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外語界》2013年第5期,第26-35頁
本文轉自:大民說英語大民說英語大民說英語
提要:伴隨現代翻譯行業的發展,術語能力已成為職業化翻譯工作者的一項基本素質要求,術語教育亟需在高校翻譯專業中開展。本文調研了西方國家高校的術語教育經驗,剖析了我國面向翻譯的術語教育現狀,進而探索我國高校翻譯專業產學研一體化的術語教育模式,從教學內容、教學師資和教學方式三個方面對該模式進行展開分析,旨在促使翻譯院系、翻譯產業和科研機構三個系統之間形成一種互利、互惠、互補的良性循環關係,從而發展學生的術語能力,推進我國高素質、應用型、職業化翻譯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術語能力;術語教育;翻譯專業;產學研一體化
1.引言
術語被視為「人類科學知識在語言中的結晶」(馮志偉 2011:1),在現代科學知識體系中占據基礎地位。科技的進步帶來了術語的數量與使用頻率快速增長,科技知識的國際傳播有賴於術語的正確跨語傳達,術語成為「全球化企業語言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冷冰冰等 2013:56)。隨著術語相關研究的日益增加,術語學的學科地位與術語學家(terminologist)的重要社會角色逐漸得到認可。2013年國際翻譯日主題文章就明確指出,術語學家在語言文化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術語學家在當今社會中的角色也日益關鍵,因為口筆譯工作者都需要他們的支持;他們還致力於各個領域的語言標準化,使各領域專家之間的溝通更為順暢。」為了應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術語教育也相應地受到了高校的關注與重視。高校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學生從事術語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在當今時代,術語與翻譯關係甚為密切,術語問題是職業譯員的常態工作對象。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更是應該注重術語教育,培養學生的術語能力成為現代社會和翻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譯者術語能力可定義為:翻譯工作者為有效解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術語問題而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系統。我國高校翻譯專業的術語教育尚處於起步階段,而國外高校在術語教育方面具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因此,有必要針對我國面向翻譯的術語教育現狀,汲取國外高校的成功經驗,開拓出適合我國高校翻譯專業自身的術語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術語能力。
2.國外高校的術語教育經驗
2.1 德語國家高校的術語教育
在國外,高校開設術語學課程的歷史已達40年之久。德國-奧地利學派是最早形成的術語學派,術語教育首先開始於德語國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現代術語學的創始人尤金·維斯特(Eugen Wüster)就在維也納大學開設了名為「普通術語學理論與術語詞典學入門」的課程,向學生傳授術語學的基本工作方法與原則(Montero Martínez & Faber Benítez,2009)。上世紀80年代初,國際術語信息中心(Infoterm)開設術語學培訓課程,為有意或已在從事術語工作的人員提供技能培訓,以推動術語學理論知識的傳播。近年來,國際術語網(TermNet)每年都會聯合舉辦一期「國際術語學夏季培訓班」,開設面向實踐的術語管理入門培訓課程。
李健民(2010)調研了20所開設術語教育課程的德語國家高校(德國15所,奧地利3所,瑞士2所),並對科隆應用科學大學、萊比錫大學、因斯布魯克大學的術語教學情況做了案例分析,發現在德語國家中術語學課程的開設者多為翻譯、語言院系或研究所,其培養目標涉及翻譯學士、碩士、博士、術語學碩士、術語師、技術編輯等,幾乎每所大學的術語教育的培養對象都包含翻譯碩士。可見,德語國家的術語學課程主要為培養翻譯人才的術語能力而開設。課程類型可分為初級課程和高級課程,前者為低年級學生開設,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術語的收集整理方法、術語工作基本概念、理論與方法、術語翻譯方法等;後者為高年級學生開設,教學內容主要有術語庫建設、術語工作實踐、術語管理、術語管理系統和翻譯相關軟體的使用、面向翻譯的計算機輔助術語學等。在教學模式方面,德國術語教育的普通特點是在傳授少量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輔之以大量的術語工作項目實踐,強化應用術語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側重術語實踐能力的培養;奧地利將術語教育、學術研究與企業內部的信息管理相結合,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術語教育模式;瑞士則將翻譯和術語兩種類型的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術語教育既是翻譯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又可培養從事術語工作的專門人才。即使在專門的術語人才培養中,也要求學員應具有翻譯或外語方面的知識背景。(參見李健民2010)
