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今世界,關於能源的話題始終是焦點之一。面對國內能源轉型和國際能源發展新形勢,中國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如何在能源需求持續增長,高碳能源消費仍將持續的情況下,面對世界新一輪能源革命浪潮的挑戰?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學院舉辦的一場名家報告與訪談答疑中,中海油研究總院競爭情報分析首席工程師、能源專家溫秋紅為我們一一作了解讀。
新能源革命來臨了嗎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徐蔚冰
新能源革命是否來臨了
從全球與中國能源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來看看能源發生了什麼變化?在這種變化中,什麼在起作用?
新能源革命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新能源承擔什麼樣的角色,怎樣正確認識新能源的發展?對中國未來發展新能源又有哪些建議?
全球能源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溫秋紅介紹,2000年時,世界能源結構40%是石油,22%是天然氣,25%是煤炭,核能和水電都是6%,1%是可再生能源。當時石油是老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小荷才露尖尖角。
20年過去了,到2018年時,全球能源結構又變成什麼樣了呢?石油份額所占的結構比例下降至34%,天然氣上升至24%,煤炭也上升了、核能在下降,水電比較穩定,可再生能源上升到了4%。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石油比例在下降,但石油擁有的量並沒有下降。為什麼石油量會下降呢?因為中國用油越來越多,用油結構在區域上也發生了調整,已開發國家用油高峰處於下行態勢,而我們發展中國家所用石油量是在快速地增長。煤炭在我國過去用量非常大,但在已開發國家也是基本在減少,現在一些東南亞國家或印度洋煤炭用量也逐漸開始加大了。
溫秋紅認為,按照目前趨勢,到2040年石油比例會從34%降到27%,即使量有所下降,但石油總的需求量變化依然不是很大。現在是4000多百萬噸油當量,2040年時它也依然是4000多百萬噸油當量,總量並不會下降很多,天然氣依然會增長,未來我們將面臨天然氣的黃金髮展時期。這時候煤炭比例大大下降,只占到20%;核能也是基本維持,水電會比較平穩。此時比例提速最大的是可再生能源,會占到全球一次能源結構的16%。總體來說,從2000年到2018年再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還是不斷上漲的,只是增速會有所下降。化石能源在整個能源結構中還依然能占到70%多的份額。
溫秋紅預計,全球到2026年,煤炭消費可以達峰。石油2030-2035年可以消費達峰,達峰之後會有個平台期,過了這個平台期會有緩慢的下降。在整個能源結構變化里最突出的一點是可再生能源的異軍突起。到2040年,能源會更明顯地被結構多元化,由原來的石油逐漸變成了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清潔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清潔能源比重會不斷增加。
溫秋紅認為,這是全球能源的發展趨勢。
中國能源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讓我們再看看中國能源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000年,中國的能源結構煤炭占到70%的份額,石油占到23%,天然氣占到2%,水電能占到5%,其它都是只占百分之零點幾。
到了2018年,中國的能源結構發生了變化,煤炭占58%,天然氣占比大幅增加,水電也增加了,其中增加最多的也是可再生能源,增加到5%的份額。所有人都知道煤炭大量的應用帶來了碳排放,但這要和能源經濟相結合去看,過去40年改革開放,我們是個製造業大國,需要很多很多電,這時候煤電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說能源轉型實際是和國家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相關。
到2040年,溫秋紅預計到那時中國煤炭只會占到35%;天然氣占到14%,所以未來20年是天然氣發展的黃金時期;石油比例會降到18%;那時我國將是全球少數能繼續發展核能的國家,占到7%;水電依然是我國非常穩定的能源,占到8%。這時候增長最快的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事實上涵蓋了新能源。
新能源革命的主要特徵
溫秋紅認為,新能源革命的特徵之一是,新能源顛覆了電力結構。現在的全球電力市場的用能,石油、煤是一次能源,一次能源40%轉換成電力,電力直接被我們大家日常所應用,未來可能達到60%,越來越多的能源轉化成電力被我們所應用。
看電力結構,2010年時,全球煤電占到40%,天然氣占到22%,很多已開發國家都是天然氣發電,水電占到16%,核電占到13%,風電占到2%,光伏占到百分之零點幾,其它的包括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等等。
到了2018年,電力結構也發生了很多轉變,煤電在全球範圍內縮小,天然氣還在增加。這裡面變化最大的風電占到6%,光伏占到了2%,電力結構也在清潔能源化。
