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大陸的兩強相遇,為何能以貿易和外交代替軍事爭霸?

2019-11-24     讀懂本星球

講述今天故事之前,先講一下14世紀末歐亞大陸的軍事實力鄙視鏈:鄂圖曼帝國的巴耶濟德一世橫掃巴爾幹半島,把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打趴在地上。

哪怕法蘭西王國、匈牙利王國、威尼斯王國、神聖羅馬帝國等國組成聯軍,挑戰此時的鄂圖曼帝國,也被巴耶濟德一世輕易打敗。

可是,鄂圖曼的巴耶濟德一世還不是最強的。一個叫帖木兒的中亞帝王,在1402年將他打敗。在當時的戰爭對決中,站到了歐亞大陸鄙視鏈最頂端。

當時的世界大國中,只有中國的明朝還未與帖木兒帝國交鋒,不知道兩國實力誰是伯仲。

讀史書讀到這裡很多人,都希望看看明朝和帖木兒世界之巔的對決,然而明朝卻用貿易和外交代替了軍事爭霸,不僅減少了一個強悍的敵人,更使明朝百姓少了戰亂之苦,多了貿易帶來的利益。

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呢?明朝外交團隊又為此付出了哪些犧牲?展現出怎樣的外交策略?在和帖木兒帝國最初的接觸中,明朝外交團隊又有過哪些菜鳥級的操作?


(一)起初歸順大明的國家,實則野心很大

明朝初年,大明軍北伐西征並舉,先後平定了甘肅、遼東、西南等地區,而對西域地區的國家,採取的是招撫的策略,令其稱臣納貢。而當時西域的西察合台汗國,出現了一位「跛子」可汗帖木兒,主動表示向大明臣服,將朱元璋誇得跟朵花似的。

朱元璋見他這麼老實,對他也是款待優厚,只是要求其定期前來朝貢。

帖木兒大帝的卡通形象

然而這位老實的帖木兒並不老實,反而是一位兇狠老辣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帖木兒最初對朱元璋的表現,無非是扮豬吃虎的假象。

正如前面所講,帖木兒在位期間親自率領兇猛的突厥和蒙古騎兵,消滅了伊爾汗國的殘餘勢力,將金帳汗國打的節節敗退,攻入印度德里屠殺一片,還把當時讓歐洲人視為洪水猛獸的鄂圖曼巴耶濟德一世一戰而擒。

俄羅斯傳統技藝烏拉爾石雕作品:帖木兒大帝

就這樣,他站在了歐亞大陸軍事實力鄙視鏈頂端,建立了龐大的帖木兒帝國。

但在明朝面前,帖木兒繼續保持著對大明的朝貢。

朱元璋覺得這位小弟不錯,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派出傅安、郭驥等上千人的使團前往帖木兒帝國表示安撫和答謝。

明朝初年亞洲各國疆域

傅安和郭驥等人,估計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還把帖木兒帝國當成朝鮮這樣的大明忠誠的藩屬。

在陰險殘暴的遊牧君主面前,他們顯然缺乏必要的策略。

傅安以天朝來使的身份,反覆以天朝之儀開諭。傅安可能不明白,帖木兒當時臣服明朝,向明納貢,絕非真正屈服,而是基於帖木兒帝國周邊的戰略考慮:

當時,帖木兒帝國內,波斯境內正經歷著長達五年的叛亂,北有強敵金帳汗國,西有鄂圖曼土耳其逮誰打誰,帖木兒還要南征呼羅珊等地,四處用兵。

為了避免陷入四面樹敵的局面,帖木兒遠交近攻,這才決定與當時的亞洲唯一強國明帝國結交。

然而,明朝外交使節的傲慢卻讓帖木兒非常不爽。於是帖木兒決定帶傅安一伙人在自己國家「見(扣)見(留)世(下)面(來)」。

兇殘的帖木兒軍士,馬賽克部分為軍士斬殺戰俘

帖木兒在作戰時通曉怎樣用殘忍震懾對手的「戰爭藝術」,十分喜歡屠城,在打仗時會將敵人的頭顱鑄成「京觀」,或者將敵人的屍首發射出去,逼著敵軍害怕投降。

帖木兒帶傅安一行人在其國土境內轉了一大圈的路線

傅安一行所見所聞,都是帖木兒軍隊殘暴善戰,沿途百姓死傷殆盡。不過這種殘暴並沒有嚇倒傅安,畢竟當時的明軍同樣兇狠善戰,在他心裡可能不會認為帖木兒軍隊比明軍強到哪裡去,還會認為這就是蠻族軍隊與天朝正義之師的區別。

