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媽
有天晚上,桐桐突然畫畫的興致來了,擋也擋不住。
她從小畫板上畫到繪畫本上,緊接著又興致勃勃地在她的書桌上畫,即便如此,意猶未盡的她突發奇想在自己白色的上衣上開心地創作起來。
當她滿心歡喜地跑到我面前,企圖得到我的誇獎與表揚時,我心中的怒火止不住地往上蹭,要知道,就在那前幾天我還鄭重地告誡過她:畫畫只能在紙上和畫板上。
我忍不住揍了她一頓,小傢伙哭的稀里嘩啦。
晚上洗澡時,看著孩子屁股上依舊清晰而通紅的手指印,我自責而又心疼,我問她:「媽媽打你,你討厭媽媽嗎?」
「不討厭!媽媽就是打我,我也喜歡你!」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為什麼啊?如果有人打我,我肯定不會再喜歡她了!」我追問。
「因為你是我媽媽呀!我愛媽媽,永遠永遠都愛!」小傢伙無比堅定地說道。
那一瞬間,我鼻子一酸,將孩子摟進自己的懷裡,發誓以後再也不莽撞對待孩子了。
很久之前,看過這樣一則短片,就是父母與孩子互相打分。
短片中很多接受採訪的媽媽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完美,在給孩子打分上,媽媽們們大多都很苛刻,打在7分、8分,甚至還有不及格。
而孩子們一提到自己的媽媽則個個眉飛色舞,笑起來比吃了蜜都要甜,每個孩子都給自己的媽媽打了滿分。
看到孩子為自己打了滿分,很多媽媽都哭了。
因為感動,因為意外,因為驚喜,因為欣慰,還有那麼一點點慚愧。
都說父母之愛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愛,其實,相比孩子愛父母,父母的愛多半是摻有「雜質」的。
想想我們對待孩子,真的用了百分百溫情嗎?真的做每一點都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嗎?真的在生活中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了嗎?
並沒有!
說一個發生在我們家的真實案例。
表弟沒出事前,是我們家所有小一輩的羨慕者,羨慕他什麼呢?羨慕他有一對事事為他考慮周全的能幹父母。
還沒大學畢業,工作就被父母安排進一家國企單位上班;
房子、車子不用愁,全都是父母操辦好,甚至連婚房裝修也不用操一點心;
找對象父母把關,最後選了一個條件樣樣頗佳的女孩。
原以為他能就這樣在我們所有人的羨慕中快樂幸福過完這一生,卻不知道一失足迷戀上網絡賭博,最後不堪重壓的他在一個深夜中選擇了結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事情一出,家中一片譁然。
原來看似完美安排的一切,其實都不是他想要的。
就像吳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所說那樣:
「有溺愛行為的父母,其實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他們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也並不真正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甚至都沒有興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感覺、真實想法,他們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的小孩形象,而這會讓真實的孩子喪失自我。」
父母總愛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去「掠奪」孩子人生的自主權。
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充滿無盡的期待,這樣的愛是有條件的。
我們總是會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取得優異成績的成績的時候給予更多的肯定與愛,而當他們表現糟糕,最需要我們安慰和支持的時候,卻多數選擇冷眼相對。
還有些時候,我們還會帶著自己的思維去揣測,孩子原本純真想表達愛的方式,卻得到我們一頓批評和責備。
可即便如此,他們也絕不會記仇,只要我們輕輕一聲呼喚,給一個小小的回應,他們便不計前嫌地撲進我們的懷裡撒嬌、歡笑。
而孩子對父母的愛,是那麼簡單、純粹,飽含信任,願意傾其所有。
中國有句古話叫「兒不嫌母醜」,的確是這樣,一個幼小的孩子絕不會因為自己的父母窮困潦倒或其貌不揚而選擇不愛自己的父母。
記得在《少年說》中,有這樣一個情景。
13歲的兒子對身為「外賣派送員」的媽媽所遭遇的不公待遇,感到心疼不已。
他心碎地站在天台上講述著媽媽工作的艱辛與不易,沒有一點的遮掩與嫌棄。
「媽媽每天早上起早貪黑,風吹日曬,真的很辛苦。有時候晚兩分鐘送達了,客人十分不滿意,抓著我媽媽就讓她賠錢。」
最後,他呼籲大家能學會換位思考,讓人們善待像他媽媽一樣的千萬外賣派送員。
「當你打開的那一瞬間,看到的也是被我爸爸捧在手心的小公主。」
他用最純真和樸素的方式,表達著對媽媽的關懷與愛。
在孩子的眼裡,不管自己的父母是什麼樣,都是天和地,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和媽媽。
即便我們不夠好,孩子卻從吝嗇對我們的誇讚;
即便生活不富足,可孩子只要和我們在一起,就會開心到要飛起;
即便我們有時對他們並不那麼友好,可他們依舊愛我們如初。
這就是孩子,在他們眼裡,只有我們,從不挑剔。
最後,我想替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說一句:謝謝你!我的孩子,謝謝你那麼愛我。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