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西之戰——蜀漢北伐的最大勝捷

2019-06-30     吟風社

麟姜維於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的炎夏取得的洮西大捷,殲敵數萬,是整個蜀漢北伐中取得的最大勝利。然而由於史料的偏見,這一戰的記載始終顯得煙霧朦朧。然而當我們收集史冊的吉光片羽拼湊成畫卷,仍然能感受並欽佩於姜維大將軍的驚天將略。

天水麒麟兒——姜維

雨布雲興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一直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但公元253年,主政的費禕遇刺,姜維的用兵數量不再遭受限制。255年,長期駐守雍涼抵禦北伐的魏國大將郭淮,和在中樞執掌朝政的司馬師相繼去世。這勢必會造成內憂外患的局面,這對姜維來說是發動戰爭的一個絕好時機。

費禕於延熙十六年為魏降將行刺身死

郭淮去世後,接替他的是陳群的兒子陳泰,陳泰被賦予假節的權利,成為雍、涼二州的最高軍事長官。陳泰也是駐守在雍涼地區的重要軍事將領,當年郭淮還健在時,就與其一起和姜維周旋,曾經在牛頭山之戰中憑藉優秀的機動令姜維的北伐遭受挫敗。

然而不同於曾經參與漢中之戰,又隨司馬懿與諸葛亮交鋒的郭淮,陳泰深通兵法,卻缺乏正面會戰的經驗。

郭淮善戰,曾在五丈原之戰中抵擋住諸葛亮的進攻。然而亦曾經在陽溪之戰慘敗於魏延,又在延熙十年(247年)的洮西之戰(或稱作第一次洮西之戰)中,擊敗廖化之後被姜維打敗。

郭淮是魏國名將,但也曾數次敗績於蜀人

蜀軍的單兵戰力是獨步當時的,連司馬昭都認為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強於自己的父親司馬懿。司馬昭滅蜀之後,令陳勰用"諸葛亮圍陣用 兵倚伏之法, 甲乙校標幟之制"訓練司馬氏掌控的中軍,到晉武帝司馬炎時,身邊禁軍就"陳列齊肅"。

連老領導郭淮都是姜維的手下敗將,陳泰猝然擔任雍涼一把手的職位,無疑對於和姜維正面會戰顯得非常沒底。但有道是"猶豫就會敗北",陳泰的猶疑,反而給了姜維更好的單刀直入機會。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維率領夏侯霸、張翼等諸軍數萬人北伐,一場驚天動地的干戈至此拉開序幕……

蜀國短兵步兵

將軍廟算

《三國志·陳泰傳》:"雍州刺史王經白(陳)泰,雲姜維、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為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泰量賊勢終不能三道,且兵勢惡分,涼州未宜越境,報經:'審其定問,知所趣向,須東西勢合乃進。'時維等將數萬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敕經進屯狄道,須軍到,乃規取之。泰進軍陳倉。"

王經是冀州名士,與許允齊名,在擔任雍州刺史之前曾在對吳前線擔任江夏太守,應當是立下了一定戰功,從記載也能看出王經有一定軍事能力;只由於王經後來忠於曹氏被司馬昭所害,所以這戰績應當是被掩蓋。

冀州名士王經

按照王經的報告,蜀軍兵分三路進攻,要求調動雍涼地區幾乎全部的機動兵力,占據要害,進行全面防禦。

如圖所示,王經認為蜀軍會兵分三路,從武都、陰平兩個前進基地發起北伐。魏軍應該調動涼州(武威)為首的河西走廊的兵力,占據枹罕以抵禦蜀軍西路軍,王經率領隴西的兵力占據為翅抵禦蜀軍中路軍,陳泰率領關中的兵力開往祁山抵禦蜀軍東路軍。

實際上,王經也未必完全相信自己收到的消息,但在他看來,全面動員,在每一路都保障充足的兵力,並占據要害抵禦蜀軍是最穩妥的做法。

但陳泰顯然覺得過大的調動,消耗太高,而且一旦河西的兵力開動,或許當地的羌胡會發生不穩,不利於自己的業績。這考慮當然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姜維擅長煽動羌胡,在郭淮主持西北時已經發生過數次這類事件。

