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很多小朋友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讓家裡的大人操碎了心。看到手機上那些吃播寶寶們乖乖吃飯的樣子,羨慕得不要不要的。
要說作為家長,也沒少看那些怎麼才能讓寶寶吃飯的文章,但是那些技巧聽起來有道理,卻很難用到自己家孩子身上。
比如,別人家孩子可以自己坐在餐椅上,可自己家孩子扭來扭去就是不坐;
別人家孩子可以自己動手,可自己家孩子玩兒了半天飯,就是不往嘴裡吃;
別人家孩子看見造型好看的蔬菜會吃下去,可自己家娃看見蔬菜就是一口不吃……
想要培養出一個主動吃飯,乖乖吃飯的娃,咋就這麼難?
想要孩子自主進食,可以拆分成這樣3個步驟:
一、餐前動員
我們一般都是到了吃飯時間,就把孩子抱到餐桌前,然後把孩子塞進餐椅里,不顧孩子願意不願意。實際上孩子往往玩兒得正高興,突然被打斷,所以他會對吃飯產生牴觸,並用不吃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被忽視的反抗,至少他不是懷抱著期待來吃飯的。
而讓孩子在吃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是重要的,我們可以先問問孩子,你現在在做什麼,現在飯做好了,我們一塊兒去吃吧!有排骨有大蝦呢!
如果孩子扭著身體不願意,那就再給孩子一會兒時間,如果孩子張開雙手讓抱抱,說明寶寶成功被吸引注意力。
一開始,我們就要培養孩子飯前放下一切專心享受這一頓飯的習慣,因為吃飯也要認真,這樣孩子才能吃得開心,身體喝心理都調整到迎接吃飯的好狀態。
二、獨立吃飯
不管孩子是否會用勺子筷子,一開始就建立起自主吃飯的習慣是必須的。
可以給孩子準備短柄的勺子叉子,或者讓孩子直接用手抓,總之,他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這裡面有幾個注意點要強調。
1.孩子亂抓飯菜,不要斥責。
我看到過一個孩子,他吃飯的時候總是故意抓著米飯往臉上抹,一臉開心,媽媽制止、斥責,都不管用,下次還是這麼做。育兒師就說,不需要吼孩子,他往臉上抹就讓他抹,他抹一次媽媽擦一次,抹一次擦一次,不需要說話,最後肯定是孩子先敗下陣來,因為比心理素質,孩子一定是不如大人的,這個過程就叫做博弈。
不管是處於作弄人也好還是好奇也好,幾次之後,孩子就不會再這樣做了,他的興趣會消失。
2.孩子走神或者吃得慢,不要打擾
自主進食最關鍵之處,就在於讓孩子自己掌握吃飯的節奏,而不是跟隨著大人的節奏來吃,這是本質,自己坐著、自己拿勺子,這些表現形式並不是本質。
所以說,如果這時候父母還是去催孩子,打擾孩子,那就失去了自主進食的意義。
孩子走神之後,安靜的等著,等孩子注意力再回到吃飯上,他就會繼續吃了,不需要催促。
包括更早的喂飯時期,寶寶如果在媽媽喂飯過程中臉扭開了,我們也不要打擾孩子,或者是追到他臉朝的那邊去喂,就靜靜的等著就好了。怕飯菜涼的話,可以用一個保溫碗來盛飯。
三、吃飯結束,離開餐廳
有了餐前動員,也要有餐後結束的儀式,讓孩子知道,用餐結束了。
這都是為了讓孩子養成一日三餐的習慣,吃飯就是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做特定的事。
如果孩子這一餐沒有好好吃,大家都吃過飯之後,要收拾碗筷了,就告訴孩子吃飯時間結束,幫孩子去掉圍兜,收走餐盤,抱離餐椅。
孩子沒吃飽不要緊,告訴他只能等到下次的吃飯時間了。
這樣一來可以讓我們不帶主觀意見的去評估孩子的食量,發現孩子自己的吃飽,和我們以為的吃飽之間的具體差距,二來可以讓孩子知道,哦,下次我要快一點吃了,才能在這個時間結束之前吃夠。
而對於一開始鍛鍊自主進食的寶寶來說,他們自己吃飯吃不了多少,還需要大人來幫忙,那麼大人幫忙的時候,也儘量做到以孩子為主體,觀察孩子吃夠了沒有,還想吃什麼。
總之,別人家可以獨立吃飯的娃,也是經歷了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的,只不過這個過程我們沒有看見。
學會吃飯,本身就不簡單,而我們感覺困難,是被自己的期望給騙了。
坐不住、愛扔飯、不愛吃菜,這些問題也並不是孩子在故意搗亂,這是這個年齡段寶寶常見的特徵。比如坐不住,這是因為孩子注意力時間短,愛扔飯,是因為孩子分不清吃飯和玩兒玩具兩者的區別,不愛吃青菜,是因為孩子在肝臟發育關鍵期不易分解植物毒素……
所以說,寶寶自主進食訓練過程,本身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有的孩子養成得比較順利,有的孩子養成的比較困難,而你可能正好碰上了困難模式。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做好心理準備,看好目標,想好策略,一次不行就多次,這個技巧不行就換另一個技巧,千萬不要氣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