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你也行,換我們任何一個人當皇帝,朱棣都不可能造反成功

2020-02-27     國史拾遺

(托雷斯老哥算是「你行你上啊!」的第一人了)

不管是體育電競還是娛樂影視,當我們對某些演員、球員或者公眾人物發表批評和個人意見時都特別容易被別人回懟「你行你上啊!」咱們先不討論這句話的邏輯漏洞(直接剝奪了大家的批評權利),不過某些情況下這句話也的確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咱們屬於外行,對專業人士指手畫腳多少顯得不太尊重人家的勞動成果和水平實力。

這句話其實同樣適用於歷史圈,您別看論壇貼吧里歷史愛好者們評點歷史人物,數說是非功過說得唾沫四濺,頭頭是道,好像自己穿越過去個個都能功超秦皇,略勝漢武。其實我們不過是站在後來人的角度開了天眼而已,真要讓我們兩眼一抹黑來到未知的歷史,我們做的估計還沒別人好。

不過有一個人做過的事兒我敢說咱們任何一個人都能做的比他出色,這您還一點都不用謙虛。他是誰呢?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這位老兄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的孫子,他效仿漢景帝執著削藩,不同的是七國之亂被景帝成功鎮壓,而朱允炆則玩脫了,天下歸了朱棣,本人則下落不明。那為什麼我要如此貶低這個悲情皇帝?您聽我給您分析分析。

朱棣是個英主不假,但只用區區三年時間就從北平一隅發展到坐擁天下,除了自己能力出眾,朱允炆的各種昏招迭出也是重要原因,可以說靖難這場相聲除了朱棣逗哏逗得好,都不如說朱允炆捧哏捧的妙,盤點一下建文帝在靖難過程中的那些個讓人令人窒息、喪心病狂的騷操作,我們真的可以說:我上,真的行!我要是當皇帝,真的會比他要強!

(等到建文帝登基時,他驚恐的意識到藩王叔父們勢力發展的太快,已經成了帝國尾大不掉的威脅)

其實建文帝急切的削藩心情我們能夠理解,朱元璋是一個鐵血帝王的同時還是個無比溺愛孩子的家長,他賦予了大明的親王們極大的權勢,他們不但能夠掌控軍隊,甚至還能干預政務,任免官員—「是時,帝念邊防甚,且欲諸子習兵事,諸王封並塞居者皆預軍務。」有權有兵,這就導致了朱允炆上台後驚恐的發現自己的叔叔伯伯們已經羽翼豐滿,尾大不掉,再這樣放任他們發展下去,這天下還是不是自己的都兩說,所以削藩是必須的。

但削歸削,朱允炆同志卻是手忙腳亂,顧頭不顧腚的削。

(事實證明, 「推恩令」是最柔和、最安全的削藩方式)

事實證明像「推恩令」這樣溫水煮青蛙的削藩方法最安全,既不影響宗室感情又達到了削藩目的,讓王爺們吃啞巴虧還沒有理由拒絕,也有大臣向皇上建議:「高皇帝分封諸王,此之古制。既皆過當,諸王又率多驕逸不法,違犯朝制。不削,朝廷綱紀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賈誼曰:『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籓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臣又願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人饋問。賢者下詔褒賞之。驕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太廟廢處之。豈有不順服者哉!」大哥,咱們慢著點、悠著點來,既不落下任何口實,又實現了削藩的目的,豈不美哉?

(但建文帝削藩的方式卻極為生硬、魯莽,親王們但凡有一點不配合都被定義為罪人,這就不是削藩,而是廢藩)

可朱允炆如同吃了炸藥一般:不行,就是得硬削!這位老兄的愚蠢之處在於人家下崗都起碼給安排一下工作,他卻硬邦邦的一句「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制,惟護衛官軍聽王」就把王爺們給安排了。於是這些原本坐擁封國,掌握軍隊的王爺們被剝奪了兵權,封地被朝廷收回,自己則成了一無所有的光棍,試問誰能受得了?但受不了也得受,朱允炆早已預料到這事會遭到叔叔們的強烈反對,所以在強硬削藩的同時也對不支持者舉起了屠刀。

朱元璋剛死,自己尚未繼位便宣布「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雲南。」次年繼位後(已經是建文元年)因為削藩「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一個親王自焚而死,四個親王廢為庶人,流放邊疆,大哥,您這不是削藩,您這就是把人家往死路上逼啊!這不是給了朱棣口實讓他造反麼?

