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不願996,中年難免007

2019-09-13     扁豆姐

取這個標題是為了讓大家點進來看這篇嚴肅分析的文章。

最近收到很多「職場中年危機」的諮詢需求,甚至有一些是原來特別優秀的同事,可見大家對於職場中年危機的焦慮和困惑,所以決定寫一篇文章來統一回復。

如果你尋找的是一篇教你如何中年跳槽的文章可以轉身離開了,思路不清楚,光靠跳槽解決不了人生的根本問題。

大家對於職場中年危機的焦慮是有原因的,據調查,企業裁員的平均年齡是37歲,而很多企業的招聘要求中明確寫著:只招35歲以下的員工,這不僅讓人好奇,那些失業或者瀕臨失業的「中年人」去哪裡了?

網上流傳了一組段子:



我還沒說那些讓你的中年危機感撲面而來的職業外的其他事情:父母生病、孩子升學、情感危機、身體狀況......這一切的疊加不禁讓人覺得,人到了中年真是一地雞毛、兵荒馬亂,看不到選擇和希望。

果真都是如此嗎?

把問題歸咎於年齡,是最無力的選擇。

要分析和解決問題,首先需要回到問題的本質,於是我開始思考:中年危機的本質是什麼?



那些把中年危機變成中年轉機的人

那些在職業上取得卓越成績的人35歲時都在幹嘛?

馬雲,30多歲的時候辭了大學老師的工作,35歲湊了幾十萬開始創業,那時候公司無資金、無技術、無人才,用他的話說就是在大街上只要是個人都想招來做員工,最慘的時候公司帳上只有200塊錢;喬布斯,30多歲的時候被迫離開自己親手創辦的公司,不得不重新成立一個工作室,一切從頭再來;王陽明,從22歲開始考「公務員」,一直考到28歲進入體制內,35歲的時候因派系鬥爭被排擠,被發配到偏遠山區,與此同時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他的父親也慘遭降職。

這三個人後來的成就大家都知道了,我想說的是,中年危機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才有的產物,每個人在一生奮鬥中都會遇到坎,有的人因為人生際遇提前接觸中年危機,有的人可能晚幾年。

為什麼有的人能把中年危機變為中年轉機,有的卻只能放任讓中年危機演變為老年悲劇?



從老年視角定義問題,

從青年視角尋找方法

在我看來,中年危機這個事情,要「從後往前」定義問題,而要「從前往後」的視角尋找答案。就像我們現在回看青春期的迷茫一樣,如果從老年回看中年危機的問題,會有怎樣的視角?

古羅馬著名的哲學家西塞羅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那麼你到了晚年只會比年輕時更加幸福。」

中年危機的本質是什麼?

有的人說是沒有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有的人說是家庭的責任與壓力,有人認為中年危機其實是財務危機。

而我的觀點是:中年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一種精進感的鬆弛。

什麼是精進感的鬆弛?

脫不花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中年人最難看的姿勢是一種故作高深的邊緣感。

人生應有的態度是:永遠要打主力,無論被分配在哪個位置上。

我們在年輕時,面對一項工作任務,會去查找很多資料、詢問前輩外加自己的理解來解決問題;人到中年,似乎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地研究一個問題,取而代之的是「差不多得了,早點做完早點回家」。

就在這麼一個個「差不多」中,學習的勁頭慢慢鬆弛下來,沒有了使命必達的念頭和行動,每天在重複的工作和生活中被動前行,每天重複同樣的行為,又想得到不同的結果。

我們的精進感究竟是被什麼腐蝕的?

我從兩種中年危機的人身上看到了答案。

  • 忙碌而無效的中年人:

這種人雖然還保留著年輕時那股子行動力,但由於沒有深入思考自己的長期發展賽道和不可替代的能力,很容易被外界影響,或者很害怕不做事帶來的「落後感」。所以你總能在職場看到那種大包大攬、事事親為、覺得誰都不行然後把自己累得要死的「主管」。

  • 焦慮而無為的中年人:

這種人自以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已經步入智者行列,可以雲淡風輕看著眼前的年輕人努力掙扎,萌生出一種莫名的、故作高深的「邊緣感」。

殊不知在今天這樣一個變化的時代,任何一個人如果缺乏行動去支撐思考,也只能停留在只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但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狀態。想想身邊那些愛講道理、卻從不以身作則的油膩中年人。

這就是中年危機的本質:缺乏精進感,喪失了年輕時的行動力,還未獲得年長者的思考力。


行動+思考:中年危機的破局

如何把中年危機變為轉機呢?

我把上面的分析畫了一張圖來展示,

從整個生命階段來看,當我們年輕氣盛時,我們有著旺盛的精力,去不斷地行動、心態就是「沒有我不會解的題」,人生處於一種渴求「解決問題」的亢奮狀態。當我們日行修煉步入年長狀態時,就會反覆思考意義、價值,生命處於不斷「定義問題、重新破局」的沉浸階段。

然而,中年人的尷尬之處在於,有的事情沒有那麼能折騰了,有的問題還沒有思考清楚,青黃不接:大部分人工作了10多年,依舊沒有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很多人尋尋覓覓、反覆折騰,也無法建立起自己熱愛的生活,大部分時候只能被動地被工作事務推著走、家庭責任壓著前行,無法掌控、很難改變。

什麼樣的人能把危機變為轉機?

