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博物館裡那些好東西

2019-05-29     山左歷史

青州市博物館館藏文物4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3000餘件,其中不乏稀世珍寶。在這裡,我們特地為大家呈現出青州館眾多稀世珍寶中的十件,從館藏角度來領略這個「小大博物館」的風采。

明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這是明萬曆二十六年青州人趙秉忠考中狀元的殿試卷,共十九折冊頁,分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簡歷,為仿宋體。此部分是彌封的,封條上蓋有「彌封關防」的水印。後一部分為正文,共2460字,用館閣體小楷寫成。試卷首頁右上角頂天有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正文之後是9位閱卷官的官職和姓名。1983年由趙秉忠的第13代孫趙煥彬捐獻出來。據專家鑑定,殿試卷為明代原物,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成為海內外孤本。

東漢「宜子孫」玉璧

1982年出土於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冢子東漢墓。用上等的新疆和田玉製成,玉質溫潤,雕工精細,為典型的出廓璧,下為圓形,內區飾蒲紋及158個乳丁,外區飾蟠螭紋,出廓上方透雕雙龍,出沒於祥雲之中,中央有篆書「宜子孫」三字,是「子子孫孫,宜家宜室」的吉祥用語。這塊宜子孫玉璧以體形大,雕刻精湛而著稱,是目前國內罕見的大型文字出廓璧。

北齊貼金彩繪佛立像

這是龍興寺遺址出土佛造像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尊。造像雕刻精細,螺發高髻,眉清目秀,面帶微笑,手施無畏、與願印,著通肩袈裟,輕薄貼體,將體態勾勒得清清楚楚。造像面、手、足保留有貼金。領緣、衣緣飾寶藍色,周身以硃砂、石綠、寶藍、赭石等色組成田相圖案。繪工精細考究,整件佛衣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元青花玉壺春瓶

這件青花玉壺春瓶1985年4月出土於青州市糧庫西側的元代墓葬。該器胎質薄,胎體堅緻細密,釉質細膩瑩潤。喇叭口,頸細長,口沿內繪卷草紋一周。頸部畫蕉葉紋、回紋。肩上及近底處飾仰、覆蓮瓣紋。腹橢圓,上下繪卷草紋一周,主題紋為雲龍紋飾, 圈足略外撇,底足內施釉。全器紋飾分為七層,畫面整體層次十分清楚。

明馮起震《雪竹圖》

此畫為紙本,畫中描繪了大雪過後四根挺拔向上的竹子,竹葉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竹枝被壓得有些下垂,透過竹子隱約可以看到遠處的空中飄著烏雲。上鈐「馮起震印」「青方」印二方。此畫最大的特點是竹葉和頑石上的白雪均運用留白技法,使竹枝和地面的積雪呈現厚重之感,具有強烈的寫實感,竹干昂首挺拔,體現了不屈不撓昂揚向上的精神。這是體現馮起震畫竹技巧與精神境界的傑出佳作。

戰國金環首

出土於東高西辛,此環首立體鑄成一神異的動物形象,該動物的犄角呈花狀並後仰,與前腿的獸蹄相連,耳朵被犄角下壓,一邊呈柳葉狀,另一邊露出耳角。耳朵的前部,高凸處為眼眶,再前為眼睛,在眼睛的正上方為內凹的鼻孔,鼻孔前有一片三角狀細細的絨毛狀飾,再前則是極度誇張彎曲成象鼻狀的勾喙。其他部分則分明是食草動物的特徵。經考證,此金環首為刀劍的首部,具有濃厚的草原文化特徵,應屬於西北方草原民族的遺物。

香山漢墓彩繪陶馬

2006年香山漢墓陪葬坑出土了大量的彩繪陶馬、陶俑。此件陶馬做工精緻,肢體比例勻稱,周身飾有彩繪,有棗紅、白、紫等多種色彩,線條清晰流暢,精美異常。尤其是馬背上的圖案,十分罕見,稱為馬韉,是馬鞍的前身,用皮革或絲織品製成,用來遮擋馬在奔跑時揚起的塵土,也叫做障泥。陶馬身上的彩繪圖案經過兩千多年,顏色依然十分鮮艷,保存比較完好,讓人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漢代馬韉的原貌,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這些稀世珍寶,僅僅是青州博物館館藏的一小部分,館藏的珍品數不勝數,精美絕倫,絕對會讓您不虛此行。(文/漁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tZFGwBmyVoG_1Zyp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