陳泰機智地判斷,去年(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維已經走西面攻克過一次狄道,進圍襄武,殺死魏將徐質,擊敗魏軍後乘勝追擊,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拔其縣民還蜀。嘗到甜頭的姜維一定會再出西線。

不得不說,陳泰的判斷非常準確。但他對自己的判斷明顯不夠自信。因此,授予王經對於隴西兵力幾乎全部指揮權(不包括南安太守鄧艾的兵力)的同時,陳泰卻在陳倉(寶雞)延宕了非常長的時間,並且讓王經屯兵於洮河東岸的狄道,而不是高地上易守難攻的枹罕。

陳泰

因為姜維故意傳出的消息中,另外兩個出兵方向都偏向東面,還要考慮到姜維或許會走散關道直接攻打陳倉圖謀關中,陳泰選擇屯兵於陳倉觀望一段時間,確定姜維不會東向之後,再全速西進,和駐守在狄道王經一起以優勢兵力形成鉗形攻勢,合兵消滅姜維。

貪婪之眼

陳泰確實想要打一場主力會戰,又不想一開始就觸蜀兵如同雷霆一般的鋒芒。

假如姜維東向,一方面魏國素有在這一帶防禦的經驗,另一方面無論是陳倉口還是祁山口逼仄的地形都能讓陳泰能輕易堵住姜維,獲取一場郝昭抵禦諸葛亮一般的勝利,有效提高陳泰的威望。

如果姜維果然西進,那就更好了。由王經先堅守拖住姜維,消耗其鋒芒,再由陳泰趕到摘桃子。可以說陳泰的如意算盤打得很足。

居高臨下的枹罕城堅實如磐,掌控整片積石山東麓的坡地,俯視著洮河兩岸的平野。然而枹罕周邊並不適合強於騎兵而弱於山地戰的魏軍野戰,反而利於蜀人快速撤退。因此,陳泰拒絕了王經屯兵枹罕的意見,不滿足於一場純粹的擊退戰。

洮河兩岸的平坦谷地,才是陳泰為姜維準備的殺場。當姜維與王經對峙、消耗得筋疲力盡時,陳泰就會橫空殺入,將蜀人一網打盡。

可以說,陳泰既猶豫,又貪婪。但王經會完美執行他的作戰命令,姜維又將一切如陳泰所願嗎?

血戰洮西

《陳泰傳》所王經麾下某部與姜維戰不利於故關,故關應當是枹罕以東,洮河以西的坡地上的關隘。這支部隊無疑是王經布置在洮河西岸據險而守,對姜維軍動向進行監視的分隊。但姜維的攻勢過於猛烈,這支分隊來不及做出應對就被擊潰,也令王經感到不知所措。

顯然在山地地形中,即便是攻堅戰,蜀人的戰力也可圈可點,長期出崎嶇的蜀道作戰,令他們在山川陵谷中如履平地一般。

戰友的犧牲令洮河東岸的魏軍出現了主張決戰的喧囂。魏國的雍涼戰區三大軍團——河西兵團、隴西兵團和關中兵團當中,隴西兵團數十年來長期與蜀軍交鋒,是戰兵數量最多,戰力最強的。後面鄧艾說王經的士兵是"精卒",足見隴西軍團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保障。相比起來,關中兵團中用於屯田的農奴兵比例較高,而河西人口稀少,戰兵數量不多。

去年姜維正是在此地大破魏軍,擊殺了魏國驍將徐質,他們也渴望雪恥。

在這些魏軍戰士看來,比起去年,魏國有著充足的準備,他們據守在狄道休養已久,戰意正盛,而且己方的兵力與敵軍相當,何必畏懼蜀人?

