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頭有三寶,你知道古代如何中耕嗎?三分鐘知曉鋤頭的前世今生

2019-07-20     田園小哥

對於早些年的農村人來說,鋤頭是家家戶戶必備的農耕工具,基本上地幹活少不了它,俗話說『』鋤頭有三寶,防旱、防澇,鋤雜草『』,說明了鋤頭重要性,如今由於新型機械的研發,鋤頭漸漸淡出大眾視野,但在農耕的歷史長河中,農人總結了不計其數的鋤地經驗,如『』麥鋤三遍無有溝『』、『』豆鋤三遍圓溜溜『』、『』谷鋤八遍吃乾飯『』等種植俗語,說明了中耕對農作物的作用。

所謂中耕就是作物生長期中,在植株之間鋤草、鬆土、培土,中耕可使土壤表層疏鬆,防止水分蒸發,使空氣流通,提高土壤通透性,加速肥料的分解,消除雜草,有利於作物的生長,而這一切功勞源歸於小小的鋤頭,你知道古代用什麼工具中耕嗎?

一、遠古時代的鋤頭

在遙遠的古代,先人就已經知曉中耕的重要性,古代文獻中稱為「務澤」,主要意思是鋤地是不論次數的,沒有草也要鋤下去。而耒耜是傳說中最古老的翻土工具,大約在炎帝時期使用,《周易·繫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而耒耜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是犁的前身。

二、夏朝到秦朝鋤頭

夏朝時社會生產力已有了較大的發展,青銅器物的出現,極大提高了未耜的普遍使用,到了商朝青銅器技術的的成熟, 出現了較為先進的銅鏟,類似現在『』鐵掀『』,春秋戰國時期除草翻土仍延用耒耜,不過改進了許多,以『犁』稱作翻土除草工具,至秦朝出現了『』耨『』,中國最早的農學論文《呂氏春秋.任地》論述到:「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意思是:鋤地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土壤乾旱,而『』耨『』就是秦朝時期的鋤頭,形似"V",兩刃部有細鋸齒,便於切割草的根莖。兩翼滿飾凹槽,有梯形穿孔用於固定,裝柄後用於除草,便於植株間來回運動,不致於傷及農作物。

三、西漢到隋朝的鋤頭

到了漢代產生了犁壁,漢代的犁主要是直轅犁,有雙轅和單轅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別適合在平原地區使用,能保證田地犁得平直,比較容易駕馭,效率也比較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進入牛拉犁的階段,以耕、耙、耱一體系化的精耕細作技術越來越成熟,直轅犁結構已經相當完善,應用更加廣泛。

四、唐朝到清朝的鋤頭

說起唐朝的鋤頭--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資治通鑑·唐紀》:「钁其城為坎.」,宋代出現了耖、礪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於打混泥漿,明朝出現『』 杴『』,似鍬而較鏟方闊,柄端無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杴钁以歸監督『』,清朝時期農業發展緩慢,農具仍沿用前期工具。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唐朝李紳詩詞,就讓它帶我們走進那時的農耕時代。

《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五、現代的鋤頭

現在中耕的鋤頭基本都是鐵鋤,不過由於其效率低下,基本用於自家小塊菜田除草或點種。大面積的田地中耕除草有更加先進的機械設備代替,但鋤頭的作用永遠在農業生產史冊上熠熠生輝,而那些生產經驗已經被祖祖輩輩編成俗語,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讓我們再一次牢記鋤頭的功勞吧:『』不怕天旱,只怕鋤頭斷『』、『』鋤頭有糞,越鋤越嫩;鋤頭有水,杈頭有火『』、麥收一張犁,秋收一張鋤『』……。

以上是田園小哥原創,圖文來自網絡,本文可以全文轉發,但是不能作為抄襲使用,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e_xGGwBmyVoG_1ZU3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