預計未來到2050年,整個電力結構中,煤炭的比例會大大減少,天然氣比例逐漸增加,在2050年會占到比煤電更大的份額,這兩者加起來可能占到30%的份額。可再生能源包括風電、水電、太陽能合起來占到60%,在這60%里,風能和太陽能占到了48%。可以很清晰地預見,在未來的電力結構里,化石能源所占的比例相對就會非常少。現在是主力的煤電未來就可能不是主力。現在替代能源的風電和太陽能在未來就變成了主要的能源,當從替代變成主要,從主要變成了次要,這就是能源革命真正發生了。到2050年,全球48%的發電量將來自風電和光伏。到時我國電力結構里也將一半來自煤電和天然氣,一半來自清潔能源。
新能源發展的第二個特徵是技術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比如風機的技術在進步,一個風機發的電會越來越多。技術的進步使得沒有經濟性的地方也開始變得有經濟性了。裝機從陸上走向海上,海上大風電也開始大規模發展起來,又從淺水到深水區,這些都需要更多的技術進步做支撐。
還有光伏的技術也是在不斷進步當中。技術的進步使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成為可能。
正確認識新能源的發展
一是儘管現在新能源非常非常的火,但我們也要對新能源及其未來有個正確的認識。這就是在整個一次能源結構中,未來化石能源仍然是全球主要的能源,新能源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石油還要用,天然氣更要用,煤炭也不能完全地消失。即使在新能源發揮的主戰場電力領域中,也不能完全替代其它能源。
二是風電和光伏,是新能源中的主力,但都具有很強的間歇性。一陣風有電了,風沒有了,這幾個月可能都沒有電,所以我們不能完全靠風電和可再生能源,仍然需要有燃煤發電、燃氣發電,以及其他發電方式補充。只是將來主次地位會轉換,而不是煤電就沒有了,它們是長期共存的狀況,人類現在要做的只是讓未來能夠共存得更好。
三是新能源轉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長期且複雜的過程。能源能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挖油一個平台建立起來,至少需要30年才可以,管道挖下去,需要運行幾十年,即使能源轉型了,變成了新的能源,也需要有適應新能源的基礎設施和它共同推進,所以,能源轉型是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明天新能源就能把所有的能源都代替了。
四是各個國家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經濟性要求不同,對能源戰略要求也不同。我們國家以製造業為主,需要較為便宜的電;而德國一定要發展可再生能源,因為德國的製造業可以承受更高的電價,所以可以全部是可再生能源,全部是燃氣。我們國家需要比較低的電價支持經濟的發展,所以煤電還是要占一定的比例。所以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需要制定的能源發展戰略也是不同的。
對中國未來發展新能源的建議
一要明確大力發展新能源一定是沒有錯的,是實現我們國家能源可持續發展重要且非常現實的舉措。技術相對成熟,成本也相對比較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能源發展戰略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新能源是實現未來能源革命一個很重要的舉措。
二是要明白在新能源領域我們國家已經有比較好的基礎。這個很好的基礎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發展,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新能源很多領域,比如風電,我們可能是製造第一,安裝也第一,但還不是技術的第一。需要更多基礎研發的積累和前瞻性研發,未來才能夠進一步在世界範圍內引領新能源的發展。這點適用所有新能源領域。
三是新能源在我國有比較好的基礎,也可以作為中國對外推出的新的名片,把我們的新能源帶向世界,帶向「一帶一路」。過去二十多年,已開發國家已經發展了很多新能源,它的成本比較高,已開發國家承擔起它的成本,現在隨著成本降低以及更進一步發展,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也可以承受它的成本。所以,未來我們向發展中國家也可以更多地推廣新能源,無論是設備、項目,這些都成為中國亮麗的名片。
四是在新能源推向「一帶一路」的時候,促進新能源人民幣計價體系的建立。我們國家在新能源項目的設計開發、設備製造,以及未來項目建設和運營上,已經在國內有充分的經驗,可以轉向「一帶一路」國家,這時候以人民幣計價,隨著我們非常有競爭力的人民幣項目往外推廣,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最後,溫秋紅對記者總結到,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能源是在轉型,新能源是能源轉型最重要的推動力,新能源的發展就是兩點,技術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使得它從一個貴族變為大家都可以用得起的。未來我國更要發展新能源的作用,使它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到更大的比例,為我們提供清潔、安全、更好的能源,促進我們國家能源轉型。
2019:關於新能源,我們正在做的事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徐蔚冰
2019年已經過半。變革與不確定仍然是中國的能源領域將要面對的現實,新的機遇和挑戰正在加速行業洗牌。面對變革,唯有立足當下釐清趨勢,才能把握時代的機遇;才能迎接未來的挑戰。
那麼,2019年,中國的能源領域正在發生著哪些故事呢?
