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於pipm模型和場上的具體表現,筆者繼續為大家帶來國內得分後衛在場上表現的具體分析。在本期節目中,筆者將重點為大家介紹北京隊球員方碩。
在這之前前,筆者還是覺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一下把方碩劃分入得分後衛的理由。
在北京隊外線球員的輪換里,體型更大的翟曉川其實會在3-4號位之間遊走(雅尼斯經常讓翟曉川去擔任大前鋒),體型比他小的段江鵬、王驍輝甚至周儀翔就是走2-3號位輪換的,體型更小的王旭不足以拿到大量出場時間。
真正運控技術達標的外線三人組是:林書豪、劉曉宇和方碩,而這三個人之間的位置分類就略顯複雜了。即便我們優先把劉曉宇劃入1號位行列,如何對方碩和林書豪劃分位置依然是一件比較棘手的事情,尤其考慮到方碩還和林書豪一起搭檔了更多的時間。
更好的辦法是,我們藉助於大量的比賽錄像之後進行更為精確的劃分,最終的答案是:當倆人一起在場時,林書豪的運控任務會更重,打擋拆的優先級也會高於方碩。因此,林書豪的場上功能更趨近於1號位,而方碩更趨近於2號位。
而無論如何劃分位置,方碩在CBA的進攻價值都得到了廣大球迷的認可,他也被球迷們冠以了「方超巨」的名號。重要的因素是,方碩在比賽里時不時地可以完成這種高難度的持球投三分:
與之類似的是,方碩在比賽中還會去投一些難度較高的持球投中距離(難度比持球投三分低),且也會在部分場次里收到一定的效果:
然而,一些高光的場合往往讓人容易忽視方碩在其他場次里的表現,這必然會影響到人們對於方碩整體跳投水平的評價。
事實上,方碩生涯的三分球表現其實有一個轉變的過程,即由【初期只能投一些難度很低的定點,準星很好】上升到了【後期能夠投一些難度較高的持球投,準星下滑】。
具體到這個賽季里,方碩賽季初期一度遭遇了三分球準星很低的情況。雖然後續有所回調,他的三分球準星也「只有」35.7%——這並不足以達到優秀級別。
當然,方碩如果能夠專心多投三分球,其實能夠維持這個效率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事情。真正拖累他自身得分效率的,其實是他的持球投中距離準星。前文已經提及,我們容易因為一些高光的回合而高估了方碩真正的中距離持球投水準,而藉助於更多的錄像,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鏡頭:
而藉助於更為精確的投籃分布數據,我們會發現,方碩本賽季在整個中間區域的準星不過34.3%:
要知道,廣東隊的周鵬上個賽季在中距離就有43%左右的準星,也只是達到了「中距離準星不俗」的標準;而方碩的情況是,他連續兩個賽季的中距離準星達不到35%,根本達不到「中距離大神」的標準。方碩固然能夠藉助於中距離持球投這種方式提升自己在進攻端的終結戲份,但代價是拉低自身的得分效率。
事實上,方碩真正被人低估的,可能是他的突破能力。
與郭艾倫、趙睿這樣的同位置國內球員相比,方碩的運動能力明顯存在缺陷(甚至運控能力也不如以上兩名球員),他很難像他們那樣頻繁突入籃下。但在這個前提下,方碩還是善於抓住對位人單防技巧方面的缺陷,利用一些突然的加速動作來獲得突破攻筐的機會。
與同曦一戰,由於對方時常用單防技巧不夠好的何敬佳來主防自己,方碩頻頻利用這種方式來開發進攻機會:
因此,儘管方碩的籃下出手比重明顯不如以上球員,他還是能夠在籃下以尚可的效率完成終結(相對於自己的體型和對抗能力而言)。
然而,由於依然要出手大量低效的中距離且三分球準星不夠高,方碩很難靠著產量相對較低的突破來維持自身的得分效率,加成了罰球因素的真實命中率還不到50%(49.7%)。
總體而言,方碩在進攻端提高終結戲份的後果是極其低效。
另外,方碩這種不以絕對速度為前提條件的攻筐方式,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於他在突破過程之中尋找更好的出球機會。方碩的傳球視野和手法會不如自己在國家隊的隊友趙繼偉,但他的突破水準會略好於趙繼偉,也比後者更善於傳籃下的隊友:
得益於此,方碩的助攻數據其實在國內後衛中還是比較出色的。
即便如此,方碩也很難靠著這些傳控數據來完全消除自己在進攻端的負面效應(個人得分效率太低)。更何況,方碩在多傳球的基礎上,也容易在沒有改變對方防守陣型的前提下做一些非常冒險的選擇,這種方式必然會賠上相應的失誤:
總之,本賽季的方碩在進攻端的優勢是產量和傳球尚可,但劣勢是個人得分效率極其低下。因此,方碩很難在進攻端帶來相應的正面效應。
相比於此,方碩在防守端的影響力其實尚可。
賽季初期,北京隊對於方碩在防守端的定位是:儘可能去單防對方的小外援。對陣山東隊時,北京隊就在開場讓方碩去防對方的哈德森:
實際上,方碩當時單防對方小外援的效果並不算太好,他又會因為單防技巧方面的缺陷而犯下一些比較低級的錯誤:單防時更容易被人過掉,也更容易賠上犯規。主防哈德森的那場比賽,方碩全場就出現了5次犯規。
隨著賽季的深入(尤其是方碩經歷了賽季初的傷病回到球場後),北京隊逐漸放棄了讓方碩單防小外援的選項,轉而讓林書豪去承擔這部分任務,並讓方碩承擔一些較輕的單防任務。與福建隊交手時,北京隊開場就讓林書豪去防守勞森了,而讓方碩去防守黃毅超:
而在單防任務減輕之後(一般去防一些國內後衛或者側翼定點射手),方碩的單防效果也比之前更好了。他在主防國內後衛時,能夠儘可能保證不失去位置,並且善於在靠近籃下的回合里幫助球隊回收防守籃板球(後衛中較強的回收後場防守籃板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即便自己的體型不夠大,方碩在單防任務輕的情況下也會儘可能地支援協防。林書豪不俗的單防技巧和方碩同位置里不俗的協防意識,在防守回合里其實是能夠做到相輔相成的。
下圖中,林書豪雖然一直緊跟著勞森的步伐,但在北京隊內線球員都已經遠離籃下的情況下,方碩還是要優先幫林書豪去騷擾勞森,從而迫使勞森放棄在籃下出手的想法:
方碩對位著一個底角射手,也不是專注於【不讓對方獲得接球投機會】,而是會在【支援籃下的協防】和【撲防底角定點射手】兩種模式之間自由切換:
總之,方碩更適合的定位是:單防技巧不差,但不太適合去防守對方的小外援;協防意識和熱情在同位置國內球員里不錯,能夠在防守無球的回合里儘可能支援協防;另外,本賽季的方碩還有一定的回收後場籃板球能力。
對於這樣一位球員,pipm模型也給出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評價,即:進攻影響略低於0,防守影響力略高於0,他更合適的位置自然是第二象限。
在下期欄目中,筆者將為大家介紹一些防守缺點比較明顯的國內得分後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