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15樓的另外兩位科學家

2019-07-09     知識分子


中關村15樓

撰文 | 老 多

責編 | 陳曉雪

今天繼續爬樓以前,給大家看兩張圖。前兩天的文章發出以後,有朋友留言希望老多能畫一下三棟樓的平面圖,然後讀起來對三棟樓會有感性的了解。老多覺得這位朋友的提議很好。而且現在有比畫圖更好的辦法。我用 Google Map 找到了三個樓的航拍照片,然後截圖標上標識,大家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這三棟樓大致的情況了。我截了兩張圖,一張就是三棟樓,一張是包括老多2016年文章里提到的附近的一些地方。大家看了有啥問題可以留言,如果老多能回答一定回答。

下面繼續爬樓。今天老多寫15樓第三個門洞,也就是最東邊門洞裡住的科學家。不過遺憾的是這次老多只能寫兩家,因為老多熟悉的就這兩家,其他四家老多都很不熟悉,老多就不寫了,還請大家原諒。拷貝粘貼各種資料,這樣寫不好玩,沒什麼意思,也不是老多的風格。

圖1


圖1里15樓最右邊的門洞,就是今天要寫的第三個門洞。其中一層最南邊一家,應該是116號,住的是陸元九,陸伯伯家。百度百科上是這樣介紹陸伯伯的:「陸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於安徽滁州,自動控制、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顧問。陸元九在美國期間從事最優控制、動態系統分析和測試、渦輪機控制等研究工作。1956年回國後,長期致力航天工程控制問題的研究。參加和領導多種太空飛行器控制系統和導航系統的研製工作。」

這些表述大家不必有懷疑,裡面沒有一個字是假的。但是,大家肯定不會知道,陸伯伯在文革中的遭遇!用他兒子的話說,活下來不易。

還是像老多2016年寫的那樣,「有人問,你們這麼被人整,怎麼還在干?了解他們的人都知道,他們干科學是為求知,求知是因為好奇,科學研究是為整個中華民族,為整個人類,所以他們要繼續幹下去。」

陸元九

陸伯伯一家和錢學森先生、郭永懷先生家一樣,都是上世紀50年代從美國回來的科學家。陸伯伯個子比較高,是一個儒雅的老頭,老多記得小時候他的頭髮好像就白了。陸伯母更是一位非常慈祥、和藹的伯母。老多有五十多年沒有見過陸伯母了,但是她的樣貌老多還清晰地記得。昨天聽說陸伯母已經在五年前仙世了,老多想哭……不過陸伯伯虛歲100歲了,現在每天還可以下樓走一會兒,真心地祝福陸伯伯健康長壽。

他們家有幾個孩子老多不確定,但應該都是美國出生的。老多肯定知道的是他們家有兩個小姐姐。大姐姐比老多歲數大,但是也大不了多少,她是一個很有大姐范兒,很親切的女孩兒。對於我們這些淘氣小男孩兒的無理,總是寬容以待。老多為啥會有如此之印象呢?因為有一件事老多至今都沒有忘記。小時候我和陸伯伯家兩位小姐姐(還有個弟弟)經常早上一起去上學。記得有一天下了大雪,我們都非常高興,一路玩著雪去上學。老多也許高興過頭了,突然推了一把大姐姐,她一點防備也沒有,一下就摔在雪地里了,弄得渾身都是雪。乾了壞事以後老多突然清醒了,看見她從雪地里爬起來心裡害怕極了,怕她會教訓我。可是大姐姐沒有教訓我,她若無其事站起來,然後像什麼都沒發生似的和我們說笑著繼續上學去了。如今兩位小姐姐也都有五十多年沒見了。

老多在寫這篇文章時,恰好與多年沒有聯繫的陸伯伯兒子聯繫上了。他為老多這篇文章做了如下精彩的回憶:

馬北北(上篇文章里陳宗器家的小美眉)提到在錢荷(14樓錢崇澍先生的孫子or外孫)家玩藏貓貓,其實那時佩奇,林建,貝貝(都是15樓的小豆包)等常來我家玩藏貓貓,家裡弄得亂七八糟,但我媽從來不抱怨。我們變本加厲,好像藏貓貓到我家最多。

我家56年回國時,陸惠5歲多,陸忻3歲,我不到1歲,想想一家人在船上那麼長時間有多難。我爸自傳里說,上船要簽生死文書,因我年紀太小,還沒種牛痘,如在船上發病,要扔到海里去。我後來想,我媽在船上那狹小的空間裡,要照顧3個小孩,還要保護我不能出一點事,真是很難很難。

我外公是武大的第二任校長,我媽是標準的大家閨秀,但她非常平易近人,一點架子都沒有,走到哪都有朋友。我和陸忻回國歲數小,都是過敏性體質(陸惠沒事),我小時候老生病,我爸單位里忙,都是我媽用自行車推我去中關村醫院。陸忻的過敏性哮喘是到東北兵團時爆發的,回北京看病她暈倒在醫院,我媽扶不動她,急得在我們記憶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掉了眼淚,她真的很不容易。

很溫馨的回憶。

繼續爬樓,爬到陸伯伯家樓上216號,這裡住的是葉渚沛,葉伯伯。百度百科上是這麼介紹葉伯伯的:

「葉渚沛(1902-1971),祖籍廈門,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冶金學家,中國化工冶金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氧氣轉爐煉鋼的倡導者之一。

1933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金屬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62年,葉渚沛在國內率先提出關於微粒學研究。1965年在0.7立方米小高爐上採用炭熱高溫豎爐煉磷,該課題通過了中科院級鑑定。