電力體制改革加快跨省電力交易擴大
2018年12月25日,國家電網公司召開發布會,明確下一步將著力抓好10項重點工作,不斷把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
次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請報送第四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項目的通知》,明確為加快向社會資本放開配售電業務,將繼續組織開展第四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
2018年12月27日,甘肅、山西電力現貨市場試運行啟動,由此拉開2019年我國的電力體制改革序幕。隨著今年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正進一步加快,跨省區電力交易規模正持續擴大。可以說,2019年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取得標誌性成果。有望取得關鍵突破。
油氣體制改革加速管網獨立取得突破
2018年,關於「油氣管網獨立、國家管道公司將成立」的消息頻頻傳出。從國家對能源體制改革基本思路「管住中間,放開兩頭」來看,管網分離是油氣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此舉有利於油氣公司進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真正有效打破油氣領域壟斷,推動油氣領域縱向產業鏈的市場化、專業化分工,首先要實現真正的油氣與管網的分離,2019年是關鍵一年。
新能源車逆勢上行氫能源是大勢所趨
2018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導致汽車銷量一路走低,但新能源車卻保持產銷量持續高速增長。氫燃料電池汽車因其具有良好的環境相容性、能量轉換效率高、噪音小、續航里程長、加註燃料時間短、無需充電等特點,被視為很有前景的清潔能源汽車。目前,國內用於示範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已達200餘輛,累計運行里程10餘萬公里。2019年氫能源汽車產值將迎來高速發展期。到2030年我國氫能汽車產業產值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
天然氣供需仍處緊平衡
中國已於2017年超過韓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氣(LNG)進口國,超越排名首位的日本已隱約在望。
2019年,國家層面為天然氣保供做足了準備。天然氣產量和供應量再創新高,儲氣能力建設進展明顯,預計全年天然氣增產100多億方、增供300多億方,冬季取暖期供應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日均增加約1億方。預計2019年全年,天然氣供應量將繼續穩步增加,但隨著治理大氣污染、「煤改氣」的繼續推進,天然氣供需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
光伏步入平價時代光儲一體漸成趨勢
在經歷了前兩年的突飛猛進後,維持新能源裝機的可再生能源基金不堪重負,補貼缺口巨大。光伏的未來取決於是否能平價上網,降成本能力成為該行業核心競爭力。
2019年已經開始「以點帶面」,開啟光伏平價時代。隨著儲能技術的快速提升和成本的不斷下降,「光伏+儲能」將在未來能源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2019年有更多企業布局這一領域。
風電產業全年回暖海上裝機穩步向前
2018年風電行業加快推動海上風電和分布式風電發展步伐,在此前連續兩年裝機量下滑的態勢下,實現了局面的扭轉。海上風電曾是行業發展的短板,經過3年多的發展,無論是在可開發資源量上,還是技術政策層面上,我國海上風電目前已基本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目前,風電企業經歷兩輪周期洗禮,龍頭企業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預計2019年風電裝機規模將呈現全年回暖的狀態,達到30GW左右的水平。
配額制艱難出台鼓勵新能源發展
2018年末,國家能源局再次下發徵求《關於實行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的通知》意見函,這是繼2018年3月、9月以來,配額制第三次徵求意見。可以說,艱難出台的配額制將為新能源發展增添一大驅動力,從地方政府、電網公司的角度,形成新能源發電量、輸電量的考核壓力,從而鼓勵新能源的發展。預計,2019年度配額指標將於上半年發布。
國網混改再提速特高壓迎建設高峰
2018年9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關於加快推進一批輸變電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將在2018年、2019年兩年間核准9個重點輸變電線路,共涉及「七交五直」12條特高壓線路,這是繼2012年大規模規劃建設特高壓之後的又一個建設高峰。2018年末,國家電網公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前期增量配電、交易機構和抽水蓄能電站等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混改」範圍和力度,推出向社會資本首次開放特高壓建設投資等一系列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除國內市場打開外,特高壓海外市場前景也十分廣闊。一般而言,特高壓建設周期在2年—3年左右時間,這意味著2019年會成為交貨大年,2020年設備廠商或將迎來業績高峰。