而朱元璋看傅安一行人一直沒有回來,又派出另一隊使節去查看,結果又被帖木兒扣下了。帖木兒就是在這期間把印度德里屠戮殆盡的。

朱元璋沒等到第二波使節傳回消息就去世了,很快即位的朱允炆就和皇叔燕王朱棣發生了三年多的靖難之役,沒有精力去管傅安一行人的死活了。


(二)野心膨脹的帖木兒帝國竟然打算攻打大明朝

在明朝內戰期間,帖木兒也忙著向西用兵,先是擊潰了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之後又在安卡拉戰役中擊敗了鄂圖曼巴耶濟一世的大軍,並間接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君士坦丁堡城。

處在霸權巔峰的帖木兒,還把歐洲霸主巴耶濟一世的老婆抓來當舞女,供宮廷取樂,可見其不可一世之嘴臉。

帖木兒四處征戰,野心膨脹

明太宗朱棣登基後,想起太祖派的兩波使節都在帖木兒帝國沒有回來,於是又派了一波使團前往。使團歷經一年到達了帖木兒的宮廷,然後就發生了世界外交史上滑稽的一幕。

根據史料記載,春風得意的帖木兒端坐朝堂中央,接受眾多歐洲國家使節的朝拜,儼然天下之主。

結果明朝使節一來,直接開口責問帖木兒為何拖欠七年的貢賦,還扣押了明朝使節,一點面子都不給帖木兒留。這一幕讓歐洲使節們特別震驚,原來這麼牛逼的帖木兒大帝居然是明朝的臣子,那麼明朝該有多牛逼啊?

帖木兒君主會見明朝使臣

帖木兒感受到莫大的羞辱,他下令把原來坐在西班牙使臣上座的明朝使臣的位置調換到下座,表示我們現在和西班牙是好哥們,你們明朝從此不再是我的宗主國,而是我們的敵人,我會親自將貢賦帶去明朝的。

這就是赤裸裸的戰爭威脅,此時不可一世的帖木兒已經決定要向明朝發動進攻了。

曾作為帖木兒帝國首都的撒馬爾罕保留的帖木兒帝國時代的建築


(三)雖有很多敗績,但氣節可嘉的明朝外交官

只可惜帖木兒年事已高,雖然做了數年的精心準備,率領20萬大軍東征明朝,但是在途中便突發疾病去世。由於帖木兒帝國是靠武力征服的版圖,他死後帝國又陷入了混亂,眾多後嗣爭位。

最終帖木兒的孫子在永樂四年(1407年)沙哈魯奪取汗位,重新向明朝朝貢,保持友好關係,並放歸傅安等一幫使臣回朝。

傅安一行人雖然滯留帖木兒帝國十餘年,但保持了蘇武牧羊般的氣節,始終未被帖木兒的威逼嚇倒,最終等到了回國的機會,實在是可敬可嘆!

此時的他已經是垂垂老者,但有幸做了一回帖木兒帝國在中亞和西亞征服故事的見證者,不知朱棣在聽了他的講述之後會做什麼反應。

此外值得一講的是副使郭驥。他同傅安一起在帖木兒帝國被扣十三年,好不容易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在永樂六年(1409年)又被皇帝派到蒙古韃靼出使,結果這次沒有那麼好運,被阿魯台斬首,最終沒能活著回明朝,實在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悲劇色彩特別濃厚的外交使節。


(四)外交官的智慧,化干戈為玉帛

前面講的,都是明朝外交因為盲目自信遭到的失敗,甚至演變成戰爭威脅。不過這之後,明朝終於出了一位經驗老到的外交家,用貿易和外交手段,化解戰爭威脅,維持與強敵之間的邊境穩定。

這位外交官就叫陳誠

他曾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撒里畏兀爾(今柴達木盆地地區)和安南,可以說是一位有著豐富經驗的外交官。在永樂年間,他又參與了《永樂大典》的編修,十分為明太宗朱棣器重。

