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在世界緊密聯繫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變得愈發重要,交際能力成為當代社會人必不可少一項的生存技能。正因如此,人們對原本並無優劣之分的性格開始有了好與壞的評判。內向作為一種性格特徵,往往與不善交際、膽小等消極特質綁定在一起,形成了人們心中普遍的固有偏見。
俗話說三歲看八十,所以身邊很多父母對孩子早期的表現格外敏感,一看見孩子出現怕人的舉動,就認為孩子是內向膽小的性格,擔心未來在人際交往上會遇到很多困難,進而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
其實我們家長大可不必如此敏感,一方面是因為,五歲以下的孩子認知發展尚未完善,不管什麼性格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表現出怕生,這是人社會化和能力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屬於正常現象。
另一方面,即使孩子果真屬於內向的性格,也無需擔憂,只要家長能夠給與他們正確的引導,給與他們充分的關愛和支持,孩子一樣可以融入集體,成為交際達人,從容自信地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
雖然說孩子怕見生人,甚至不願上學都並不可怕,但是父母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和引導的方式卻尤為重要。
因為孩子如果想改變當前的狀態,必須通過與同伴足夠的交往互動來實現,而這一過程同樣需要父母的積極參與。那麼家長具體該如何扮演好導師的角色,以幫助孩子更快度過膽小怕生的階段呢?
首先,不要勉強孩子,要循序漸進。
每個孩子基因遺傳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存在客觀上的個體差異,家長只有注意觀察,看到這種個體差異,給與個性化的解決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我家小區有個男孩琪琪,今年剛上幼兒園,最近讓媽媽很苦惱。媽媽說因為琪琪身體比較弱,從小很少帶他出門,今年秋天孩子已滿4歲,和丈夫一商量,覺得該去幼兒園了,再拖下去可能會影響上小學。
開學第一天,琪琪哭著不願進校園,原本以為過一段時間就會適應,沒想到情況卻越來越嚴重,最後竟然直接躲在床下不出來,把媽媽急得焦頭爛額。
從小因為身體原因,很少有和同齡孩子交際的機會,現在突然送進幼兒園,一下要面對幾十個孩子,琪琪當然會不知所措,產生緊張的感覺,再加上老師比較嚴厲,對每個孩子都嚴格管教,琪琪因為做得不好受到批評,自然就會恐懼上學了。
我勸琪琪媽媽儘量放寬心,孩子本身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只是需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可以先請一兩個同齡的孩子來家裡做客,讓琪琪先和小範圍的同齡人交往,等掌握了一定的經驗,再嘗試融入更大的集體,就會容易多了。
那麼請同齡孩子到家來玩,怎樣引導他們更多互動呢?
這裡有一個訣竅,就是合理控制玩具的種類和數量。我建議琪琪媽媽準備比孩子人數略多的玩具,不要為了表現得熱情大方就拿出過多的玩具,因為一旦這樣孩子可能會各玩各的,相互之間的交流就少了,另外玩具儘量選用同類型的,比如同是車輛或者同是玩偶,這樣有利於孩子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從而更多產生互動與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交往過程中,也可能發生孩子玩不到一起的情況,這時家長要懂得適可而止,強扭的瓜不甜,只有選擇能夠很好交流的同伴,才更有利於孩子快速積累經驗,建立與人交往的信心。
除了邀請其他孩子來家裡玩,試著主動加入別人的遊戲也是很好的方法,此時家長應該學會推他一把。
比如帶孩子到小區廣場或者遊樂城,總能遇見很多一起做遊戲的小朋友,我們可以先在旁邊觀察,看別人正在玩的內容,然後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讓孩子加入其中。
比如別人正在玩開火車的遊戲,家長可以對孩子們說:「看!又來了一位新乘客。」就可以輕鬆讓孩子加入遊戲,一般情況下也都會被接納,當然這家長需要具備一定的隨機應變的能力。
最後,家長也要多觀察孩子的交往過程,適當提出指導和建議。
比如教孩子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怎樣處理和小夥伴的分歧等等,向孩子傳授一些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但也注意不要大包大攬,要給孩子留下充足的自主決定的空間。
有人說,孩子的成長是一段冒險的旅程,自然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等待克服。因此,請家長先放下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車到山前必有路,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一步步摸索著走下去,而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在背後堅定地支持著他們。
無論什麼時候,家長一定不要先亂了分寸,當我們讓孩子感受到期待的目光,對孩子充滿希望,相信他能變得更好,這就是我們對孩子最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