葉渚沛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2001年更名為「過程工程研究所」)並擔任首任所長。提出了強化冶練的「三高」理論及提倡矮胖型高爐爐型。在中國率先提出冶金領域內發展碳熱超高溫新技術和開發微粒學及採用電子計算機控制冶金過程,為中國冶金事業作出貢獻。」

葉渚沛

這些讚頌看似冠冕堂皇,但沒有一個字是假的,只是讚頌的背後,仍然是無法形容的迫害和苦難。

葉伯伯是1950年從美國回到中國的,屬於49年以後最早回國的科學家。葉伯母是美國人,他們家有三個孩子,一個小哥哥,兩個小姐姐,他們和陸伯伯家孩子一樣,都是在美國出生的。和陸伯伯家孩子一樣,我們都很熟。但是小哥哥一般是和老多的小哥哥還有其他家比較大的哥哥們一起玩,不太搭理老多這些小豆包。大的姐姐也比老多大,胖胖的,是個非常可愛的姐姐,叫 Susan。最小的姐姐和老多一樣大,我們是小學同學。

老多小時候沒怎麼去過葉伯伯家,不過他們家有個很特殊的情況,那就是他們家南邊窗戶外有一顆老槐樹,槐樹樹幹很粗,大概要兩三個人才抱得過來(位置見圖1,這棵樹現在沒有了)。樹幹中間已經被螞蟻蛀空。小時候經常看見葉伯母從窗戶里伸出手臂晾衣服啥的。有時還會看見葉伯母站在窗戶裡面向外面喊我也聽不太懂的話,意思是叫孩子們回家吃飯。他們家一直有一個老阿姨,幫助做飯打理家務,一直到最近幾年。

文革發生以前,我們的生活是平靜的,伯伯伯母們是忙碌的。經常會看見葉伯伯微微駝著背,快步在中關村由青磚鋪的小路上走著的身影。那時15樓所有的伯伯、伯母都非常忙,因為上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蒸蒸日上的時代。

文革發生以後,像老多這樣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人,雖然不是黑五類,但也屬於出身不好,不受待見的人,學校里的紅衛兵組織是不會要我們的。不過文革開始以後,整個中國處於無政府狀態,誰也管不著誰,就算是出身不好也可以自己組織一個紅衛兵組織。葉伯伯的小女兒是個性格很潑辣的女孩兒,她就把我們這些知識分子家的孩子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好像叫「紅色戰鬥隊」的護校隊。文革開始以後學校都停課了,老師都自身難保,學校就沒有人管了。我們這個「紅戰隊」就每天晚上在學校里巡邏,不讓小偷進到學校偷東西。

混亂了大約兩年,秩序逐漸開始恢復,1968年複課鬧革命,老多和小姐姐都上了北大附中。一上學就開始分男女界限,我們就再也不說話了。1969年老多去雲南建設兵團當知青了,大概在70年代初,葉伯伯去世以後,他們三兄妹都回美國了。小姐姐現在是波士頓大學的教授。

老多記憶里的,關於15樓的故事基本就是這些了。再囉嗦幾句。

有一位讀者在上次的文章里留言說,

「中國對科學(教育)巨匠的宣傳過分強調『奉獻』,這有點『矯枉過正』,導致現在的機構領導及普通人對科研人(教育界的員工)過於『苛責』!」

另外蔡邦華先生(2016年那篇寫了蔡伯伯)家的大哥哥蔡恆勝先生看了老多的文章這樣留言說:

「地震學家李善邦的小兒子老多又寫了一篇中關村15樓的科學家的故事,寫得好,真實生動,其實這些老科學家都是平常普通人,有血有肉的人,不像現在一些文章寫某些人總是一味歌頌,拔高,想像性提出如果……他們將獲得諾貝爾獎……」

老多這三篇關於中關村15樓的文章,沒有寫「奉獻」,寫的都是老多記憶里的伯伯伯母們。大家讀了老多的文章也許可以感覺到,這些曾經為科學事業做出極大貢獻的人,他們都是很普通的人。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情。那他們做這些真的是為了「奉獻」嗎?那他們「奉獻」給誰呢?如果是1949年以前,他們都「奉獻」給誰?還有更老一輩的科學家,像地質學家丁文江,動物學家秉志,他們在1928年以前是「奉獻」給北洋政府。所以說,把科學家的工作精神說成是「奉獻」,就像自己打自己嘴巴一樣是非常愚蠢的話。科學家們也許一天都沒想過要「奉獻」,那他們幹嘛呢?還有老多說過的,「他們干科學是為求知,求知是因為好奇,科學研究是為整個中華民族,為整個人類。」

另外還想囉嗦的是,文章里引用的百度百科裡對這些科學家的描述,老多說沒有一個字是假的,但是這些描述讓老多評價仍然不是真實的,真實的人不會這麼完美。就算今天人造的AI機器也不可能完美一樣,人都是有缺點的。15樓所有的伯伯、伯母,在老多的眼裡可能永遠是那些笑眯眯的伯伯和伯母,可是,在他們的學生面前還是笑眯眯的嗎?還有這些科學家創造的所有科學成就,現在還是成就嗎?就像老多爸爸1942年靠自己的雙手造的中國第一台地震儀,現在還有用嗎?博物館裡可能有用,地震學家肯定不用了。

科學是一個不斷發展,而且發展越來越快的,人類認識自然,發現自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留給我們的是什麼呢?不是他們那些偉大的成就,而是他們對於世界的好奇心,埋頭科學研究的那股精神。

無論多麼偉大的科學家,其實在生活中都是普通人,他們和我們都一樣,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普通人。我們做好自己的工作,堅持自己的熱愛——我覺得也會和他們一樣,成為值得後輩紀念的、不普通的普通人。

關於15樓的故事到這裡就全部結束了,希望大家喜歡,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eXQC2wBmyVoG_1ZDE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