陳誠像

明朝皇帝朱棣比較重視同帖木兒帝國之間的關係,於1413年派遣陳誠為正使,率領使團在第二年抵達帖木兒帝國首都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

沙哈魯在宮廷設宴款待陳誠一行,結果逃到帖木兒帝國的元朝舊臣後代阿哈黑當場發難,認為陳誠所代表的明朝作為蒙古的敵人,來此是包藏禍心。

陳誠義正詞嚴加以駁斥,指出明朝對前元貴族舊臣都是加以優待的,與帖木兒帝國「合則兩利,戰則兩害」,其有禮有節的態度折服了沙哈魯及眾多大臣。沙哈魯當場將阿哈黑下獄,表達其世代與大明友好的期望。

陳誠在帖木兒帝國宮廷

陳誠在出使期間,還遍訪帖木兒帝國上下貴族大臣,贈送禮品,努力消除之前被帖木兒掀起的敵意,收服了帖木兒帝國眾多人心。

陳誠以其高超的外交口才和手段讓帖木兒帝國君臣敬佩,第一次出使可謂是圓滿完成任務。陳誠回國後還向朱棣進言,主張與西域各國開展邊境貿易。朱棣遂在哈密和甘肅設立了互市貿易點。

明朝在與帖木兒帝國的貿易中,也獲利不少。從帖木兒國輸入明朝的商品,以馬為最多。大批的西域良馬進入明朝,緩解了明朝戰馬緊缺的問題。

1425年帖木兒帝國畫作中西域良馬,畫作反映的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場戰鬥

特別是明朝皇帝朱棣五次北伐蒙古,而中原與蒙古軍事實力的一大差距就在於戰馬。帖木兒的戰馬對明朝來說就顯得異常寶貴。

當時,明朝河西走廊的甘州、肅州等地在兩國貿易的影響下,商業也十分繁榮。

這一緊密的貿易關係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十六世紀初,兩國幾乎同時走向衰落。

明朝哈密衛和甘肅地區

為了鞏固前一次的外交成果和商談貿易事宜,永樂十四年(1416年),陳誠再次以護送帖木兒帝國使臣的名義出使。

這一回不但達成了兩國貿易協議,陳誠還向沙哈魯出示了畫有沙哈魯進獻給永樂皇帝的西域寶馬之繪畫《奔馬圖》。沙哈魯大喜過望,馬上給永樂皇帝寫了一封親筆信,之後朱棣也給沙哈魯回了一封信,傳為中西外交史上的佳話。

陳誠還給帖木兒帝國帶去了中國科學巨著《齊民要術》和《水經注》,教沙哈魯手下的官員進行中國式的農業耕作和灌溉,沙哈魯直接命令在宮中開闢一塊試驗田進行耕作。

回國時分,沙哈魯對這位明朝使臣實在是喜歡的不得了,一路送了上百里地,勝過「十八里相送」。

在陳誠的真誠的影響下,沙哈魯成了一個鐵桿「親華派」。

他還派遣使臣送帖木兒曾經騎過的戰馬給永樂皇帝。恰逢朱棣遷都北京,帖木兒帝國的使節還在北京觀摩了明軍盛大的閱兵式,更加加深了帖木兒帝國上下對大明的敬服。

而陳誠此時被朱棣派到廣東,解決安南逃到廣東的難民問題。陳誠對安南人也採取了撫恤的態度,著力安撫人心,成效顯著。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派遣陳誠再次出使西域,不料朱棣在北征蒙古途中病逝,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將還沒走到帖木兒帝國的陳誠召回。

後來宣宗繼位後,也不想再搞大規模的西域出使活動。沙哈魯見陳誠多年不來,派出使節前來請求陳誠再來做客,可是被宣宗婉拒。就這樣,沙哈魯一直到死也沒有再與他的中國好朋友陳誠見上一面。而陳誠晚年潛心著書立說,以93歲高齡壽終正寢。

陳誠出使西域,特別是帖木兒帝國的事跡,同鄭和下西洋一樣,都是明代重大外交成果,是中國與中東國家和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遺產。陳誠留下的外交智慧和策略,也常常被後人推崇和借鑑。

陳誠所著的《西域行程記》和《西域番國志》

文/鐵騎如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QAyo24BMH2_cNUgAc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