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徐崢的《囧媽》之後,大鵬和柳岩的《大贏家》也以採取線上播放的形式上映了。當然這對憋了很久的觀眾而言簡直就是喜聞樂見。我個人比較認同魏君子最近說的一句話:現在這個時代就沒有「已經沒有網大這個說法了」。現在電影也不分什麼平台了,只有好電影和爛電影的區分。
《大贏家》改編自2007年韓國電影《率性而活》,而《率性而活》則改編自1991年日本電影《遊戲永無結束時》。而電影的源頭來自於一部日本的小說。
我們先說說《大贏家》吧,主演是大鵬和柳岩,電影其實是大鵬一個人的獨角戲。柳岩在這裡基本上沒多少表現,電影雖然在炒作這兩個人的CP,但是這一部電影柳岩的存在感真沒有,遠不如上一部《受益人》。除了柳岩之外電影中其他熟兒臉也挺多,譬如孟鶴堂就有不錯的表現,目前來看孟鶴堂是德雲社裡在大熒幕上演技最好的相聲演員了,非常放鬆和有喜感,而且感覺孟鶴堂更適合演現代題材的電視劇,未來在這方面發展的肯定會更好。
還有就是歌壇「大明白」騰格爾老師,騰格爾老師「浮誇」的演技自成一派,沒法模仿,更無法超越,跟他翻唱的歌曲一樣,如泥石流一般的麻辣爽口,每次出場總能給人醍醐灌頂的感覺,對騰格爾老師的這個評價絕非是貶義。
另外還有田雨、張子賢都來客串了一把。這部電影從故事角度而言很簡單,完全的單一故事線,講述一個小人物自我救贖的故事。
其實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單一人物線或者說單一故事線總是是一件非常冒險的模式,因為一旦這個人物和故事撐不起全局的話就會造成整部作品的垮塌。譬如最近大火的韓劇《王國2》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所以單一線索更加需要在輔線上下功夫,來讓整個故事顯得豐富而又立體,但是副線如何設計和剪輯就是導演和編劇能力問題。
《大贏家》這個故事本身在動因上就存在非常大的「坑」,因為這個「演習」的框架的設定本身就讓劇情缺少了懸疑性,如何製造懸疑性和緊張性,推動劇情的發展就成了導演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譬如我們看之前一部口碑和票房俱佳的國產電影《無名之輩》,除了任素汐和章宇的精彩表演之外,劇情上也緊張飽滿,主線無比清晰,副線雖多但是非常克制,製造了足夠多的懸疑,讓整個故事時刻充滿著緊張感。各種轉折,同時主人公的精神升華和自我救贖都有體現,溫情感人而又幽默,是一部搶劫題材的佳作。
我們再回過頭看韓國這一部《率性而活》,豆瓣給出了8.3的高分,我個人感覺是偏高的,可能那個時候大家審美比較簡單吧。但是也不失為一部佳作。導演給人物設定的背景是一個因為得罪市長而被從刑事警長降級到交警「軸人」,其個性顯得無比突出,而其他人物包括警察則是完全的韓國喜劇范兒,與主人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屬於把兩種不同題材類型的人物湊到了一起形成的反差,製造了很好的喜劇效果。
韓國喜劇靠誇張的肢體動作、語言和形象,營造了一種特有的喜劇氛圍,觀眾在觀影時的代入感也會很強烈,也會接受這種人物性格的設定。但是如果把他換成中國人則就有點不相匹配,這是文化氛圍導致的。
而故事的緊張感則是通過主人公的「真槍實彈」以及與市長的「矛盾」製造出來的偽犯罪氣氛。包括新聞媒體和警察之間的次級矛盾也在不斷地推動劇情的發展。
而《大贏家》因為各種原因則沒有辦法去製造這種氛圍,首先市長和主人公的衝突被刪減了,媒體和警察之間更不存在矛盾,主人公也從警察變成了銀行職員,真實的槍也變成了兒童滋水槍和紙手槍,緊張的窒息也變成了防火噴水。大鵬飾演的主人公的身份弱化導致本來就偏弱的故事情節更加缺乏說服力。
在韓版《率性而活》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就是警察署長,本來這個新到任的署長來這個小地方只是為了混些日子就走人,但是通過這次演習,讓他看到了地方警察的混亂和無能以及市長的腐敗行為,他的觀念也因此得到提升和改變。但是在《大贏家》中這個重要的角色也被臉譜化了。重要副線的缺失導致整部電影完全失去了故事的縱深,而孤單的大鵬撐不起這個獨角戲,於是整部電影徹徹底底的成了「兒戲」。
其實電影是有機會在副線上進行再創造的可能的,譬如變聲的妹妹,譬如頗具喜劇色彩的父母,以及爺爺和孫子的情感深化,但是在電影中這些副線都像蜻蜓點水一樣流於表面。除了政策問題,編劇和導演沒有在原作基礎上進行深入的二次創作也是這部電影失敗的重要原因。
《大贏家》里有一句台詞,張子賢飾演的警察給了大鵬一個紙手槍說:「意思意思得了」。也許這就是中國電影和韓國電影目前的創作思維上的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