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神話!補鋅補葉酸不能改善男性不育;化妝品引起皮疹的新解釋

2020-01-12     返樸



目 錄

1. 最低工資增加1美元,自殺率或可降3.5-6%

2. 科學家首次捕獲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周圍氣體的最詳細圖像

3. 化妝品引起皮疹的新解釋

4. 打破神話!補鋅補葉酸不能改善男性不育

5. 福島十年:人類活動對動物種群的影響大過核輻射


編輯 | 楊凌、陳航、韓若冰

1、最低工資增加1美元,自殺率或可降3.5-6%


《流行病學和社區健康》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最低工資增加1美元,對於只擁有高中或更低學歷的人群來說,自殺率有可能降低3.5-6%[1],這種效應在高失業率的年份表現得更加明顯。


報告指出,2017年,全美有47000起「可避免的」自殺死亡,其中五分之一(19%)的死者年齡在18到24歲之間。相比1999年,2017年美國有半數州的自殺率上升了超過30%。


自殺往往伴隨著個人的財務困境,但是很少有人認識到一些經濟上的干預會對自殺率產生什麼影響,比如最低工資政策。


為了揭示這一影響,研究人員收集了美國5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從1990年到2015年間的失業率、自殺率(自殺年齡在18-64歲)、州和聯邦最低工資的差額等數據。


在這26年間(1990-2015),全美各州有478次最低工資調整。在1990年,36個州的最低工資等於聯邦最低工資,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是21個州。


在1990年到2015年期間,擁有高中和高中以下學歷的人有39.9萬人自殺身亡,而擁有大專和大專以上學歷自殺身亡的人數是14萬人。


研究結果預測,在18-64歲且學歷在高中和高中以下的自殺人群中,最低工資若增加1美元(時薪),自殺率可以降低3.5-6個百分點。但對於大專和大專以上學歷的人群則沒有這種效果。


最低工資和自殺率之間的這種關係,也受到各州不同失業率的影響。當失業率很高的時候(大於6.5%的失業率),較高的最低工資對應著較低的自殺率;但當失業率低的時候,高的最低工資對自殺率的影響很弱。


基於這一模型,研究人員計算了在2009年金融危機導致的失業高峰期後發生的自殺事件,從2009年到2015年,年齡在18-64歲的低學歷人群中,若最低工資提高1美元,自殺人數會減少13800人;若最低工資提高2美元,自殺人數會減少25900人。


而在從1990年到2017年的28年間,如果最低工資增加1美元或能避免27550起此類人群的自殺,增加2美元或能避免57350起自殺。


這項研究是基於對數據的觀察,目前還不能說建立了因果關係。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研究一直秉承著這樣一個宗旨:國家政策若能夠提高那些低教育低工資人群的生計水平,那麼就能減少他們的自殺率,這些人往往屬於心理健康高風險人群。而在經濟不景氣的高失業時期,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對預防自殺顯得更重要。」


[1] Kaufman J A, Salas-Hernández L K, Komro K A, et al. Effects of increased minimum wages by unemployment rate on suicide in the USA[J].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20.


2、科學家首次捕獲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周圍氣體的最詳細圖像


視頻加載中...


在離地球4億光年的蛇夫座中,兩個星系正在碰撞,形成一個我們稱之為NGC 6240的星系。在碰撞過程中,兩個越來越大的超大質量黑洞逐漸產生,並有可能合併成一個更大的黑洞。為了了解NGC 6240內部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測量這些超大黑洞的質量,詳細觀察黑洞周圍的塵埃和氣體至關重要。一個包含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等24個科研機構在內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使用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 (ALMA) 首次捕獲到這個正在合併的星系中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周圍氣體的最詳細視頻圖像[1]


[1] https://public.nrao.edu/

3、化妝品引起皮疹的新解釋


化妝品和護膚品中的多種常見成分可能造成皮膚的過敏反應,但這一過程是如何引發的仍不明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新研究提出了一項可能的解釋[1],即這些化學物質會取代皮膚細胞中的天然脂質分子,引起過敏性接觸性皮炎(一種瘙癢性皮疹)。


當免疫系統的T細胞將某種化學物質識別為異物時,便會開始過敏反應。微小的化學物質無法被T細胞直接識別,需要與較大的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才能對T細胞可見。


研究者懷疑,朗格漢斯細胞(皮膚外層的免疫細胞)中富含的CD1a蛋白分子是「罪魁禍首」。CD1a分子通常與皮膚自身的天然脂質相結合,這些脂質形成了阻止CD1a與T細胞相互作用的物理屏障。


秘魯香脂和法尼醇是護膚霜、牙膏和香水等的常見成分。研究人員對人體細胞進行了組織培養,發現法尼醇等物質可以藏在CD1a的內部通道,從而取代與之結合的天然脂質。這種取代使CD1a表面對T細胞可見,從而引起免疫反應。


研究人員一共確定了十幾種可通過CD1a激活T細胞的小分子化學物質,包括法尼醇以及秘魯香脂中含有的苯甲酸苄酯和肉桂酸苄酯。
共同領導研究的Annemieke de Jong稱,這些發現為後續研究鋪平了道路,有望在未來確認過敏患者的發病機制,並設計相應的反應抑制劑。


當前,阻止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的唯一方法是識別並避免接觸致敏化學物質。將來,通過將競爭性脂質塗在皮膚上以取代觸發免疫反應的脂質,有可能成為阻止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的新療法。


[1] Nicolai S, Wegrecki M, Cheng T Y, et al. Human T cell response to CD1a and contact dermatitis allergens in botanical extracts and commercial skin care products[J]. Science Immunology, 2020, 5(43).