王經也有自己的考量。

士兵求戰只是其一。洮河河谷地形平坦,適合騎兵較多的魏軍作戰,這是其二——須知魏延、姜維擊破郭淮都是在山地地形。

其三,狄道只是一座小城,如果將數萬魏軍都放在其中必然會衛生條件很差,因此大部分魏軍實質上是安置在城外紮營,沿著洮河東岸列陣的。

然而蜀人擁有更優質的步兵,長於渡河。一旦繼續對峙下去,蜀軍發動夜襲或者迂迴攻擊,引發炸營等事件,後果不堪設想。

當然還有個重要因素,王經和他的摯友許允一樣是擁曹派的骨幹人物,反對司馬氏的統治。意識到陳泰已經決策與姜維打一場主力會戰之後,王經認為自己可以不等陳泰來就先期一戰,為大魏國運作乾坤一擲,如果成功,就能取得極大影響力,而後入朝壓制司馬氏,假設失敗,再退守狄道也不遲。

王經新任雍州刺史,當然未曾見識過姜維擊敗郭淮的第一次洮西之戰和斬殺徐質的襄武之戰,對於姜維和蜀軍的實力亦缺乏充足的認識。

王經全軍渡河,與姜維交戰,顯然是想通過"背水一戰"使己方軍隊有進無退。

在渡河時王經顯得迅速而果決,當姜維抵達洮河西岸時,王經已經完成了布陣,以鐵騎對蜀軍發起進攻。

魏國隴西兵團擁有數量可觀的優質騎兵,漢武帝曾在河西走廊豢養大宛汗血寶馬,有效改善了涼州的馬種。

時值盛夏,烈日炎炎,背後是粼粼的波光掩映著旌旗千重。大魏騎士夾緊馬腹,手持長矛對蜀軍盾陣發起猛烈的衝鋒,騎射手則在兩旁掠陣。

由於馬鐙尚未發明的緣故,魏國騎兵擅長正面衝鋒而缺乏兩側格鬥能力。他們一衝之下,必須儘快脫離,不能陷入與蜀國步兵的纏鬥。

積石山

而由於靠近積石山山麓坡地的緣故,洮河谷地並不算非常廣闊一望無際的原野,而且漢人騎兵並不擅長縱深迂迴,因此魏軍騎射手也沒有採取大縱深迂迴游斗消耗蜀軍體力的戰術。

鐵騎縱橫處,蜀人的盾牌紛紛破碎,戰兵被超長的長矛刺穿挑起,鮮血迸濺,慘呼之聲撕裂人的耳鼓。由於遠道而來疲憊,面對神完氣足的魏軍騎士,即便是列陣嚴整的蜀軍也顯出不支,逐步後退。關西騎士擅長用長矛,騎高頭大馬,衝鋒起來好似開天裂地。魏軍步卒也跟進,向蜀軍發起一波波如同潮流般的進攻。

發生洮西之戰的洮河河畔,可以看到河岸非常陡峭

王經逐漸露出愉悅神情,看著蜀軍且戰且退,覺得自己即將獲得一場光輝之極的勝利,打垮蜀人的名將,也是大魏的叛徒姜維,功名、榮譽,甚至打垮司馬氏恢復帝室威權的未來,都在等待著他。然而王經沒有注意到,蜀軍一直都旌旗不倒,退而不亂。他們瞳孔中神光湛湛,沒有絲毫怯意。

