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存在的潛在風險,原來真的是情感界限在作怪

2019-09-01   我叫心塞姐

近幾年,網絡上逐漸興起了「界限感」的代名詞,無外乎就是把「距離感」更新換代了一下。

很多網友比較喜歡這個詞,因為它的「現身」讓很多人知道對外要如何與人保持適度的相處,對內如何更好地尊重自己。

在古代,皇上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對待臣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對待皇家之女,為了平定周邊的戰亂而實施「和親」的戰略政策,比如歷史上第一個和親公主,劉細君,命運也是多舛,遠嫁到烏孫國,又經歷了改嫁,最後鬱鬱寡歡而死。

這就是皇家集權的制度,封建思想禁錮、掌控一切,誰敢反抗,就是忤逆之罪。

這也就有了「婚姻大事,父母之命」的荒誕說法,而且一直延續到現在。

雖然新世紀來的不算晚,社會倡導民主和自由,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衝破幾百年來的封建思想呢?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婚姻大事把控的非常嚴格,為什麼總有人說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婚姻是不會幸福的。

現在想想看,就是「界限感」被「模糊感」一直管控著。

模糊感就是與人若即若離,但一定會有交集

拿越界來說,比如婚姻中另一半的出軌,尤其是精神上的游離,這就是曖昧不清的關係。

對方死不承認,你也沒有辦法。

當伴侶出現可恥行為的端倪,大部分的人會根據他們的溝通方式和頻率,想要抓到實打實的證據,那麼就要利用他們關係上的模糊感,求得事實的真相。

雖然錯在對方,但是一般不會有人情願欲言又止地咽進肚子裡,這種模糊關係是任何一個已經明確關係的愛人不願守住的屈辱秘密。

一、兩性的關係以及衍生和牽連出各種關係中,情感界限最為複雜。

1、與愛人口無遮攔的相處

和愛人相處,尤其女性,輸就輸在這張嘴上。

什麼事情都說,藏不住,覺得不說出去就是向對方隱瞞,認為這才是真誠。

其實,你只要享受被喜歡、被愛的感覺就好,為何非要把自己赤裸裸地全拋一片心,男人喜歡的是朦朧的女子,絕不會欣賞一絲不掛的美人。

與愛人說話尖酸刻薄,什麼難聽說什麼,雖然沒有壞心眼,但是說出的話就像眼鏡蛇噴出的毒液,傷人傷到骨髓里。

打嘴仗不是男人的愛好,不是說你是女人,男人就該讓著你,而是男人不願意同女人計較而跌了面子。

2、與老人「直線型」相處。

線條型放在女人的身上是一種美感,但是放在和老人的相處模式中,就會刻板和無禮。

婚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幾句話:

「我真不理解你爸媽為什麼這樣做!」

「你最好和你父母說下……這個肯定不行!」

「我跟你父母過不到一起!」

父母年歲已老,作為晚輩,你可以包容自己的父母,為何要挑剔別人的父母?

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生活習性要求他們按照你的意思完成?

既然無法做到與別人的父母親近,又為何絞盡腦汁地改變他們?

這種「直線型」的看不慣,只會加深與老人的矛盾,「一直到底」的作風會也招來婚姻潛在的風險。

因為你的行事太過直接,又帶有仇視公婆的眼光,這樣不管不顧,毫不界限感,並不代表你有多高貴,只能說你的行為非常的草率和魯莽。

比如,兒媳生孩子,作為親媽一定是呵護有加,但是對於婆婆會認為你太矯情。

你忘了一點,你可以管別人叫媽,但是親娘只有一個。

這就需要你的界限感打破你心中的不平感。

3、與孩子「轟炸式」的相處。

如果你的婚姻還算美滿,但是對於孩子的管教,一般是虎媽貓爸。

如果你是單親的家長,恐怕孩子就是你的全部。

但是,不論在哪種生活里,女人對待孩子的愛更多傾向於管束。

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很多媽媽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管製品」,限制是對他們的負責,給予他們的愛也是絕對的。

