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橋蔡氏古民居建築群
南安官橋,地處福廈公路的交通要道,考證其來歷,它還跟晚唐詩人翁承贊有關呢。
翁承贊,字文饒,先世從京兆徙遷福唐(福清),唐乾寧三年(896)舉進士,累官右拾遺戶部員外郎,又擢宏詞科,任京兆府參軍。唐天祐初年(904)以右拾遺奉詔冊王審知為琅琊王。
梁開平二年(908),翁承贊奉後梁太祖朱溫之命,再次入閩冊封王審知為閩王。王審知禮賢下士之舉使他深為感動,他又看到晚唐公卿名士多集於閩地,因此便萌生了返回家鄉的念頭。返朝後,他便謀為福建鹽鐵史,加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入閩依王審知。
圖為額篆刻「梁魏國尚賢夫人墓志銘」,楷書銘文,共1900多字,記述閩王夫人任內明(字昭華)家世、為人、封爵、子嗣及卒年等情況。撰、書兼篆額,全由翁承贊一人包辦。
翁承贊不再眷戀已經不存在的唐王室,而能直面現實。他希望這個偏安的小「閩國」能安定和發展,因此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才智,積極地為閩王出謀獻策,如建議「四門學」,各縣設庠序等,實際上成為閩王的輔相。他還撰《閩王志》,為王審知之夫人撰《梁魏國尚賢夫人墓志銘》。
官橋五塔岩景色
晚年,他擇地於今南安官橋建造府第,這裡依山傍水,林茂竹翠,風景秀麗,氣派雄偉,富麗堂皇,人稱翁厝。其府第旁有一條溪流,為了出入方便,他雇用工匠,跨溪造橋。
據說,當年翁承贊採花崗岩白石造橋,為三孔大石橋,橋頭有雨亭,橋欄精雕細琢,玲瓏秀氣,人稱「翁厝橋」。翁承贊出身官宦,鄉人簡稱「官橋」。官橋地名便自此開始,而今,橋已不復存在,但官橋地名依然沿襲,成為永久性的地名了。
南安記憶--官橋蔡氏古民居
【參考文字】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後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於大約3公頃 (40多畝)的長方形地塊中,東西通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占地面積15300平方米,建築多為穿斗式結構,硬山或卷棚屋頂。前后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牆之間有兩米寬的防火通道。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軸線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曬不入室內,冬季北風被後牆擋住,為閩南地區民居的最佳朝向。
END
來源:南安史志、高山流水文獻館 微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