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思:多一秒的堅持

2020-02-17     中國家永遠愛你

她是中央電視台《挑戰主持人》節目第一位八期女擂主,那一年,她18歲;

她摘得過中央電視台綜藝節目主持人大賽季軍獎牌,那一年,她20歲;

她成為中央電視台春晚史上最年輕的女主持人,那一年,她26歲。

不斷刷新歷史紀錄的李思思站在央視舞台之上,身姿俏麗,思維敏捷,妙語連珠。她從內而外透露著年輕人的活力四射,又散發著成熟女性的沉穩大方。如今,她已經成長為85後女主持人領軍人物。



找到最舒服的姿態

從小學習舞蹈的李思思,曾經並不習慣用語言獲取關注、贏得肯定,害羞的她更擅長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即便是參加了《挑戰主持人》比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之後,也並沒有確定自己會往主持人的職業道路上發展。在她看來,留在北大做一名老師或者從事教務工作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初《挑戰主持人》的錄製現場是評委嘉賓和觀眾坐在四周的高處,選手們在中間的舞台,特別像是一個斗獸場。」李思思現在回想比賽也覺得殘酷:「每場比賽除了才藝表演需要提前準備,跟對手的較量基本要靠現場發揮。我的對手中有師姐和同學,我是想取得好成績,可自己獲勝就意味著他們失敗。我一直在糾結和掙扎中完成了比賽。」她把自己的獲勝歸結於幸運。但幸運之神只會眷顧努力的人。 「人生很奇妙,就像是一張地圖,儘管在不同的地點做了不同的選擇,可終點就在固定的位置。」李思思如是說,「當我知道自己今後需要靠表達為生,用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時候,還是有點恍惚。」



已經連續主持了五屆央視春晚的李思思,如同登上了主持界的珠穆朗瑪峰。當初站在巨峰腳下,她也曾感到不可思議。「第一次接到導演組的電話告訴我做春晚主持人時,我以為是他們開玩笑的。直到開始參加會議時,才知道是真的!」李思思冷艷明亮的眼神中露出些調皮,「可真正站在一號演播廳的舞台上,感覺就像做夢一樣。」她用「崩潰」形容第一次主持春晚的經歷:「當時仿佛忘了所有,只能聽見自己嘭嘭的心跳聲。」記憶最深刻的是第一次主持春晚時,第一個段落要採訪費翔和他的家人,李思思提前很久就去對詞,一遍又一遍,直到費翔的母親都覺得行了,她還堅持要再來一次。結果直播時採訪費翔的環節本來應該一隻手拿著話筒,但後來覺得自己實在手抖得不行,就只能兩隻手舉著話筒。結束之後回到休息間坐下才發現,原來腿也一直是抖的,只不過因為手抖的太厲害了,都沒有注意到腿。「那一方舞台匯聚了很多藝術家,我渺小得就像小草一樣,周圍都是參天大樹,我拚命追趕,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們坐在電視機前欣賞春晚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零點前的一個小時,是主持人最忙碌的時間段。 「這樣大型的直播節目,我們都是有預案的,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不同的主持人表達各自的內容。所以每一個節目結束後,大家就都在算還剩多久到零點。零點鐘聲敲響之後,普天同慶的時候,我們才真正能鬆一口氣。」



觀眾對於李思思的主持功力讚譽有加,年輕的她像一股清流、一襲清風,給舞台注入了活力;但也不乏有人拿她與他人作比較。最初,她會逐條去看網上的評論和留言,心中五味雜陳:看到正面評價時,信心倍增;讀到負面評論時,會有些許沮喪。李思思體驗了從信心被擊碎到再次擁有強大自信的心理建設過程後,更重視的是思考自己究竟應該做一個什麼風格的主持人。「我那一段時間就像祥林嫂似的,會不由自主地想跟大家討論主持風格的問題,我跟朱軍、董卿、撒貝寧都討論過。」在跟前輩、朋友、同事們深入的探討之中,李思思得到了結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軌跡,可軌跡不是自己能夠左右的,不要刻意規劃自己的方向,做自己最舒服的姿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自然的流露是最好的。觀眾會去定位我的風格。」如今的她,經驗豐富、氣場強大、笑容親和,已然在舞台上收放自如。

20歲生日時,李思思曾送給母校北大和自己一份禮物——應作家出版社之邀,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未名湖畔的玫瑰》。李思思把自己的成績歸功於母校的滋養,這本書既是對北大培育的感恩,又是對自己從小到20歲點滴的總結。2016年,李思思將迎來30歲的生日,她打算再送自己一份禮物,同樣是一本書,記錄下了在她20歲到30歲之間對職業和生活的感悟:「我覺得30歲對一個女生來說心態更為複雜,不自覺地會感嘆時光殘酷,青春不再等。所以我就特別想寫一本書,送給自己和其他的同齡人。」


李思思 1986年出生,天蠍座。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央電視台綜藝節目主持人。


碼字寫文、出版成冊的背後,是讀萬卷書的積澱。而讀書之於李思思,與其說是愛好,不如說是生活態度。「我們太習慣於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點贊、留言,把自己的時間花費在別人的事情上,習慣於以參加別人的生活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少了很多和自己的對話。讀書就好像是在給自己的生活點贊。」她自己偏愛茨威格、席慕蓉、林語堂和白落梅的作品,但在日常選書時並沒有固定的方向,「朋友都說我選書太不著痕跡了。有時書名或者封面設計都會是我選擇讀一本書的理由。」

李思思經常把讀書、工作和生活中的感悟在微博分享,寫成「思思心語」:「翻閱平日的記錄是給自我梳理的過程,也給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了討論的空間。」李思思的文字深入淺出,韻致盎然,正如她本人一般唯美靈動。她曾在「思思心語」中寫道,「一切粉彩皆隨流水消逝眼前,仿佛也帶走了疲倦靜寞碎碎點點。生活亦如此般,妝容片片,錘鍊千遍,縱使垂下眼帘,依然明媚光鮮。怎奈這般,仍敵不過一朝素顏,微笑連連,縱使從未驚艷,依然暖人心田。」正如此語句傳達的感覺,李思思是一個溫暖的人,有著一顆自由的心,思考著世間百態。

身材高挑,氣質優雅,一舉一動似乎都帶有韻律,眼神和話語中蘊含著堅定,這與李思思5歲開始學習舞蹈不無關係。每天下腰、踢腿、劈叉等基本功的訓練,循環往復,非常枯燥,而且特別累。她還記得練軟開度的時候,整個人趴在地上,老師會生生地掰。那種感覺不僅僅是疼,幾乎要窒息了。最初是母親的夢想和棍棒使李思思堅持學習舞蹈,有段時間她甚至覺得媽媽太狠了,有些牴觸心理。直到有次上課時,家長們陪同聽課,課上還是做那些動作,當她的臉正往後仰時,正好衝著媽媽坐的位置,當時她疼得一直在流眼淚,隱約中看見媽媽也在擦眼淚,「突然那一刻我就釋然了,為了我更好,我知道媽媽也在咬著牙堅持。」


2012年以史上最年輕的春晚主持人身份首次登上央視春晚舞台,至2016年已連續五年成為央視春晚主會場主持人。


逐漸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之後,李思思也體會到了來自舞蹈的受益之處,學習過程漸漸從被動轉化為主動。「基礎訓練課上扳腿、下腰時老師會倒數十秒。那時老師常說,當你有一天能比別人多堅持一秒,也許你就成功了。」舞蹈帶給她幾十年芳華的最大收益,就是比別人多堅持一秒的毅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s91WnAB3uTiws8KUn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