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多年前,寧國就有「小上海」的雅號。外地遊客來到寧國,第一感覺就是這座縣城有著與眾不同的現代氣息。
其實,山城寧國的繁華遠不能與大都市相類比,「小上海」稱謂所要表達的內涵,準確地說,是指寧國文化多元、思想開放、工商活躍、生活時尚。
也就是說,寧國城市氛圍帶有海派文化的品味。
說來也不偶然,寧國人的開放與包容本來就有歷史底蘊。
晚清太平天國戰爭時期,作為重點戰場的寧國,清軍與太平軍在此拉鋸式苦戰了八年,加上幾年的瘟疫流行,寧國滿目廢墟,原居民銳減至不足九分之一。
- 太平天國 -
現今的寧國人,絕大多數是清末以來外地移民的後代。這種五方雜居的人口構成,帶來了寧國文化習俗的多元化,培養了寧國人包容、好客、樂於接受新事物的開放胸懷。
上世紀六十年代始,上海「小三線」 工業進駐寧國,陸續建立了十多個企業、事業單位,廠房及設施遍布寧國城鄉,先後運營二十餘年,員工達三萬多人。
- 「小三線」交接 -
這一歷史事件的意義不只是經濟層面,更深遠、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文化層面。以寧國人的開放胸懷,在接納上海市先進工業的同時,也會迅速吸收和傳承隨之而來的海派文化。
這一都市文化對傳統農耕文化形成了猛烈的衝擊,促進了寧國社會經濟向城市化、工業化轉型,使寧國產生了與眾不同的發展效應。
「小上海」的由來,與此有著直接的關係。
- 安徽省三線辦領導視察 -
首先,海派文化中的工業文化對寧國工業的發展產生了最為顯著的作用。
上海「小三線」這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產業大軍進駐寧國,讓寧國人耳目一新。此前,寧國沒有成規模的企業,沒有先進的工業設備,更缺乏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 「小三線」交接 -
「小三線」建設讓寧國人較早地開闊了視野,看到了科技就是生產力,看到了先進工業和現代企業管理多麼重要。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寧國鄉鎮企業在全省縣域層次超前發展,民營企業家大量湧現,規模企業快速成長,這與最初「小三線」資產移交寧國而充實了工業基礎有一定關係。
- 「小三線」交接 -
然而,物質只能緩解一時之需,文化才是恆久的原動力。上海「小三線」承載著系統性的工業文化,它是一部活生生的企業家教材,促進了工業意識、人才意識、科學管理意識和追求卓越的意識深入寧國人心。
寧國人敢想、敢幹、會幹,根本的動力是因為占據著工業文化的高點。
寧國很早就能提出以工業強市為核心的發展觀,繼而又能率先確立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發展思路,這是工業文化深入人心的自然體現。
- 「小三線」366發電廠 -
幾萬上海人工作生活在寧國,這在30多萬寧國人口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而且有著二十多年的時間跨度,因此,海派文化對寧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只是體現在工業建設方面,還包括文藝、體育、消費、習俗、價值觀等等方面的改變。
早在1970年,「小三線」企業就在寧國建立了宣城地區第一批電視差轉台,此舉推動了電視媒體在寧國城鄉的普及與上海市基本同步,僅這項事業超前發展就足以讓寧國在獲取新的文化信息方面領先一步。
- 「小三線」366發電廠 -
「小三線」進駐寧國二十多年中,上海市政府每年都有文藝團體赴寧國慰問演出,這讓寧國人較早地欣賞和學習了高水平的舞台藝術,促進了寧國群眾性文藝活動的開展。
各「小三線」單位之間、「小三線」單位與寧國地方之間,經常舉行多種體育競賽活動,還有眾多上海人多樣化的健身運動等等,都極大地帶動了寧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推廣。
- 707倉庫宿舍 -
上海人的生活觀念、禮儀和習俗,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寧國人的人文素養。當年,上海人儼然就是寧國人的楷模,上海流行什麼,寧國立即跟風仿效,就連青年人的服飾、髮型,在短短几年內都齊刷刷地向上海人靠攏。
如此等等,無一不顯現了上海都市文化滲透於寧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如今回看「小三線」時代,說海派文化全方位影響了寧國,一點也不為過。
說到海派文化對寧國的影響,還要提到與「小三線」同時代在寧國插隊的上海知青。
寧國並不是上海市統一計劃的知青安置點,但由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與「小三線」建設基本處於同一時代,因而有相當數量的上海知青隨著參加寧國「小三線」建設的父母或親友來寧國插隊。
- 霞西聯合機械廠 -
之後,還有一些上海知青通過「小三線」單位中的親友幫助牽線聯繫,陸續從邊疆插隊點遷移到寧國。此外,早在「文革」前,就陸續有一些上海大中專畢業生由國家分配到寧國工作並定居。
如1958年1月,上海知青108人安置在寧國蔣輝等13個鄉支農,後全部分配在寧國工礦、交通、商業、文教等部門。70年代後,這些早年來寧國定居的上海知青,又有上海的親友後代通過他們牽線聯繫來寧國插隊。
- 霞西聯合機械廠 -
更早的根源,還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如上海警備司令楊虎,他是寧國人,早年曾有很多故鄉人跟隨他遷居上海,1934年還曾經在寧國徵兵130人到上海。
那些寧國籍上海人的後代,也有一些通過故鄉親友的幫助來寧國插隊。
- 機電中學辦公樓 -
眾多上海知青分布於宇國各個鄉村,他們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接受農村實踐鍛鍊的同時,也帶來了的海派文化的新思想、新風尚,為寧國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更可貴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知青有很多機會返回上海,而其中很多人毅然選擇了紮根寧國。
- 機電中學教學樓 -
這些紮根寧國的上海知青,活躍在政府機關、教育、衛生、科研、企業各個崗位上,是一群難得的骨幹人才。
他們為建設寧國奉獻了最寶貴的年華,如今大多接近退休,有的已經退休,可謂把一生奉獻給了寧國。他們為寧國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海派文化特色的精神財富。
- 霞西機械廠(白菜園) -
「小三線」和知青時代已經過去幾十年,歲月正在慢慢抹去有形的歷史痕跡,而那個時代播下的海派文化種子,將永久地綻放勃勃生機。
來源:真也天境, 曉慶說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f6LoW4BMH2_cNUgQ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