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始理財比較合理?
我們經常聽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似乎是越早越好,前人希望通過這句話喚醒人們的理財意願,但是有了意願,就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嗎?換句話說,「你若理財,財就理你」?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帶著美好願望開啟理財行動的人,大多數卻折戟沉沙,懵懵懂懂的開始行動,不僅沒有任何好處,反而還害了他們。
我的前同事東陽就是個典型的例子,2005年大學畢業,我們一起校招進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業務部門,他是個能說會道的北方人,由於能力出眾,實習期剛過,就被分配到了最強的業務組,開始獨當一面。
轉眼到了2006年初,有一天,他拉著我進了辦公室,神秘兮兮說讓我看個東西。打開電腦,輸入一串帳號和密碼之後,他指著一個頁面說:你看看,牛不牛。我湊過去一看,頁面寫著:中金嶺南,市值***,盈利***,沒等我看清楚,他一把搶過滑鼠,興奮的說,今天又漲停了,我一天就賺了1000多,一個星期掙的比工資還多。我終於明白,原來他在炒股票。東陽建議我開戶,說帶著我一起理財致富,但是由於工作太忙,就擱置下來了。
從那以後,我發現他出去見客戶的時間少了,要麼待在辦公室,要麼待在公司附近的網吧,不停倒騰他的股票,可能由於股票漲跌的緣故,他也逐漸變得喜怒無常,年底評選優秀員工的時候,他沒有被選上。
到了2009年我離開公司轉型到金融行業的時候,同期入職的很多同事都升到了關鍵部門或者關鍵崗位,只有東陽還是個基層業務員。
這件事情給了我很大的觸動,過早的接觸到理財工具(尤其是股票等高風險產品),卻沒有理財技能做支撐,對人的殘害是巨大的。作為推廣財商的踐行者,我更願意說:你亂理財,財不理你。
像東陽這樣的年輕人很多,他們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本應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作用,建功立業,卻因為錯把投機當投資,耽誤了前程。
理財是我們規劃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僅有理財意願夠嗎?
理財意願對於理財結果究竟有多大的效用,其實很好評估,正如我在下面這張圖所畫的:如果你的理財意願產生了,但是理財技能或者運氣不夠的話,還不如不理財,畢竟,「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如果只憑著理財意願去資本市場拼殺,大機率會成為他人鐮刀下的「韭菜」。
按照理財意願和理財技能(運氣),我把人分為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典型的有意願有技能的人。他們很早就看到了投資理財的本質,在不同的市場低買高賣,通過股票、房產等投資工具獲取高額的收益;
第二象限的人幾乎沒有理財意願,但是運氣很好,比如早年買房的人。十年前我們經常可以在新聞上看到適齡青年們為了結婚,不得不舉債買房的例子,當年為了房貸壓力山大,但是現在回過頭看,他們對妻子和丈母娘估計只有感恩。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象限的人幾乎只能通過房產致富,這是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獨有的紅利,如果他們選擇其他投資產品,則很有可能掉入血本無歸的第四象限。
第三象限的人沒有理財意願,保守的把家產全部存在銀行,無論是定期還是活期,他們都不會有太高的收益,慢慢的承受通貨膨脹對資產的侵蝕,2005年的大牛市開啟之前,大部分人都處於這個象限。
最慘的是第四象限的人,對於理財,他們很早就有所察覺,但是無奈技能沒有跟上。如果運氣好,他們選擇買房,會爬升到第一象限,但不幸的是,他們選擇了股票、外匯或者其他高風險的投資品,所以他們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接盤俠,如果技能始終沒有提升的話,會一直血虧,直到失望的退出市場,回到第三象限,至少通貨膨脹沒有追漲殺跌來的殘酷。
所以,相比於理財意願,理財技能(財商)要重要的多,否則,空有意願,你會變成戰場上裸奔的人。
那麼,普通人應該如何開始理財呢?
大多數人學理財,一來就側重於產品,買股票?買基金?還是投資P2P?
如果把理財當做一個系統的話,我建議從學習黃金圈原則開始入手。
什麼是黃金圈?(見下圖)
黃金圈法則是由營銷專家西蒙·斯涅克提出的,本質是希望人們明確做事情的原則。
普通人做事情的習慣往往先考慮做什麼(What)?
例如對於理財,很多人上來就會問,買什麼理財產品收益高?
然後會考慮怎麼做(How)?
由於沒有經驗,大多數人會採用模仿的辦法,找身邊的人尋求幫助。於是,如果你身邊剛好有買P2P的,你大機率會去買P2P,如果運氣好一點,有買茅台的,你就會跟著去買茅台。
到了最後,如果你的P2P爆雷了,你才會來思考Why的問題,為什麼我要買P2P呢?是我太過輕率,還是交友不慎,更或者,我是不是要了解一下網際網路借貸的風控體系,重頭再來?
這類以產品為始的思維方式,容易陷入本末倒置的狀況,要麼人云亦云上當受騙,要麼不能在合理的時點買進或者賣出,久而久之,連續虧損導致對理財望而卻步,退守到第三象限。
而擁有黃金圈思維的人,則會形成系統思維,會由內往外思考。
首先他們會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理財(Why)?這件事情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有可能是為了養老,也有可能是為了換大房子,或者是為了孩子教育儲備資金,不管怎麼樣,通過Why的提問,他明確了理財目標,
有了明確的目標,開始走第二步,我怎麼樣才能做到?
關於How的問題,擁有黃金圈思維的人,看中的是方法。與普通人從What(產品)出發不同,擁有黃金圈思維的人會更注重潛藏在產品下面的特質,比如風險如何,收益怎麼樣,是否適合自己,他們也會去請教身邊有經驗的人,但尋求的幫助不是買哪只產品(因為還沒到What),而是會側重於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逐漸明確自己的風險偏好,適合的產品類別。
然後順利走到第三步——What,選擇什麼產品?
到這一步,擁有黃金圈思維的人會非常理性,首先,他們的理財目標已經很明確了(Why),例如養老,這個需求就確定了產品風險不能太高,除此之外,資金可以使用較長的時間,於是,年金險,低風險的債券,或者定投基金,就進入了他們的產品選項,至少,不會有大的偏差。
通過對比上面使用黃金圈法則的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行事原則的不同,我們很容易看出孰優孰劣,原則確定人的行為方式,不同的行為方式導致不同的投資結果。
我們經常聽到炒股的人抱怨「本來都賺了很多了,最後賣的時候居然還虧了錢」,這也是典型的從外到內的思考方式,如果不想清楚自己的目標,即使短期賺了錢,長期來看,也會虧回去。
最後,送出經典的理財金字塔圖,無論是哪個段位的投資者,不要因為股票有可能每天漲10%,就把所有的錢都投在股票上,也不要因為過去房子漲的好,就把錢都換成房子,投資理財一定要遵循配置原則。關於資產配置的操作原則,我會在後面的文章逐步分享。
敬畏專業,明確自己的能力邊界,才有可能保值增值。
更多金融趨勢分析、投資技巧講解、理財知識,理財課程,請關注公眾號「亞洲財經商學院」
想深入了解「股權投資項目」「固定收益投資項目」,可以私信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