4、打破神話!補鋅補葉酸不能改善男性不育


鋅和葉酸是兩個通常被認為對男性不育有治療效果的營養補充劑。


猶他大學健康和醫療中心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合作的一項研究表明,鋅和葉酸並不能提高懷孕率,以及精子數量和精子活力。這項研究是目前為止對這類補充劑最有力的否定。該研究由NIH的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NICHD)的Eunic Kennydey Shrive領導,結果發表於醫學類頂級期刊JAMA[1]


很多生殖補充劑包含鋅和葉酸鹽。鋅在精子發育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葉酸能幫助精子DNA的合成。相關的營養補充劑廠商鼓吹產品成分包含鋅和葉酸,能夠提升精子數量和精子活力。然而,這一研究表明這類產品不存在此功效。


研究人員招募了來自鹽湖城、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艾奧瓦城的2370對打算接受備孕治療的夫婦,並把男性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的成員每日服用補充劑,其中含有5毫克的葉酸和30毫克的鋅,而對照組服用的只是安慰劑。實驗一共進行了6個月。女性則被測試人員要求從實驗開始的連續18個月里,通過調查問卷反饋懷孕相關的信息。


從出生率看,研究人員沒有看到明顯的差異,實驗組有404名嬰兒出生(34%),對照組有416名嬰兒出生(35%)。兩個組裡的男性精子數量、活力、形狀等也相近。但是,實驗組的男性卻比對照組有較高的破損精子DNA占比。過往相關研究表明這種DNA碎片化現象會導致一定程度的不孕。實驗組的男性也有更多關於腹痛、噁心、嘔吐和其他腸胃症狀的抱怨。


「這一大範圍隨機試驗表明含鋅或者葉酸一類的營養補充劑根本不能提升懷孕的幾率,相反還會導致一些健康問題。」 猶他大學健康生殖和內分泌主任,這一項目的主要負責人 C. Matthew Peterson說「男性保持健康的飲食就可以維持生殖能力,完全沒必要為了提升精子活力而吃額外的補品。」


[1] Schisterman E F, Sjaarda L A, Clemons T, et al. Effect of Folic Acid and Zinc Supplementation in Men on Semen Quality and Live Birth Among Couples Undergoing Infertility Treatment: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20, 323(1): 35-48.


5、福島十年:人類活動對動物種群的影響大過核輻射


距日本福島發生核泄露事故已近十年。喬治亞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的證據表明[1],儘管存在放射性污染,但目前福島整個核撤離區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仍然十分豐富。


研究團隊確定了三個研究區域,共106個相機站點,收集了超過267,000 張野生動物圖像,記錄了野豬、日本野兔、獼猴等20多個物種。三個區域包括:無人的高污染區;限制人群的中度污染區;允許人群居住的低污染區。


在120天內,照相機共捕捉到超過46,000張野豬圖像,其中有超過26,000張是在無人區拍攝的,約13,000張是在人群限制區拍攝的,而在人群居住區的僅約7,000張。在無人區或限制區種群數量更多的動物還包括浣熊、日本貂和日本獼猴等。


團隊成員、福島大學的Thomas Hinton教授解釋說,研究結果並非是對動物健康情況的評價。該研究旨在了解放射性對野生動物種群的影響,而以前的大多數研究都在探究對單個動物的影響。


研究者稱,儘管沒有核撤離區野生動植物種群的先前數據,但因為與人類居住區的距離較近且景觀相似,無人區成為該研究的理想控制區。


該團隊還評估了其他變量的影響:區域與道路的距離、相機記錄的活動時間、植被類型和海拔高度。


野生動物學家James Beasley說:「基於這些分析,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活動水平、海拔和棲息地類型是影響物種豐富度的主要因素,而不是輻射水平。」


研究還表明,無人區大多數物種的活動模式與已知的一致。夜間活動的浣熊在夜間更活躍,而日間活動的野雞則在白天更活躍。然而,無人區內的野豬比人類居住區中的野豬在白天更活躍,這表明它們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可能會改變行為模式。


[1] Lyons P C, Okuda K, Hamilton M T, et al. Rewilding of Fukushima's human evacuation zone[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20.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返樸公眾號後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hchm28B8wMrh2LiUH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