2.2 俄國高校的術語教育
俄羅斯學派術語學的研究歷史僅次於德國-奧地利學派。俄國術語教育起步亦較早。根據鄭述譜(2006)的調研,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有一些術語研究者在俄國高校中開設術語學課程,如坎黛拉吉在莫斯科印刷學院講授的「科技術語原理」、列依齊克在莫斯科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所開設的「術語學」。70年代中期開始,一些綜合性大學和專業學院相繼開始設置術語學課程。另外,還出現了針對不同對象的術語學研修班、短訓班。按照專業知識背景和職業背景,俄國術語教育的對象可分為4類:1)術語工作者,包括術語理論工作者和術語實踐工作者;2)語言學工作者;3)科技信息機構和出版機構的工作者;4)國民經濟專業人員即科學文化工作人員。其中,第三類還可細分為文摘工作者、翻譯工作者、語言技術研發者、以及不同專業領域的編輯等。術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在不斷充實、完善,從一開始簡單地偏重術語的語義和結構,到術語編纂、術語管理、術語標準化、術語翻譯等,其教學內容變得更為廣泛和專業化。(參見鄭述譜 2006)可見,與德語國家的情況相比,翻譯工作只是俄國的術語教育所面向的眾多服務對象之一。
2.3 英語國家高校的術語教育
在英語國家中,雖然術語學研究的起步較晚,但目前也有為數不少的高校設有術語教育課程。其中,以加拿大的術語學研究首當其衝。由於其獨特的雙語語言環境,加拿大學派已成為術語學研究的第四大學派。加拿大學派術語學研究的主要宗旨,在於為語言規劃與翻譯工作服務,術語庫是其研究的重點。在上世紀80年代,兩位著名加拿大術語學家隆多(G. Rondeau)和迪畢克(R. Dubuc)分別撰寫的兩部術語學著作——《術語學概論》和《應用術語學》,一直以來被視為術語學的經典教材。多所加拿大高校開設有術語學課程,其課程設置注重應用和實踐,如渥太華大學、蒙特婁大學、麥吉爾大學、約克大學。其中,渥太華大學翻譯學院所開設的系列術語學課程共有6門之多,分為本科和碩士兩個階段,此外,還有4門翻譯類課程也涉及術語方面的內容;蒙特婁大學語言與翻譯系也為本科和碩士翻譯專業學生開設了7門術語學課程,涉及術語學理論與方法、文獻管理、術語詞典學、語言規劃等多項內容。通過重點調研4所加拿大高校術語學相關課程的設置情況(見表1),可以發現加拿大的術語教育呈現如下特點:
1)術語教育呈系統化,教學對象主要為翻譯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生,學校往往會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設置系列術語課程,有入門課程和高級課程之分,選修後者的前提是必須拿到前者的學分;
2)注重應用術語課程和術語工作實踐,設置有校內外術語工作實習,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3)術語學課程具有綜合性,與其他主題相結合,如詞彙學、詞典學、文獻管理、語言規劃等。
英國和美國的術語學研究起步略晚,其早期的術語學論著多為譯著和論文集。英國高校中一般將術語學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具體的專業領域課程相結合,如醫學、法律、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其翻譯院系也同樣將術語學融入到具體領域文體的教學中,較少單獨開設術語學課程。在美國,術語學課程多由高校的翻譯院系開設,其目標在於培養具備術語工作能力的翻譯人才。通過重點調研4所美國高校術語學課程的設置情況(見表1),可以管窺出其特點為:教學內容側重術語管理以及計算機輔助術語工具的應用,突出培養學生術語工具的使用能力,如術語管理系統、術語詞典、語料庫、翻譯記憶系統、網際網路等;教學對象多為翻譯碩士,以及翻譯證書的報考者。
表1 部分加拿大與美國高校的術語學課程設置情況
學校名稱 | 課程名稱 | 教學對象 | 教學內容 |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 | 術語學與術語工具入門 | 翻譯本科 | 術語學研究方法;術語學與專題領域研究;術語資料庫的創建與使用;術語管理工具與其他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的使用。 |
校外術語實習 | 翻譯本科 |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將所學翻譯與術語原則應用於實際翻譯工作,並提交書面實習報告。 | |
校內術語實習 | 翻譯本科 | 在術語師的指導下進行術語工作,如專題領域研究、利用多種文獻資源製備完整的雙語術語文件。 | |
詞彙學、術語學與文獻管理 | 翻譯碩士 | 詞彙與術語單位的性質與描述;文獻資源的類型與評價分析;雙語術語研究的理論概念。 | |
面向西班牙語翻譯的文獻管理與術語學 | 翻譯碩士 | 西班牙語文獻管理與術語研究;文獻來源的分析與使用;術語的記錄與雙語文件的製備。 | |