母親與孩子本身是最親近的關係,但是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帶只會讓身邊的人疏遠和逃離。

很多母親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會帶給孩子帶來傷害,曾經的年幼經歷未能獲得滿足,所以長大後在家庭中扮演獨裁的「女權者」,這些個人的過往經歷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發展。

而實施高壓政策的母親不認同個體獨立的存在性,就相當於不認可「同盟者」。

母親的偏執和過激行為都會造成孩子內心的焦慮感、緊張感、恐懼感。

比如,孩子考試不理想,篡改成績,為了逃離母親的毒打。

窒息式的、捆綁式的愛,只會讓他們勇敢地證明自己有多叛逆。

比如,之前媒體報道一個孩子與母親一言不和直接從橋上跳下去,釀成了慘劇。

母親插手孩子的事情太多,不懂得親密的適度性和距離的遠近度,不懂得把握密而有疏的分寸感,孩子的健康成長會大打折扣,或許會斷送孩子的一生。

母親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更應該傾向於中和,而不是時時刻刻地進行「地毯式」的轟炸干預。

二、缺乏情感界限會直接引發個人情緒的爆發,無法控制情緒界線。

女人同小家和大家庭的關係粘連太多,反而會造成情緒上的「車禍現場」。

現代的女人,注重獨立,自己掙錢,自己帶孩子、自己處理各種事物,完全脫離於服從和依戀男人,但是她們的獨立是建立在家庭成員之上,意思就是我要讓每一個人都必須先順從我,我說什麼就是什麼,我的立場我做主的宣揚方式。

一旦高逼格的態度被人反抗,就會爆發「情緒戰爭」,以吼叫爭吵的方式戰勝配偶,以強權的姿態壟斷孩子,以居高臨下藐視婆媳問題。

她們看似是非常對立的個體,實則並沒有從家庭中「分化出來」,因為每個家庭都會有各自的立場和不同的觀點,但是女人希望所有人都聽從自己的主張和安排,不允許家人挑戰自己的權威,好像這是一種無法逾越的潛規則。

但是她們缺少情感界限,不肯放手對家庭的干預,一旦這種侵犯造成了另一方的不滿,就會引起雙方的情緒持久戰。

比如,只要說話就是控制不住的咆哮,看見不如意的就火冒三丈。這樣的抵抗情緒會越演越烈,一發不可收拾。

缺乏情感界限最後會導致情緒界限的崩潰,這些均源於女人在自己的感官世界裡無法自拔,在情感的淤泥里不願爬出來。

三、只有「分化」才能更好地「融合」。

我們都知道細胞如果不分化,就不能正常的生長發育,這是一個不健康的信號。

所以,界限感就相當於分化的結果,如果你接受這樣的規則,就一定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通過「分化」,保持各自行為上的自由,思想上的進步,那麼個體信念會與共同體達成一致的效果。

如果家庭中不能求同存異,只想著求和再求和的局面,那麼每個人都會成為家庭的威脅因素,因為極力的融合一旦被其中一個人的反抗打破,那麼這種關係不得不要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如果能夠保持個體的獨立性和自由度,那麼這樣的危險因子就會降低,即使有人發出「不同」的信號,也不會讓這個家庭面臨巨大的困惑。

四、一個人的成熟標誌就是在家庭關係中堅持情感界限原則。

界限感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交往素質。

1、初級層次的界限感是自我保護。

不去逾越不屬於自己的事情,就是真正懂得保護自己的情感不受傷害。

2、高級層次的界限感是尊重不同。

放手他人的不同之處,就是對自己和他人的負責。

從這兩個層面來說,界限感可以同舒適感、孤獨感並存。

懂得這樣的潛規則,才會讓一個人如魚得水,心向大海,面朝花開的從容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