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含蓄》,是如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2019-11-07     風吹麥浪浪

本文系作者風吹麥浪浪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二十四詩品·含蓄》司空圖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語不涉難,已不堪憂。

是有真宰,與之沉浮。

如淥滿酒,花時返秋。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此品是《二十四詩品》最核心部分,其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經常被引用的論詩語彙。因為「含蓄」本是對中國詩歌的基本要求。

司空圖

首兩句是此的關鍵,是總綱,以下十句是對其說明和總結。無名氏《詩品注釋》雲:「此二句已盡含蓄之義,以下特推而言之。」所謂「不著一字」,並非什麼都不說,詩歌不是啞劇,而是要做到以少總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這有幾種情況。其一為中國詩歌比興手法的運用,在尚未涉及本事時,已經為本事的出現做了鋪墊。如《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句,自然可令人聯想到女主人公之青春年少;而「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然又令人聯想到人老珠黃。

《二十四詩品》

這種手法能起到較好的烘托效果。孫聯奎《詩品臆說》釋此二句雲:「純用烘托,無一字道著正事,即不著一字,非無字也。」其二為意在言外。如岑參《春夢》「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表面在寫夢,實際上表達的是對故人的思念之情。其三為語短情長。如《古詩十九首》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雖兩句,已將牽牛織女無法相會之困境表露無遺。三、四句舉例闡明前兩句,比如詩中雖未直接選用表達艱難的文字,卻能讓讀者感受到不可想像的艱難。

岑參

如杜甫《兵車行》之「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雖未直言服役士卒之辛酸,而其悲苦之感已在言外。「是有真宰」兩句,說明詩歌須有內在的情理,其所描寫的一切現象都應圍繞此情理展開。「真宰」,真正的主宰。《莊子·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指「」而言,有人釋為「情志」,有人釋為「情理」,筆者以為「情理」關涉到情和理,更好一些。「沉浮」,起伏,此兩句意為不管作品的內容形式如何變化,都應該有內在的情感和思想。

莊子

如淥滿酒」兩句,進一步以比喻說明含蓄,形象極鮮明。「」,通「」,滲出。就像釀酒時,酒糟發酵,滿溢而出,有停蓄之態;又好比春花開放時,忽然遇到冷空氣,開而又收,有留住狀。兩句強調詩歌要有餘味,言有盡而意無窮。「悠悠空塵」兩句,謂世界虛空皆由微塵構成,大海則由無數水泡集合而成。「悠悠」,廣大貌;「忽忽」,短暫貌。此即「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滴水藏海,芥子須彌」之意。

釀酒

兩句指出「含蓄」的風格應小中攝大、以一當十也。「淺深聚散」兩句,重申以少總多之旨。天地間萬事萬物,紛紜複雜,然不管或淺或深,或聚或散,皆須彼此互含,淺中有深,散中有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此才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才能「近而不浮,遠而不盡」(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

歐陽修像

孫聯奎《詩品臆說》謂:「『淺深』,豎說;『聚散』,橫說。『淺深聚散』,皆題外事也。四字總括眾象,即下文『萬』字。『萬取』,取一於萬,即『不著一字』。『一收』,收萬於一,即『盡得風流』。於此可悟表聖一貫之旨。」言之甚有理,可參看。本品主要以敘述和議論為主,然七到十句,運用四個畫面,蘊含豐富,概括力強,很好地說明了「含蓄」的內涵。

參考資料

《詩品臆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g3QSG8BMH2_cNUgtD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