(寧王朱權駐紮大寧,麾下有朵顏三衛等數萬鐵騎,實力在諸侯王中數一數二)

其實王爺們水平層次不齊,真要發狠弄死幾個估計他們也只能口頭上抗議一番,但藩王里總有幾個出色的,也有人不願意當待宰羔羊,燕王朱棣駐守北平,「尤被重寄,數命將兵出塞及築城屯田。大將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又詔二王,軍中事大者方以聞」;寧王朱權更是「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真要削藩,其他王爺可以往死了弄,這兩位您可得謹慎處理。

(卓敬早就意識到朱棣野心不小,他建議朱允炆用「釜底抽薪」之策一勞永逸將朱棣解決,可惜建文帝並沒有聽從)

實際上也有臣子好意提醒,建文帝繼位後戶部侍郎卓敬就曾經秘密上疏建議將朱棣轉封到江西南昌,切斷了他和軍隊的聯繫,之後再收拾他豈不是易如反掌?—「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夫將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可惜朱允炆卻聽不進去,採取了先易後難的策略,說句題外話,這招後來就被朱棣學去對付了同樣有能力、掌兵權的弟弟寧王朱權,這叔侄倆的政治差距可見一斑。

干翻了幾個簡單的,接下來就輪到硬釘子。建文元年七月,建文帝「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朱棣可不是吃素的,乾脆扯起靖難大旗,爺反了!其實對朱允炆來說,朱棣造反也不不要緊,別看朱棣後來是靖難成功,但在起兵早期只占據北平一地的他根本沒辦法和朝廷抗衡,只要朱允炆不作死不浪,平定叛亂並不是難事。

可惜事與願違,朱允炆浪也就罷了,要命的是他信任的豬隊友比他還要浪,朱棣想不贏都難啊!

(黃子澄唯一能拿出手的就是忠心,其他簡直一塌糊塗,但這樣的人卻被朱允炆引以為心腹並言聽計從)

首先向大家介紹豬隊友之首:黃子澄。這位爺的豐功偉績曆數如下:其實最初朝廷削藩的主要對象就是燕王朱棣,兵部尚書齊泰就主張直接把朱棣廢了不就完事兒了?黃子澄不同意,表示要削大家一起上,不然只削朱棣師出無名啊!—「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謀定,明日入白帝。」得,黃先生這一招算是把所有諸侯王都給得罪了,關鍵是朱允炆還聽進去了。

這還沒完,朱元璋死亡一周年紀念日,按理來說兒子們應該來南京上墳拜祭,可朱棣心裡有鬼不敢來,於是讓三個兒子來掃墓,齊泰表示這是大好機會啊,咱們把這三個人扣為人質,朱棣不就不敢輕舉妄動了麼!黃子澄說,哎呀,咱們不那倒不如還回去麻痹朱棣......大哥,您都削了幾個諸侯王了,他朱棣逃得了?這蛇哪還用驚啊!但朱允炆又聽進去了—「時燕王憂懼,以三子皆在京師,稱病篤,乞三子歸。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竟遣還。」其實這些都是小事,但黃子澄最騷的操作就是向建文帝推薦了另一個豬隊友李景隆,直接葬送了朝廷將近百萬大軍......

(身負君恩的李景隆,可以說朱允炆這輩子毀就毀在他身上了,可不管他怎麼坑朱允炆,年輕的皇帝都對他不離不棄)

李景隆同志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出身,父親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曹國公李文忠。李文忠是個牛人,他追隨朱元璋平定江南,討伐北元,是大明僅次徐達的軍事天才。可惜李景隆沒有繼承到他老爹半點軍事才能,吹牛逼倒是挺在行,朱棣起兵靖難後,朝廷最初指派長興侯耿炳文率軍鎮壓,不過耿老兄擅守不擅攻,很快就在真定吃了個敗仗。朱允炆畢竟是個年輕人,聽說耿炳文吃了敗仗就沉不住氣想著換主帥。而黃子澄就推薦了李景隆,說這小子是將門之後熟讀兵書,一定能為陛下分憂。

怎麼樣,您有沒有咂摸這一點長平之戰的味道來?廉頗與白起交戰連連戰敗,沉不住氣的孝成王撤了廉頗的職,改由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帶兵與秦兵作戰,最後在長平葬送了數十萬趙國士兵的性命。而論起千里送人頭的實力,李景隆簡直比趙括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秦趙兩軍實力相當,趙括的對手又是大名鼎鼎的「人屠」白起,長平慘敗還勉強情有可原。李景隆卻用自己的豬腦子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飛龍騎臉也能輸」。

(朱棣早就眼饞兄弟麾下的數萬騎兵,所以在靖難後第一時間就是找機會吞併了朱權的軍隊)

趁著朱棣奇襲大寧奪取寧王朱權兵權,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殺奔北平。但李大將軍嫉賢妒能,昏庸無能的特性很快就展露的一覽無遺,他先是怕破城首功被奪走,讓已經攻破張掖門的都督翟能暫緩攻城,結果等這小子慢慢悠悠趕來時北京的燕軍連夜向城門缺口堆木潑水,把北京打造一座鋼鐵冰城,再想攻城就沒這麼容易了。

得,慢慢磨吧!