應用詞彙學與術語學 | 翻譯碩士 | 詞彙學與術語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如編制語料庫、編寫定義、建立概念網絡。 | |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 | 文獻管理與術語學1 | 翻譯本科 | 文獻研究介紹;文獻的類型與評價;術語學的基本原則與方法介紹;術語學研究介紹。 |
文獻管理與術語學2 | 翻譯本科 | 文獻管理與術語工作方法的深入學習;各種術語工作的實現手段。 | |
術語學與術語詞典學 | 翻譯本科 | 術語學的基本理論與概念;詞典學基礎;專業術語學方法與實踐;北美語境下的術語學。 | |
術語學與語言規劃 | 翻譯本科 | 術語的社會角色;語言規劃與術語學;組織與干預措施;機構與企業的術語編纂實務。 | |
文獻與術語學研究 | 翻譯本科 翻譯碩士 | 文獻管理的技巧;信息的類型與來源;文獻的評價;詞典的使用;術語學基本知識。 | |
現代術語學方法 | 翻譯碩士 | 術語學的理論基礎;術語、專用語與文本語料庫;術語索引與詞典;術語規劃與語言政策。 | |
應用術語學 | 翻譯碩士 | 術語學研究方法;行業現狀;能力體系;職業道德。 | |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 | 文獻管理與術語學 | 翻譯本科 | 文獻管理與術語學研究所需技能;資料庫在線與離線使用,網際網路資源及其他各種形式的記錄和語料庫;機器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與本地化介紹。 |
加拿大約克大學 | 術語學(英語、法語、西班牙語) | 翻譯本科 | 術語研究與管理所用工具、原則與方法;學生通過研究分析術語概念,學習標準和典範做法,將術語學知識應用於現代翻譯過程中。 |
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 | 術語管理 | 翻譯碩士 | 信息時代術語管理與雙語詞典編纂原則與實務介紹;術語管理的基本理論問題;用戶與用戶需求分析;為術語和其他信息建立語料庫;定義詞彙與詞彙記錄的結構;處理詞語搭配;編寫定義;運用硬碟版和在線雙語術語詞典。 |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 | 面向譯者的術語學與計算機應用 | 翻譯碩士 | 術語管理的基本原則與問題介紹;術語資料庫管理入門;術語管理實務;術語庫的製備;網際網路的應用;術語與翻譯管理的高級應用(如翻譯記憶系統與機器翻譯)。 |
美國紐約大學 | 術語學理論與實踐 | 翻譯碩士 | 介紹現代術語學與文獻管理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側重應用術語學;現代術語實踐的理論背景,包括語言學、詞典學與分類學的相關知識;術語學研究的各種方法,側重術語學在翻譯工作中的應用;記錄和存儲術語的常用方法;資料庫記錄的結構;基於計算機的術語管理系統。 |
美國貝爾維社區大學 | 術語管理與研究 | 翻譯證書報考者 | 培養學生的術語研究、詞典使用和詞彙表創建技能;涉及醫學、法律、計算機、商務、國際貿易等領域的基本術語。 |
除上述國家外,近年來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的術語學研究發展勢頭頗為強勁,一些高校的術語教學與術語學課程設置在業界得到了廣泛讚譽,如法國巴黎高級翻譯學院、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葡萄牙的波爾圖大學等,其術語教學主要面向翻譯專業的本科和碩士生。
3.國內術語教育的現狀
3.1 國內術語學研究的進展
從我國古代的名學思想到清代大量譯介西方科技文獻中的術語譯名統一與規範,術語工作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國內真正將術語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較晚。在上世紀80年代已有一些國外術語學著作的譯本在國內出版,如由劉鋼與劉健合譯的隆多著《術語學概論》、由張一德譯的迪畢克著《應用術語學》、由鄒樹明、吳克禮編譯的《現代術語學與辭書編纂》,但直到90年代後期術語學才引起重視,以1997年馮志偉的術語學專著《現代術語學引論》的出版為主要標誌。進入21世紀後,相繼有學者對國外術語學研究進行系統介紹,主要集中於四大術語學派的發展歷史、理論主張、代表人物等。在國外術語理論的基礎上,繼承我國古代的名學思想,已有學者開始著手漢語術語學的研究,旨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術語學(馮志偉 1997,2011;潘書祥 2005;黃忠廉 2009)。
3.2 國外術語教育經驗的借鑑
由於國外高校開設術語課程的時間較早,已有學者借鑑國外術語教育的經驗,探討我國高校開設術語學課程的可行性與實施方案。鄭述譜(2003)首先提出了在我國高校中開設術語學課程的構想。接著,他考察了俄國的術語教育情況,包括開展術語教學的必要性和術語教育在俄國的發展歷程,同時對術語教育的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做了回答,並探討了俄國開展術語教育的經驗對我國術語教育的啟示(鄭述譜 2006)。他還剖析了術語教育的定義、術語意識、開展術語教育的原因和方法,並認為這些都是在開展術語教育之前必須給予解答的問題(鄭述譜 2009)。劉青(2008)亦指出我國的術語學研究和術語教育仍處於起步階段,應爭取在大學開設術語學課程,這不僅可以為我國培養術語工作人才,還對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梁愛林和鄧愉聯(2007)詳細介紹了5所國外知名大學的術語學教育情況,包括術語教學的發展史、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而得出了我國開展術語教育的4點啟示。黃忠廉(2010)區分了術語教育和術語學教育,認為前者指傳播術語知識的行為,重在知識與運用,屬於應用教育,後者則是傳播術語學理論的行為,重在知識體系與理論建設,屬於理論與學科教育,他還分析了語言學的各個分支如何為術語教育提供理論基礎。梁愛林(2010)以術語的屬性為出發點,即語言屬性、認知屬性、社會文化屬性和寓教寓學屬性,探討了我國的術語學教育,認為術語的寓教寓學屬性決定了術語學教育的意義,指出提高術語能力是術語學教育的目標,並將術語能力分解為具備術語知識的能力、技術能力、術語的應用能力、專業能力和交際能力等5種子成分。