「三棄」問題有緩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發電消納情況持續好轉,棄電量和棄電率保持下降趨勢。預計2019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利用率進一步提升,棄電量和棄電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到2020年基本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
促關聯產業發展 煤化工市場重回快車道
在2018年12月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有關領導強調,科學有序推進煤制油、煤制氣等示範項目。在國家能源安全和油價緩慢回升的形勢下,煤化工市場正在重回快車道。目前,我國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現代煤化工技術尚屬新行業,煤化工項目投入和產出規模大,對帶動關聯產業發展和促進地方經濟活力影響深遠。同時,由於煤化工項目涉及水資源消耗、土地占用、環境污染,以及產品質量標準、定價、市場准入等問題,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面臨著產業政策不完善、重視不足等問題,一些核心技術、設備也受制於人。
但作為國家支持的能源行業發展方向,預計2019年,煤制油、煤制氣產業政策將逐步完善。
新興經濟體引領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徐蔚冰
前不久,國際能源署(IEA)在北京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8》報告指出,全球能源供應和消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正成為全球能源消費向低碳化、清潔化轉型的主導力量,能源技術創新將成為新興經濟體實現能源轉型的關鍵驅動力。
該報告指出,目前亞洲占據了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長的50%、風電和太陽能光伏消費增長的60%、石油消費增長的80%及煤炭和核電消費增長的100%以上,能源消費正在發生向亞洲遷移的深刻變革。在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能源需求攀升的帶動下,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比目前增長25%。
根據IEA統計,全球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連續3年持平後,2017年再度上漲1.6%,2018年排放繼續增長,與實現氣候變化目標所需的發展軌跡相距甚遠。IEA認為,從現在到2040年,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將呈緩慢上升趨勢,遠遠跟不上科學界認為的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減排步伐。推動清潔能源革命,加快推動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型已然非常緊迫。
從全球能源消費增長趨勢來看,隨著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能源需求逐漸飽和,未來一次能源和電力需求的增長將主要來自新興經濟體。據IEA報告,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20%將來自中國的電動機需求,到2040年,全球所有能源需求增長都將來自發展中經濟體。IEA表示,對於更依賴輕工業、服務業和數位技術的經濟體,電力日益成為首選「燃料」。預計到2040年電力需求會比當前增長90%,全球近半數轎車都會是電動車,電力在最終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增至近三分之一。
IEA認為,中國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發展新能源和碳減排的引領者,在風電、光伏、電動汽車、新興低碳技術發展等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2017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國,投資額比2016年增長31%達到創紀錄的1266億美元,新增光伏太陽能裝機容量53吉瓦,占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投資額增長58%至865億美元。而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地區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在2017年普遍下降。
和中國一樣,由於能源消費快速增長、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太高,印度也大力推進新能源發展,計劃到2022年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總量翻番,總裝機規模達到200吉瓦。目前印度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占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的比例超過25%。印度在2030年之前將所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裝機容量定為500吉瓦,將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到59%。
可見,新興經濟體引領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對化石能源替代速度的加快,將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帥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