(李景隆率領數十萬大軍,以五倍以上的軍力優勢和朱棣作戰,結果屢戰屢敗,其軍事能力之低簡直令人髮指)

不過朱棣可不給你這個機會,此時他已經吞併了寧王的軍隊,帶著數萬鐵騎直撲李景隆中軍,作為三軍主帥,李大將軍竟然逃了.....主帥都逃了還能指望士兵們賣命?大家一起逃吧!—「餘眾聞景隆已走,遂棄兵糧,晨夜南奔。景隆退還德州。」

五十萬打十萬輸的還這麼慘,朱允炆竟然喪心病狂的認為李景隆吃敗仗是因為他權柄太輕,沒有威望不能服人,非但沒有罷免他大將軍的職務,反而還授予「專討征伐」之權,賞賜「遣中官齎璽書賜黃鉞弓矢」,同時收攏敗兵咬牙給他湊了六十萬大軍。(耿炳文簡直要哭暈在廁所,要是他又這個待遇,估計朱棣也蹦躂不了幾天了)李景隆同學倒也不負眾望,帶領著士兵們連吃敗仗,只用不到半年時間就把這幾十萬大軍再次敗了個乾淨,可以說在李景隆同志的「英明領導」下,朱棣完成了對朝廷強弱、攻守之勢的逆轉,要說靖難的第一功臣是誰?非「千里送人頭」的李景隆莫屬!—「合軍六十萬,進營白溝河。與燕軍連戰,復大敗,璽書斧鉞皆委棄,走德州,復走濟南。」

李景隆的豐功偉績讓他的「伯樂」黃子澄都看不下去了,痛哭流涕請求皇帝殺李景隆以謝天下,可朱允炆還是選擇相信李景隆,竟然沒追究其任何責任只是免職了事。—「斯役也,王師死者數十萬人,南軍遂不支,帝始詔景隆還。黃子澄慚憤,執景隆於朝班,請誅之以謝天下。」

真愛啊!

很快燕王朱棣打過長江,兵鋒直指南京,這下建文帝慌了神,也別想著削藩了,講和吧!被建文帝寄予厚望派遣去朱棣軍營講和的人正是李景隆......我到現在都無法理解為什麼朱允炆如此信任(甚至可以說是迷信)李景隆,即使這小子把朝廷的百萬大軍給敗了個精光朱允炆依然對他不離不棄,我嚴重懷疑朱允炆是不是被人下了降頭,但凡帶點腦子的正常人都不會相信這個豬隊友好吧!

(最後李景隆還賣了朱允炆一波,直接開門向朱棣投降)

李景隆非常感動,於是在求和被朱棣拒絕,燕軍發兵進攻南京金川門時二話不說就和谷王朱穗一起開門投降,把朱允炆賣的乾乾淨淨......有了這樣「默相事機之功」,這位飽受建文帝信任的大將軍在朱棣繼位後竟然被封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其榮耀甚至超過了跟隨朱棣靖難的諸位功臣!不得不說李景隆仗打的一坨狗屎,但站隊的能力可真是天下無雙,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朱允炆卻對他推心置腹,視之如股肱!您說說這是頭鐵還是腦子出了問題呢?

(在我們的印象中朱允炆是個溫和,仁善甚至有點讀書讀傻了似的人物)

您看看,朱允炆賴以信任得就是一些這樣的貨色,輸給朱棣真是一點都不冤!而且朱允炆也大可不必擺出一副受害者的可憐面孔,因為要論豬隊友,他朱允炆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不聽卓敬忠言相勸,搞蠻力硬削藩咱們就不吐槽了,即使是朱棣起兵靖難後,朱允炆的騷操作也是一波接著一波。最讓我們目瞪口呆的就是在耿炳文出征時,朱允炆的將領們說的一番話—炳文等瀕行,上戒之曰:「昔蕭繹舉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翻譯過來就是啥意思呢?打仗歸打仗,你們可千萬不能傷害我的叔叔啊!

(看朱棣的表情,有本事你來殺我啊!朝廷將領們:我們不敢!)

有了皇帝的這番叮囑,將領們當然遵從,於是在戰場上就出現了這樣的奇觀「三月辛巳,與盛庸遇於夾河,譚淵戰死。朱能、張武殊死斗,庸軍少卻。會日暮,各斂兵入營。王以十餘騎逼庸營野宿,及明起視,已在圍中。乃從容引馬,鳴角穿營而去。諸將以天子有詔,毋使負殺叔父名,倉卒相顧愕貽,不敢發一矢。」有了朱允炆的這塊「毋使負殺叔父名」免死金牌護身,朱棣竟然能夠大搖大擺的穿過朝廷的軍營,而將領們則「倉卒相顧愕貽,不敢發一矢。」眼睜睜的看著朱棣大搖大擺的離開,甚至發展到後來,但凡遇到敗仗、退兵朱棣都主動斷後,一個人掩護一支軍隊撤退,這陣勢沒見過吧?「王數危矣,諸將奉帝詔,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獨以一騎殿後,迫者不敢追。」

大哥,我們這是在打仗,這時候你顯擺什麼婦人之仁?真要心疼你家四叔直接把天下讓給他不就行了唄?打又不能打,殺更不敢殺,攤上這麼個主子,估計麾下的將軍們想死的心都有了!

咱們不討論朱允炆的治國水平和能力,但單就靖難里他的這些表現,真不是我吹牛,要我上真的比他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_pJiHABgx9BqZZI58c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