3.3 面向翻譯的術語教育
鑒於翻譯與術語間的密切關係,以及近年來我國高校翻譯專業的設立,亦有學者對我國高校翻譯專業開設術語學課程做了呼籲與設想。梁愛林(2006)分析了翻譯教學中開展術語學培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過借鑑國外術語學教學情況,試探為我國翻譯專業提出術語學課程教學大綱,建議使用模塊化的課程設置,並討論了翻譯教學中的術語學師資要求、術語學教學材料、教學方法等問題。苗菊和高幹(2008)在借鑑加拿大高校翻譯專業的術語學課程設置經驗的基礎上,剖析了術語學對翻譯人才培養的意義,提出應將術語學課程納入翻譯專業教學體系,並規劃出了我國翻譯專業術語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李健民(2010)概述了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個國家的20所高校術語學課程的設置情況,分析我國面向翻譯的術語教育現狀,指出我國的術語教育應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準確定位,並建議在我國翻譯專業設置獨立的術語教育課程,開展術語學教學。王少爽(2011)剖析了「面向翻譯的術語能力」的理念,對其構成做了解析,構建出了由7種子能力組成的關係網絡模型,並據此對翻譯專業學生術語能力的培養做了討論和建議。冷冰冰等(2013)依據行業崗位職責和國外辦學經驗,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考核方式和師資培訓等6個方面對翻譯專業碩士術語課程進行了詳細討論。
雖然目前很少有國內翻譯院系明確設置獨立的術語學課程,但在我國傳統翻譯教學中已涉及術語學的一些有關內容。在專業文體的翻譯教學中會涉及大量的術語,教師會向學生傳授術語的特點和術語翻譯的原則與方法。在專業性的翻譯教材中,如科技翻譯教程、醫學翻譯教程、法律翻譯教程,往往會涉及術語學的基本知識,如術語的構成方式、術語標準化、術語翻譯的原則與技巧等。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對術語教育的呼籲,已有高校嘗試在碩士階段開設術語學課程。如,近年由北京大學計算機輔助翻譯專業開設的「術語學與資料庫管理系統」課程,教學內容分為7個單元,即術語學基礎、術語學研究、關係數據庫、XML技術、術語管理與術語管理軟體、IT Workshop、術語管理軟體Workshop,共計31個知識點。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介紹術語學理論和方法,並討論在其翻譯工作中的應用,講解資料庫的入門理論,以及基本的資料庫應用技術,傳授計算機輔助術語管理系統的應用和實現方法,研究在機器翻譯系統及人工翻譯中如何使用計算機術語管理系統。其教學方式有課堂講授、工作坊(workshop)、課後上機訓練等。該課程側重資料庫和術語管理軟體的應用,類似於加拿大和美國高校的做法。
4.建議:翻譯專業的產學研一體化術語教育模式
近年來,我國高校開始設置獨立的翻譯專業,尤其是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為我國翻譯行業培養當前急需的應用型、實踐性、職業化翻譯人才,滿足社會發展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在翻譯專業教學中,向學生傳授術語學的理論知識,使其具備術語能力,以勝任翻譯中的術語工作,已迫在眉睫。通過以上對國內外術語教育情況的剖析,可見,術語教學既應傳授理論知識,更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具備術語能力的復合型創新翻譯人才。產學研一體化不失為翻譯專業開展術語教育的一種可資借鑑的模式。國外的某些高校在術語教學中已經實施了這種模式,如術語實習環節的設置,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體現。
「產學研,即產學研合作教育,是現代社會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書本知識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實際經驗、科研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具體到翻譯專業,「產」即翻譯產業、翻譯行業,包括各類翻譯公司、語言服務企業、以及設有翻譯崗位的其他部門,如政府機關、報社、電視台等;「學」即高校中的翻譯院系;「研」即以翻譯和術語為研究對象的科研機構,可以是高校中的科研團隊,也可以是獨立的科研院所。在產學研一體化模式下,翻譯產業、翻譯院系和科研機構三個系統之間可形成互利互惠關係,圖示如下:
圖1 翻譯專業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示意圖
「產學研聯合最鮮明的特徵:企業、學校和科研院所三者都受益。那麼如何把握產學研聯合教育的結合點,使產學研具有生命力且持續發展,就必須找到使其不斷運轉的動力,使三者在互利、互惠、互補的條件下進入良性循環」(閻青 2004:84)。術語能力可充當翻譯專業產學研一體化模式中產學研聯合教育的一個結合點。翻譯院系根據社會發展和實際需求,為翻譯產業培養具備術語能力的翻譯人才;翻譯產業則充當翻譯院系學生的術語實習實踐基地,促進學生術語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翻譯產業為科研機構的術語學研究提供數據收集的來源和理論應用的場所;科研機構應避免「閉門造車」、「紙上談兵」, 避免創造出許多不切實際的理論,應走出學術研究的「象牙塔」,關注產業實踐中的具體術語翻譯問題,提高理論研究的應用性,加快理論的效益轉化,促進產業和行業的發展。科研機構通過調研產業實際情況,探查產業對術語能力的具體要求,並進行術語教學理論研究,為翻譯院系提供培養方案和教學建議;翻譯院系則為科研機構提供理論的應用場所和實踐基地,通過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發現術語學理論的優勢與不足,以便進一步優化,推動術語學研究工作的發展與創新。可見,通過努力,以術語能力的研究與培養為契合點,翻譯產業、翻譯院系和科研機構三個系統可以形成一個互利、互惠、互補的良性循環的有機整體。
高校翻譯專業要實施產學研一體化的術語教育模式,培養具備術語能力的創新型翻譯人才,首先要解決教學內容、教學師資和教學方式三個方面的基本問題:
4.1 教學內容——階段式模塊化課程設置
根據翻譯學習者的層次,可將術語教育分為本科和碩士兩個階段,分別開設相應等級和難度的術語學課程。針對本科生的術語教育為入門課程,旨在介紹術語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工作方法,使其獲得對術語學大致了解,並能從事簡單的術語工作,如術語查詢、術語詞典使用、雙語詞彙表製備等。針對碩士生的術語教育為高級課程,旨在系統傳授術語學理論、術語管理、術語標準化、文獻管理、詞彙學、詞典學、計算機輔助術語工具應用、語料庫與資料庫應用等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可採用模塊化的專題設計形式,使得教學活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具體的課程設置可參考下表:
表2 翻譯專業階段式模塊化的術語學課程設置構思
模塊名稱 | 學生層次 | 具體教學內容 |
術語學入門 | 本科 | 術語與概念的關係、術語學的內涵、術語學發展簡史、術語學的基本理論與原理、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等。 |
術語學基本工作方法 | 本科 | 術語單位的辨認、遴選、劃分、術語的結構分析、上下文分析、語義分析、術語卡片的製作等。 |
術語實習1 | 本科 | 利用術語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術語查詢、術語詞典使用、雙語詞彙表製備等,並提交書面實習報告。 |
術語學理論 | 碩士 | 現代術語學發展史、術語學的四大學派及理論主張、術語研究的歷時和共時方法、交際術語學、認知術語學、社會術語學、框架術語學等。 |
術語學高級方法論 | 碩士 | 術語編纂的原則與方法、術語管理的原則與方法、術語標準化的原則與方法、語料庫的編制、術語定義的編寫、概念網絡的建立、術語學方法與詞典學方法的相同與差異等。 |
文獻管理與術語學 | 碩士 | 文獻查尋、文獻採集、文獻加工與處理、文獻開發與利用、文獻管理與評價、術語提取、術語表編制、術語管理等。 |
計算機輔助術語工具 | 碩士 | 術語資料庫、術語庫、網際網路資源的查詢與利用、語料庫的利用、翻譯軟體中的術語工具、術語管理工具、術語提取工具、質檢工具等。 |
術語學與翻譯 | 碩士 | 術語與翻譯的關係、翻譯工作中的常見術語問題、機器翻譯、翻譯記憶系統的應用、術語管理工具(如MultiTerm)的應用、翻譯項目中的術語管理方法與流程、使用網際網路資源解決術語問題。 |
術語實習2 | 碩士 | 在老師或術語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到翻譯企業中觀摩或參與實際翻譯項目,將所學翻譯與術語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翻譯工作中,並提交書面實習報告。 |
術語學論文寫作 | 碩士 | 在導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實習經歷,讓學生撰寫一篇術語學方面的學期論文;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生可將術語學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針對術語學的某個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教學內容的設置並非一成不變,翻譯院系須根據翻譯行業中的需求變化、專業人員的研究進展、以及翻譯專業學生的術語學習需求,適時調整和更新相關教學模塊及內容。
