階段的中後期。
1984年起,國家允許農民進入縣城以下的城鎮、集鎮務工經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城市。自1990年代起,中國流動人口的數量大幅上升。近幾年流動人口規模雖有所下降,但仍達到2.4億之多。
人口素質
註:1965-1981年、1983-1989年未得到數據,假設在此期間呈線性變化,用虛線表示。
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總體受教育程度提升,文盲率大幅減少,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
註:因缺乏資料,1964年數據為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因缺乏1978年以前的失業人口數據,因此用就業人口比重來反映中國勞動力情況。
自80年代以來,中國出現人口紅利,勞動力人口比重先大幅上升,隨後增長速度減緩,近些年來甚至有下降趨勢。人口紅利的消失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結合以上教育變遷數據,中國需要從對人口紅利的利用轉向對教育紅利的利用。
社會保障
隨著中國社會保險覆蓋範圍的逐年擴大,五種社會保險的參保人數也逐年上升。其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最多,在2017年均突破4億。工傷保險大幅次之,失業保險再次。因為目標群體有限,所以生育保險參保人數一直較低。
一直以來,社會服務機構床位提供數都是反映一個國家社會服務供給水平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服務機構從無到有,穩步發展,但是床位數在20年間都在100萬張以下,這一局面自新世紀開始發生改變,床位高速增長至600萬張,在15年的時間裡翻了6倍有餘。
中國的慈善捐贈水平以2008年為分野,第一階段98年洪水的捐贈小高潮之後一直低位徘徊,穩中有進;第二階段受到汶川地震的影響,捐贈款物金額增長6倍,達到700餘億的峰值,之後圍繞550億上下波動。
少數民族
中國擁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截至2015年,少數民族人口數合計11735萬人,占總人口的8.54%。人口數量排在前5位的少數民族分別為壯族、回族、滿族、維吾爾族和苗族,其中前4位的少數民族人口數超過1000萬人。
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人口整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
從少數民族人口空間分布來看, 「胡煥庸線」 所總結的空間分布不均衡特徵依舊十分突出,呈現空間上的集聚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地區,東、中部地區相對較少。
近些年,伴隨流動人口規模的增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但「不均衡」的分布大格局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1982年以來,少數民族兒童的人口數呈現先增長後降低的趨勢,但占同時期全國兒童人口比重逐漸增長。2015年,全國60%的少數民族兒童生活在貧困地區,其中45.3%生活在貧困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兒童的健康和教育問題,值得社會關注與關懷。
婚姻家庭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平均家庭戶規模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改革開放後,中國 「家庭小型化」 趨勢明顯。
新中國成立前30年,粗結婚率變動起伏較大;改革開放後至21世紀初期緩慢下降,21世紀前10年快速增長,2010年以後粗結婚率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新中國成立初期粗離婚率處於相對較高的水平,60年代以後逐漸下降,改革開放後平穩上升,21世紀之後粗離婚率增長速度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粗結婚率和粗離婚率都會受婚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和婚齡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平均初婚年齡除了80年代初期出現短暫的下降外,一直保持著增長趨勢,且21世紀以後增長速度逐漸加快。
核心家庭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家庭結構形式,直系家庭比例持續保持穩定,單人家庭比例持續上升。
性別平等
避孕手段的推廣是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不可缺失的方面,避孕率也反映女性對身體權利的掌控能力,進而成為性別平等的一個重要指標。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女性的避孕率就已達到90%左右,進入21世紀以後也基本穩定。
上圖是25-34歲的男女性受教育年限的比值,從1970年的不到70增長到89.2,男性和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差距在不斷縮小,女性獲得了更加優良的發展條件。
數據整理:熊英宏、張露尹、龍修琛、歐陽婕、李芷琪、董浩月、王中漢、王涵、程雪倩
圖文編輯:熊英宏、歐陽婕、龍修琛
責任編輯:李婷、靳永愛、呂利丹、趙夢晗
製版編輯 | 皮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