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揪「東北大米」的小辮子被揍了,什麼情況?

2019-08-01     農家大院

東北大米和其他大米之間的秘密有幾人知?

前幾天在手機上看到一條消息:在哈爾濱開往長春的「T298」次列車區間段。有兩個老鐵打架被拘留了,原因很是奇葩!居然是在爭論,誰更了解「東北大米」這個問題上太激動,一言不合,在車廂內大打出手!結果讓人神傷!兩個人為了維護各自心目中不可侵犯的「東北大米」形象,鬧得不可開交的執著精神,著實讓人佩服!

說到東北大米,有的人津津樂道!有的人滿臉不屑!津津樂道者認為「東北大米」吃起來爽滑不粘牙,剩飯不回生,即使在沒有菜的情況下,也能吧嗒吧嗒地吃上兩大碗,嚼完後,嘴裡還有留有淡淡的余香!回味滿滿!

而對東北大米不屑者則認為東北大米,太軟乎!配和北方人吃麵條食的習慣還可以!但南方人吃慣了有嚼勁的東西,對米飯的要求也希望軟中帶硬點的好!所以說,飲食習慣的不同,對米質的要求也不一樣,並不是米的問題,而是人的嘴的問題!適合個人口味的就是最好吃的!

有的人吃慣了東北大米,只要是東北大米都覺得好吃!而一旦吃到了南方的秈米,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不愛吃者根本就難以下咽,這一點都不誇張!可吃慣了南方秈米的人,可又吃不了東北大米,說是東北大米太粘膩,感覺有油一樣!吃起來不幹爽!

既然有人為東北大米而干架!我們就走掰扯掰扯,說道說道東北大米的哪些事兒!

東北大米的品牌有很多,我們一般聽的最多,最熟悉的就是五常大米了!這可是東北大米中的佼佼者!真正吃過的人並不太多!價格、產量和地域的關係,限制了它的大同化!有吃過的朋友,也許有可能吃的只是一種極其相似的替代品,很難說是真正產地的出品!

東北的氣候土壤決定了東北米的良好品質!地域、光照、溫差、土質、水源、品種等等這些自然的因素,直接導致了大米品質的差異化!就好像新疆的葡萄一樣,獨一份!東北大米總體都不錯,黑龍江五常的稻花香和響水大米;吉林的柳河大米、飲馬河大米以及榆樹大米;遼寧省盤錦的蟹稻,都是頂呱呱的!

東北人說東北大米好吃,一點也不過分!東北大米在1000多年前,就是一種老百姓吃不上、吃不起「特供」米!《新唐書·渤海傳》記載「盧城之稻」,俗名「本地鮮」。唐朝女皇武則天最愛其米「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清康熙帝東巡吃到了晶瑩若玉、香糯軟滑的吉林大米,詩興大發,忍不住留詩一首:山連江城清水停,花香遍百里營,粗碗白飯仙家味,在禾之中享安寧。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東北大米背著「朝供」之名,普通老百姓是無權享用的!直到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增加收入,才默許東北民間私自種植水稻。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育種專家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探索,終於如願以償地將秈、粳稻間的優勢互補,加以利用。一直到80年代,最終製備出了完全適用於東北獨特氣候環境的高品質、高產量品種,也就是今天系列的「東北大米」!

而《舌尖上的中國》把五常大米譽為「中國最好的稻米」!而其背後有一個近乎傳奇的故事,與一名叫田永太的普通農民有著莫大的關係!

這個有著神話般色彩的故事,並沒有多少人知道!

1969年秋,一場百年不遇突如其來的霜降提前襲擊了五常的龍鳳鄉,一夜之間,幾百畝水稻毀於一旦。為了找到一顆好的稻種,田永太仔仔細細地尋遍了全村幾百畝稻田,希望有所發現!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老田赫然發現了七株沉甸甸被金燦燦稻子壓彎了腰的稻株,迎風挺立在一片乾枯的稻田中,田永太如獲至寶!

老天長眼,讓這註定不平凡,逆天而活的上百顆神奇的稻種得到了生命的延續,由此「通體奇香」赫赫有名的「稻花香」品牌誕生了。造就了今天五常大米幾百億的帝國天下!

現如今而隨著「稻花香」,知名度越來越響亮,趨利造假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屢禁不絕!據有關數據顯示,黑龍江五常大米年產量不過在百萬噸左右;而每年的銷量卻在上千萬噸左右!儘管差距如此之大,說明了市場的需求相當的旺盛!也從另一個角度有力地證明了東北高端大米的江湖上地位,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老鐵們毫不猶豫地為「東北大米」拚命的由頭!

東北大米並非浪得虛名,而是實實在在的好吃!有些時候是我們的嘴被忽悠了!讓東北大米背了黑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QpeXmwBUcHTFCnfp3-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