4.2 教學師資——「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翻譯專業中的術語教育具有較強的職業指向性,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須具備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即「雙師型」師資,既要精通翻譯學與術語學的專業理論,有較強的教學與科研能力,又要具備豐富的翻譯與術語工作經驗,擁有廣泛的行業知識,熟練掌握翻譯與術語工作技能,以便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實習實踐。在產學研一體化術語教育模式下,翻譯專業的「雙師型」術語師資建設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予以實現:一方面,翻譯院系可以聘請翻譯企業中的資深人士作為兼職或客座教師,為學生開設術語學課程,他們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能夠高效地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踐環節;另一方面,翻譯院系還可以鼓勵高校專職教師到實際翻譯行業中去實踐,增加自己的工作閱歷,加強職業技能,以便更有效地從事教學活動。這兩種類型的師資,各具優勢,前者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較強的職業技能,後者則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他們之間可以形成優勢互補的良性關係,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建設產學研一體化模式下具有翻譯專業特色的術語教育師資隊伍。
4.3 教學方式——多樣化實踐型教學方法
由於翻譯中的術語工作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翻譯專業的術語教學須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推行以術語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多樣化教學方法,具體可有如下形式:
1)課堂講授: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傳統方式,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適用於向學生集中傳授術語學基本概念和理論,其優點是有利於理論知識的系統掌握,其缺點在於缺乏直觀性,不能使學生產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直接體驗,並且因其採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和材料進行授課,難以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2)翻譯工作坊:以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對翻譯任務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學生相互交流、分析知識經驗,解決實際術語翻譯問題。該方法「以培養學生實際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終極目的,將學生置於教學的中心地位,關注並幫助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翻譯實際操作過程中順利解決所遇到的種種翻譯問題」(李明,仲偉合 2010:33)。
3)案例教學:將實際工作中涉及術語的翻譯任務或項目編寫成為教學案例,案例編寫須遵循問題性、典型性、真實性、針對性、系統性等原則,以案例作為教學材料,組織討論,師生之間積極互動,引發學生思考,旨在培養在實踐中解決和分析術語問題的能力(馮全功,苗菊 2009)。
4)項目教學:可分為模擬項目教學和真實項目教學,旨在讓學生親身參與翻譯項目,獲得解決術語與翻譯問題的直接體驗。實訓平台是近年來由翻譯技術公司研發的基於網絡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採用「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以項目經理、術語師、譯員、審校等身份參與由翻譯公司提供的模擬翻譯項目,從而快速掌握相關職業技能。有條件的翻譯院系可組建校辦翻譯公司,將公司所承擔的實際翻譯項目適當引入到翻譯教學中,使學生獲得直接術語工作體驗,鍛鍊其實戰能力。
5)企業實習:為學生提供直接體驗實際工作的機會,學生可先在翻譯公司觀摩職業譯員或術語工作人員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項,將在學校中學得的知識與實際經驗相結合,體會理論知識的應用過程。學生在翻譯公司觀摩一段時間後,可在相關教師或術語師的指導下,參與實際術語項目,提高術語學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並要求學生總結實習經驗,撰寫實習報告,鞏固學習效果。
6)論文寫作:在導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進行術語學相關方面的選題,撰寫學期論文或學位論文。「論文寫作是獲得學位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它可以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和學習投入等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穆雷 2011:82)。論文寫作過程是經驗總結且深入思考的過程,既有助於學生鞏固已學到的術語學理論知識,又可培養學生的推理思辨能力與術語學理論的創新與應用能力。