能把人生危機變轉機,免疫中年危機的人不是不會遇到困難和意外的人,而是即使遇到困難和意外,他們仍能保持足夠的行動力,同時又足夠開放能向身邊的睿者和能人學習,不斷行動、深入思考,這些人對於中年危機的抵禦能力是最強的。

用這樣的態度去對抗危機,「危機」不但不是危機,反而變成「轉機」,因為這時你既有年輕人的衝勁、又有了些生活閱歷更懂得思考,這是讓他們人生走向一個新階段的蓄積能量期。

馬雲30歲辭職,35歲借款創業,喬布斯30歲離開自己創辦的公司,41歲回歸再創佳績,王陽明35歲被排擠,而後創立流傳至今的「心學」,我自己以及身邊很多沒有放棄夢想的中年人也是30歲甦醒,35歲才逐漸對人生方向清晰……..

抵禦中年危機的心法:一息尚存,不斷學習,持續成長。

循序漸進,就是贏得人生。

給了心法,再給幾條技法:


三條技法

01 不自我設限,從模仿你的偶像開始

查理·芒格,無數投資人的超級偶像,他卻是一個人的終極粉絲,這個人就是班傑明·富蘭克林。

查理·芒格可以說是班傑明的信徒了:

班傑明建議做的,到他這兒變成必須做到的;

班傑明建議節省幾分錢,他會節省幾塊錢;

班傑明說要及時,他會說要提前。

查理·芒格一生身體力行富蘭克林所信奉的道理。在富蘭克林的遺囑中,他設立了兩個小型慈善基金,這兩個基金的目的是要向人們傳授複利的魔力。查理·芒格很早就決定這是一項如此重要的課題而絕不能在死後才通過項目來傳授。所以他選擇自己來做複利的「活教材」,避免任何可能削弱他的榜樣力量的那些鋪張的開支。

你的精神偶像就是你渴望成為的人,模仿他們的信念、習慣、方法會讓你從最高方向和最佳狀態來定義問題、思考路徑,而不是困在種種不易察覺的限制性信念中。

多問問自己:如果是你的偶像遇到你現在面對的事情,TA會怎麼想,會怎麼做?

關於這一點,《思考致富》的作者拿破崙·希爾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方法。

他說:「想讓自己真正偉大,要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通過感覺和行動,儘可能接近地模仿偉大者。」

他有9位「內閣成員」:愛默生、佩因、愛迪生、達爾文、林肯、伯班克、拿破崙、福特和卡內基。

每天晚上快要睡覺前,他會閉上眼睛,想像這群人圍著會議桌與他坐在一起,而他通過擔任「會議主持人」來支配著這個群體,向他們諮詢問題、接受教誨。

他將自己的性格託付給這些英雄來加以重塑。

人到中年,常常會被過往的經歷和環境進行自我設限,覺得自己的性格和習慣已經很難改變了。模仿自己的偶像,能讓我們跳出局限看待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從而激發更多的嘗試和行動。

02 給自己安裝一個「精神裝置」

到了三十多歲,需要思考和決策的事情越來越多,壓力和責任也越來越重。很多人的狀態是:上班時琢磨要不要搞個副業;在家又想著今天老闆跟你說的那幾句話是不是有什麼深意;走在路上還煩心家裡的一地雞毛......事與事之間的情緒界限越來越模糊,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好,很容易影響到下一件事情的心情和效率。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家裡孩子不聽話,早晨的時候鬧得不開心,結果出門後一整天「遇到」的都是奇葩人、糟心事。

人生階段這個階段,要練隨時切換場景、清空情緒、立刻重啟,專注當下的能力。

如何做到?

給你自己安裝一台「精神裝置」,對這個法則用的最好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

1998年,柯林頓因為跟萊文斯基的醜聞,被搞得狼狽不堪。但是他身邊的人發現,柯林頓上午要在陪審團作證,下午要開內閣會議,討論國家大事,他跟沒事人一樣,還是能夠專注高效地處理任何事務。

當時的財政部長魯賓就很好奇了,問他,你怎麼做到的呢?

柯林頓開玩笑似的說,因為我有一架「精神裝置」。也就是說,我就像是一個裝置一樣,撥一下開關,我就切換到一個狀態。該處理醜聞就處理醜聞,該處理國政就處理國政,兩不耽誤。

啟動這個「精神裝置」的開關,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個動作,例如,我有個朋友有一個習慣就是,每當他心情不好但又不得不去處理一些重大任務時,他就會把手錶慢慢解下來,然後再慢慢戴上,當他按下表扣的那一刻,他就煥然一新了。

學會為自己設計情緒和精力的重啟儀式,可以很好地訓練我們的職業彈性,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面對同樣的壓力與逆境,你會比別人恢復得更快,會對各種變化越來越有掌控感,這是一項十分寶貴的能力。

03 調動家庭資源,抵禦中年危機

當面臨財務危機、工作困境的時候,回到家,夫妻雙方就很容易互相指責和嫌棄對方,其實越是遇到危機、做重大決策時,越需要以家庭為單位來共同進退,互相理解和扶持。

我身邊就已經有好幾個女方做全職幾年,家庭遇到危機,男方回歸全職女方出門賺錢養家,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段話很有道理:

真正幫我解決中年危機的,靠的是家庭,靠的是夫妻雙方的收入和支持,是父母的養老儲備和義務勞動,是孩子的成長和回饋,是家庭的理解和包容。

總結一下:如何才能避免在中年加速貶值,化危機為轉機?

保持精進感,持續行動、深入思考,永遠向你渴望成為的人學習;

在日常工作中學會啟動「精神裝置」來重啟情緒;

藉助家庭的力量來度過難關;

希望本文對你有啟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7L7N20BJleJMoPMXo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