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南峰廠舊址<<<
三線,一個區別於沿海沿邊、大中城市的地理概念,它泛指長城以南、京廣線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大部分地區。
三線建設,新中國發展史上一段不可淡忘的記憶,是在特殊條件下黨中央對我國工業結構和國防戰略的一次重大調整和轉移。它不僅奠定了今天雲南、貴州、四川、陝西、湖南、湖北等地區的工業基礎,也孕育了世代相傳的「三線精神」。
1
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基於當時國際形勢的判斷,為了加強戰備,決定在雲、貴、川、陝、湘等大後方,建設一批軍工企業,以加強西南、西北、中西部地區的國防工業基礎,史稱「三線建設」。
貫穿於第3個五年計劃,三線建設1100多個項目,遍布全國13個省、自治區,其中漢中就有10多個,也就是這個時候,承擔霹靂系列空空飛彈研製生產任務的主機廠——南峰機械廠(代號202廠、通訊地址8號信箱)孕育而生。
廠內盤山公路
關於南峰廠的選址,曾有過一段佳話:說當年紅四方面軍長征經過陝南時發現,在深山峽谷之中有一個天然溶洞,洞內冬暖夏涼,洞外地勢隱蔽。三線建設打響之後,中央採納了當年紅四方面軍有關首長的建議,並出於隱蔽和保密的考慮,南峰廠便在秦巴大山深處的陝西省南鄭縣境內的大佛洞、小南海一帶開工建設。
南峰廠距離漢中市30多公里,是一個典型的按照「靠山、隱蔽、分散」設計,採取「進洞、鑲嵌、座埋、瓜蔓式、村落化」布局修建的軍工企業。這一建設原則和形式,在當時的三線項目中也屬極端例子,這也證明了當年南峰廠的戰略地位及保密要求。
山上六路口
工廠占地1300餘畝,100多棟生產、生活建築分散在上山、山下的幾條山凹溝壑之中,地質條件十分惡劣,曾被國務院、中央軍委認定為全國67個地處深山峽谷的三線三類最艱苦地區企業之一。
2
儘管條件艱苦,但是在那個「四海翻騰雲水怒」的年代,「三線建設要抓緊」、「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無數的援建者、工程兵、復轉軍人、技術骨幹、北京知青、青年學生匯聚這裡,大家懷著對三線建設的嚮往、對祖國航空事業的熱愛,扛著背包、跋山涉水,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企業的建設中。
翻開南峰廠的歷史,一件件、一幕幕深深吸引著我們。那是一段戰天鬥地、氣壯山河的激情歲月。
當年大廟裡的建設指揮部
建廠之初,一張白紙,山下的一座大廟成了建設指揮部,一張磨盤就是協調問題的會議現場;建設者們揮汗如雨、風餐露宿,與世界霸權者搶時間、爭速度;為了實現「三通一平」,職工家屬們自告奮勇地組織起來,拉著板車為工地拉設備、送沙石;那些選擇航空、紮根三線、充滿朝氣的一對對青年男女表決心、遞戰書…他們住牛棚、睡地鋪、啃乾糧、吃鹹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肩扛人挑,用艱辛、汗水和生命,加快工程建設。
在漢江上架設三萬五千伏輸電線路
由於環境惡劣,幾處重點部位工程量巨大,且不斷發生新的塌方,原規劃在大佛洞內修建裝配車間的計劃不得不考慮放棄,僅保留了山下漁洞工具車間的建設安排,為此,在洞內施工投入的工期和轉移洞外建設新增的工程量,建設者們必須把它搶回來。
建設者開山放炮
據還健在的老一輩南峰人講,當年山上山下、洞內洞外施工以及巨大的地形落差,給施工建設帶來了巨大困難。為了完成建設任務,實現早日投產,大家不怕困難、團結拼搏,喊出了「削平幾個山頭、填平幾條溝壑」的豪言壯語。先後在白果彎、夾山槽、漁洞彎、半山坡上,完成了鍋爐房、水電站、辦公樓、光敏電阻、機加、旋壓、裝配等廠房建設。特別是洞外生產線的補充調整,使工廠的建設比較符合實際,使過於散、亂、小、差的廠房條件和工藝設施有了很大改善。當然,在完成這一任務中,建設者們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有的人甚至獻出了生命,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
