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是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做好?那是習得性無助在阻礙你!
小H是的我好朋友。畢業以後憑著自己英語專業八級,開朗的性格在一家知名的英語培訓結構找到了一份老師的工作。這讓當時的我們羨慕不已。那間英語培訓結構全國知名,對人才的要求也很高。她進去以後跟我們介紹說,她的同事很多都是海歸派,要不就是知名學校的碩士,只有她一個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本科生。我們都說這不剛好說明了你的優秀嗎?都讓它們破格錄取了,而且跟著這麼多高素質的人做同事,眼界思維都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啊!
可是她卻對此耿耿於懷。有天有一個家長說她的孩子要從她班上轉走去上海歸老師的課,這對她造成了莫大的打擊。之後又陸續有幾個孩子從她班上退學,這對她的打擊更大了,從此她就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不好。工作也沒心思好好做,最後堅持了一年就黯然從那間培訓機構離開了。
她的上司非常惋惜,說她的課其實很受孩子們喜歡,因為她能創造很好的氛圍對孩子們也很熱情耐心。只要在教學經驗上再多磨練一下,其實是前途無量的。可是她自己在認為遭受了連續的打擊後,散失了信心和改善的勇氣,執意要離開這個讓她傷心的地方。即使去了別的地方,她依然無法擯除她在英語培訓機構的那種無助的感覺,之後的發展也不順利。最近看到她的時候,整個人都無精打采和在學校時的身材飛揚有了天壤之別。我為她感到惋惜的時候同時也看到了她身上的習得性無助,並且這種無助給她帶來了莫大的打擊。
而習得性無助根據墨菲定律一書,指的是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因之前的絕望體驗還放棄逃避希望,默默承受痛苦的來臨,本質上是長期積累的負面生活經驗使人喪失了信心,繼而喪失了追求成功的驅動力。「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王菲這句經典的歌詞,是習得性無助的經典心理表現。
二, 為什麼會有習得性無助?
1. 環境的影響。
極端的環境和情況會催生習得性無助。
據科學研究,受虐待的人群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因為施虐者有很多的手段和防範措施,早早接受了「即使防抗也無用的」心理暗示。
家庭環境的影響。過度溺愛過度嚴格環境下的孩子會提高習得性無助的幾率。或者父母經常以管教者的身份來教訓孩子的,在脫離家庭環境時往往會倍感無助,因為替他們全權安排的力量消失了。孩子容易無所適從。
2. 自身看待問題的方式。
碰到問題就對自己懷疑認為都是自己造成的,並且自己的努力和結果沒有關聯,不再進行有效的嘗試。這是習得性無助產生的主要原因。或者是認為成功只是運氣而已,和自己的努力沒有關係。
三,了解了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那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1. 深刻懷疑自己,不能發揮本來就有的優勢。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絕望的心態。如果處處懷疑自己,在自己的優勢上都不能盡情發揮,埋沒的只有你自己的才華。
2. 不敢爭取自己的權益。習得性無助的人有個本能的反應,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好,進而認為自己就只配目前的結果。不會去爭取自己的權益因為即使爭取了也沒用。但是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在職場上,如果自己都不敢替自己發聲爭取該爭取的權益,你的努力,也許永遠都不能被發現。
3. 陷入致命的悲觀,最後只能接受困境。
我努力工作又怎麼樣?反正老闆也不欣賞。
我辛苦賺錢又能怎麼樣?反正也買不起一套房。
我結婚又怎麼樣?不過也是過了柴米油鹽。
很多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的路徑,就在這些不過,反正里消失了。最終還是過的難受卻一成不變的生活。
四,習得性無助對我們的影響這麼大,有什麼解決辦法呢?
1. 改變心態,經常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只有絕望的心態,沒有絕望的處境。只要我們對未來保持積極樂觀,才能積極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才有改變困境的機會。
2. 隨時關注變化,給予自己的變化積極的肯定。關注自己在那些方面做了努力,肯定自己的努力。比如我今天比昨天多跑了1000米,這就是好的開始,不要去跟別人比,跟過去的自己比。哪怕只是前進一小步,也好過原地不動。
3. 改變歸因方式。坦然的面對結果。失敗了只能證明你目前的嘗試不適合你的目標而不是因為你個人的能力問題。這個嘗試不行就換一個方式。一把鑰匙能開一把鎖,你的嘗試裡面,總有一個會成功。檢查是不是自己放大了結果的影響,還沒開始就給自己判了死刑。
4. 設置合理的目標並給予自己完成目標的獎勵。合理的目標是指在我們的舒適區外一點點遠的地方,就是我們跳一跳能夠得著的高度。目標設計太高太難達到會打擊積極性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跳一跳的高度剛剛好。完成目標後,給予自己一個獎勵,可以是一頓大餐,可以是一件漂亮衣服,可以是一場旅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給自己一個正向的反饋,可以讓我們堅持得更久。
把每一次改變當做成長,哪怕是痛也值得。把每一次的挑戰都當成是生命的禮物,即使失敗又何妨?無論有多困難,都堅強地抬頭挺胸,告訴他,你並非它想像的那樣不堪一擊。走出習得性無助的怪圈,不斷的挑戰自己,驗證自己。你的未來,你能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