5.結語
術語能力已成為現代翻譯工作者的一項必備職業素質。根據術語工作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通過借鑑國外術語教育的經驗,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術語教育模式,使翻譯院系、翻譯產業和科研機構形成一種互利、互惠、互補的良性循環關係,是面向翻譯行業的術語人才培養的一種有效途徑。2010年7月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規範校辦產業發展」。可見,在翻譯專業中實施產學研一體化的術語教育模式,正與我國的教育政策導向相契合。術語能力培養對於我國應用型、實踐性、職業化翻譯人才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高校翻譯專業中推行術語教育,有效發展學生的術語能力,符合當前翻譯行業發展的現實要求,勢在必行。
參考書目
[1] Montero Martínez S & Faber Benítez P.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in translation [J]. Terminology, 2009, (1): 88-104.
[2] 馮全功,苗菊. 實施案例教學,培養職業譯者——MTI筆譯教學模式探索[J]. 山東外語教學,2009,(6):28-32.
[3] 馮志偉. 現代術語學引論[M].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4] 馮志偉. 現代術語學引論(增訂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5] 黃忠廉. 蘇聯術語研究的發展及其啟示[J]. 國外社會科學,2009,(6):23-28.
[6] 黃忠廉. 術語教育的語言學基礎[J]. 中國科技術語,2010,(2):23-26.
[7] 冷冰冰,王華樹,梁愛林. 高校MTI術語課程構建[J]. 中國翻譯,2013,(1):55-59.
[8] 李健民. 面向翻譯的術語教育[J]. 中國科技術語,2010,(4):24-31.
[9] 李明,仲偉合. 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J]. 中國翻譯,2010,(4):32-36.
[10] 梁愛林. 關於我國翻譯教學中術語學培訓體系的建設問題[J]. 科技術語研究,2006,(3):25-27.
[11] 梁愛林. 從術語的屬性看中國的術語學教育[J]. 中國科技術語,2010,(4):32-36.
[12] 梁愛林,鄧愉聯. 談國外大學的術語學教學[J]. 中國科技術語,2007,(6):5-10.
[13] 劉青. 在大學開設術語學課程的探討[J]. 中國科技術語,2008,(6):5-7.
[14] 苗菊,高幹. 構建翻譯專業教學模式——術語學的借鑑意義[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0):57-60.
[15] 穆雷.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模式探討[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77-82.
[16] 潘書祥. 關於加強我國術語學建設的幾點思考[J]. 科技術語研究,2005,(1):4-9.
[17] 王少爽. 面向翻譯的術語能力:理念、構成與培養[J]. 外語界,2011,(5):68-75.
[18] 閻青. 論產學研合作的新發展[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4):84-86.
[19] 鄭述譜. 發展我國的術語學研究——應在高等學校開設術語學課程[J]. 科技術語研究,2003,(2):25-27.
[20] 鄭述譜. 俄國的術語教育[J]. 科技術語研究,2006,(2):10-13.
[21] 鄭述譜. 對開展術語教育的幾點思考[J]. 中國科技術語,2009,(6):25-29.
基金項目:本文是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信息技術時代譯者術語能力構成與發展的實證研究」(編號HB13YY007) 的部分成果,並得到石家莊經濟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的資助。
作者簡介
王少爽,大連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教授、多語種翻譯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開大學翻譯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學博士後。研究方向:翻譯學與術語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48pzm0BMH2_cNUgV4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