川蜀男兒以果勁稱,擅長苦戰。而騎兵衝鋒消耗的馬力極大,多次衝鋒之後,魏軍騎兵漸漸也露出頹勢。

由於多山的涼州不利於具裝騎兵活動,隴西軍中少有虎豹騎那樣的具裝騎兵,多次騎兵衝鋒對蜀軍造成的打擊也並不致命。

蜀人陣中忽然戰鼓轟鳴,鉦樂驚天。這正是蜀軍轉向反攻的徵兆。

姜維身為一代名將,對於戰機的把握妙到毫巔,知道敵人騎兵氣力已盡。蜀軍以雲飛天野般的奮迅重組了陣列,將最驍勇的預備隊戰士調整到先陣,以發揮出最強的衝擊力。

姜維追求的是一場完全的勝利,王經背水列陣只是讓他恣意屠殺。蜀軍以盾牆式的隊列向敵人推進,仿佛金湯鐵垣,水潑不進。

諸葛弩上弦發出機械的疾響,箭雨破空如飛蝗傾瀉在魏軍陣中,撕裂盔甲散落滿地的血雨。直到這時,蜀軍才展現出馬力全開的遠程火力。

諸葛弩是收割生命的大殺器

以諸葛亮的奇法訓練出的蜀國精銳步卒,戰鬥意志和隊列整齊幾乎堪與後世的瑞士長戟兵頡頏,能夠推進過程中表現出驚人的進攻能力,又有強大的遠射火力配合。

當魏人的騎兵衝擊力已經被消耗,蜀軍的反擊就如同劃紙刀切開一重重白紙一般,無往不利。

姜維讓蜀軍齊頭並進,盾牆保持極大的穩定性,這樣一來每個位置的魏軍都遭到相同進度的蜀軍的壓迫,在蜀人的一次次衝鋒中離洮河越來越近。

沒有花哨的彎月或者鶴翼陣型,就是單兵戰力的絕對碾壓。

無論是魏軍騎兵還是步卒,都在驚恐中開始混亂。魏軍騎兵雖多,但終究不是遊牧蠻族,也是以步兵為主,難以在強敵壓迫下快速逸出。

他們在蜀軍的推擠下陣勢潰散,飛速奔跑,自相殘殺,或是狂喊著撲入水中。

《三國志·張翼傳》:"(姜)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數萬。"

王經只剩下一萬殘敗之兵,逃過洮水,退保狄道城。

洮西之戰被稱作"覆喪一州",可見魏國隴西兵團幾乎在此戰中損失過半,精華盡沒,實非小敗。姜維的殲滅能力,在三國名將中堪稱首屈一指。

雨收雲散

姜維包圍狄道,發起猛攻,雖然輕軍而來,缺乏攻城武器但也希望破城取得更大戰果。

鄧艾建議陳泰讓王經撤出狄道,再找辦法逼退姜維,將其趕出涼州。不然的話,萬一救兵趕到時狄道已經被攻陷,救兵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這個決策顯得保守,但倒也穩妥。只不過真這麼做,在撤退的過程中王經殘部又會遭受追殺,遭到進一步的損失。

於陳泰而言,洮西之戰的慘敗雖然是王經擅自出戰導致,終究是出於他的決策,而且王經手中擁有雍涼戰區最大最精銳的隴西兵團,甚至勝過陳泰親自掌握的關中兵團也是事實。

作為責任人,陳泰無論如何都不能讓狄道城被攻陷,總要稍稍扳回一點,不然他根本無法向朝廷交代。

好在王經並非徹底的軍事廢材,在求生慾望的激勵下他和一萬殘兵在狄道城內頂住了姜維軍的狂攻。

陳泰擅長機動倒不是假的,他偽裝成從南路進兵的模樣,秘密從北面行軍,躲過姜維的伏兵接近狄道,在狄道城東南的高山上燃起一堆堆烽火鼓舞城內士氣。姜維對立足未穩的陳泰所部發起突襲,也未能成功。

己方攻城疲憊,對方援兵已到。甚至涼州的魏軍也從金城關趕到沃干阪。河西軍團和陳泰的關中軍團,再加上王經的殘兵,實力強過了姜維軍。姜維明白已經取得了少有的大捷,殲滅了敵方有生力量,再打下去也沒了什麼意義,於是在張翼勸說下撤兵。

姜維於255年九月退兵,十月時,魏帝就頒布詔書,命令安撫戰死將士家屬,並且免除賦稅、徭役一年;十一月又頒布特赦令;又詔令當地官員收斂戰死將士屍首……

陳壽記《三國志》非常簡略,卻仍然清楚的記載了姜維撤軍後,曹髦兩個月內連續頒布了三條詔令,來平復洮西之戰的事後問題,由此可見,鄧艾、王經所言非虛。姜維的這次北伐,給魏國的雍涼戰區,確實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此戰之後,陳泰和王經作為責任人都被調回朝廷,失去了兵權。

鄧艾是姜維的破壁人

姜維也在洮西之戰中,達到了自己人生的頂點,直到隨後鄧艾成為他的宿命對手,將姜維的大殺特殺終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d7b-2sBmyVoG_1Zr6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