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逆境不迷惘,順境不抓狂

2020-05-16     好玩的國學

原標題:蘇東坡:逆境不迷惘,順境不抓狂

蘇東坡對中國文化藝術史的意義是,他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文化,他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頂端人物,他的詩詞書畫等,都是現象級的存在,我們可以想像,中國文化藝術史上,沒有了蘇東坡,中國文化的天空,將會暗淡許多。

蘇東坡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他存在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如何讓面對焦慮,如何面對選擇,如何能在焦慮的世界上,活的淡然,活的安然。我們同樣也無法想像,沒有了蘇東坡的人生精神的安慰,我們該怎樣度過那些不開心不如意,充滿焦慮的每一個夜晚。

其實,蘇東坡的這些豁達的思想,更多地來自於莊子。他是莊子的鐵桿粉絲。

蘇東坡寫詞,其實更多地表達他對人生的思考,這是他的詞的重要特色。蘇東坡有一首詞,其實不像他的有些詞,比如「大江東去」,比如「十年生死兩茫茫」,比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麼有名,但是他的這首詞,完整地表達了他一生思想的變化,從一開始憤世嫉俗的小憤青,到後來看淡一切的人,從一開始的爭名奪利,到後來的平淡看待一切。這首詞就是滿庭芳。

滿庭芳·蝸角虛名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這大概是蘇東坡中年以後的作品,很有可能是他被貶黃州之後寫的。黃州其實可以算得上蘇東坡的福地了,在黃州近四年的時間裡,蘇東坡雖然過得很辛苦,但是他有時間思考人生,重新審視他的生活。同時,在那裡,蘇東坡更多地接受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這些思想在蘇東坡的身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他看淡了世間的功名利祿,這是道家的清靜和佛教的解脫,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首詞中,蘇東坡發了一大頓感慨,他說:

微小的虛名薄利,有什麼值得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緣,得者未必強,失者未必弱。趕緊趁著閒散之身未老之時,拋開束縛,放縱自我,逍遙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時光,我也願大醉它三萬六千場。

沉思算來,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憂愁風雨干擾。又有什麼必要一天到晚說長說短呢?不如面對這清風皓月,以蒼苔為褥席,以高云為帷帳,寧靜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鍾美酒,一曲優雅的《滿庭芳》。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其實是來自於莊子的著作。蘇東坡是莊子的鐵粉,很崇拜莊子的人生精神和他的文章的風格。莊子就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有建立在蝸牛角上的國家,右角上的叫蠻氏 ,左角上的叫觸氏 ,雙方常為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隱喻,為了那麼微不足道的名利,我們付出了那麼多,現在看來,根本就不值得,這是人類的短視。所以,蘇東坡感慨地說,原來我們為之苦苦追尋的東西,絲毫都沒有意義。

所以蘇東坡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這個思想也是來自莊子。莊子對命運的態度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不要和命運作對,也不要和自己的生活擰巴,你就順著你的心走下去,這樣才會安然。當然,這在我們現在看來,這是消極的退縮的,是不可取的。

有了這樣的思想,蘇東坡很自然地提出他的生活態度,那就是把名利地位放在一邊,把不如意把焦慮置之不理,想辦法給自己在暗色的生活,找點亮色。這是中國詩歌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及時行樂。既然生命不如意,既然命運不可改變,那麼乾脆就「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可以說,詞的上片,是很消極無奈的。同時也有深深的悲憤。很顯然這是蘇東坡的滿腹牢騷之語。詞的下片的開頭,蘇東坡還在埋怨,還有一種激憤之氣。他說憂愁風雨,他說論短長,這其實是說他個人的遭遇。他本來好好地做個地方官,哪想到遭到小人的構陷,被貶謫到遠方。所以,風雨和短長,都是對他人生的考驗。

要是蘇東坡一直這麼埋怨下去,我估計他連黃州那將近四年的生活,他都活不下去,但是蘇東坡畢竟是個心胸開闊的大師,是個最善於從道家的無為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中,尋找安慰的哲學家。他看到了大自然的無價之寶,大自然有清風明月,在黃州,他有東坡可以耕種,有雪堂可以宴客流連,有承天寺的月光。大自然沒有煩惱,相反,他提供了可以讓我們消除焦慮的一切。

正如他在《赤壁賦》中所說,「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當他的朋友感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時,蘇東坡說,我們要學習人家李白的「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境界。我們有美好的自然風物,何不徜徉其間?孔子曾經感嘆時光一去不復返,但蘇東坡說,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也就是說,生命既是永恆,也是一瞬,又何必「哀吾生之須臾」呢?在這種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的指導下,蘇東坡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在蘇東坡的身上,有處逆境不迷惘,處順境不抓狂的精神,用理性的精神對待生活。

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最後,蘇東坡回到了現實。用蘇東坡的話說,心安之處是吾鄉,只要開心,哪裡都是精神家園。面對著江南美景,何不就著清風明月浮一大白,高歌一曲滿庭芳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0FhH3IBiuFnsJQVwn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