3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南峰人經歷了建廠時期的艱辛,也體驗過試生產成功的喜悅。當一座現代化的航空武器專業化企業,源源不斷地為國防建設生產出合格的產品並裝備部隊的時候,南峰人的心裡充滿著自豪感和責任感。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三線,獻給了南峰,獻給了航空事業。
原空軍副司令員曹里懷(左一)來廠考察
工廠1966年建設,1970年試生產,1972年產品工藝定型,當年實現批產。在隨後的日子裡,南峰人心繫國防、不斷攀登,共生產交付多型飛彈數千台套,其中鼎盛時期年產達到數百台套。排除「文革」干擾,完成了某改進產品的定型並實現了量產。
那個時候,南峰廠是012系統的利稅大戶,也是每年的先進單位、明星企業。職工家屬都有一種優越感。特別是子女長大需要安排,工廠會向上級部門申請就業指標,大家也會為能夠到南峰廠工作而自豪。優越的條件,加上湖南株洲的口音,很容易將南峰廠的子弟從漢中眾多的三線企業子弟中區分出來。
1986年原空軍林虎副司令員來廠考察
4
三線企業,進山分散,為了基本需要,陸續增設了學校、醫院、幼兒園、煤場、澡堂、商店、郵局、甚至銀行、派出所等設施。可以說,除了火葬場之外,社會上有的在這裡都能找到,「企業辦社會問題」十分突出。生活在這個獨立的環境中,會有一種與外界隔絕的感覺。人們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外面也不知道這裡發生了什麼。生是工廠的人,死是工廠的鬼。
南峰俱樂部舊址
60年代為計劃經濟,政治性強,有限的資金都要用在刀刃上。所以,工廠建設中始終堅持了「先生產、後生活」的原則。很長一段時間,職工們都住在土坯房、干打壘里。直到80年代初,企業效益好轉後,工廠才陸續在山上大坑、山下中心區、招待所後面的山坡上,有計劃地修建了一批職工宿舍樓,用以改善職工居住條件。分配順序是按照工齡長短、結婚先後進行,年輕夫婦多數是一個單間加一個廚房,即為電影、小說中講的「筒子樓」。也就是這個期間,在山上修建了體育場、俱樂部,使職工有了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場所。
那個年代,文化單調,思想單純,人際關係融洽,物質上沒有太多的攀比。一般職工月工資30元上下,廠領導也就100來塊,周邊村民賣雞蛋5分錢一個,蔬菜就更便宜了。年輕人找對象,幾乎都是廠里的;結婚用的家具都是自己做,為此,一些職工還會去村民家裡,花個10塊20塊,就能買到好大一根木頭。朋友、同事們結婚,給個5塊10塊,就很有面子了,如果給20塊,就是大禮了。
老廠體育場
條件雖然艱苦,但是大家樂觀、知足,工作之餘常常聚在一起,侃大山、聊趣聞,仿佛「我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春天來了,桃花梨花,開遍山澗,一片生機;進入夏天,釣魚爬山,冷水河畔就是天然的游泳場;到了秋天,天高氣爽,漫山紅遍,景色宜人。整個廠區幽靜、乾淨,沒有污染、沒有霧霾,大家的心思都在科研生產上。
5
這種狀況持續了近20年。這一期間,南峰廠為國家交付的產品數量占該廠生產交付總量的40%。1985年後,市場改革不斷深入,國家戰略重點調整,國防建設要服從、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軍品任務大幅銳減,軍工企業實行保軍轉民。特別是80年代末,三線企業面臨關、停、並、轉、遷的調整改造,南峰廠失去了往日輝煌,陷入了生存的困境。
老廠的一處標語
有困難就要突破,窮則思變!為了生存,南峰人發揚「敬業愛崗、開拓創新、團結奮進」的精神,繼承「全員同心同德、與廠共興共榮」的傳統,堅持「堅定自信、求實真干、自強不息」的作風,保軍轉民、脫險搬遷,開始了企業發展史上的第二次創業。
山上機加廠房舊址
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用了5年時間艱難地實現了保軍轉民;用了近8年時間堅韌不拔地完成了脫險搬遷立項及前期準備;用了3年時間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新址建設;用了1年時間完成了脫險搬遷戰略轉移。1996年工廠告別舊址,遷入洛陽新區,實現了整體脫險大搬遷。
2001年8月,工廠在完成搬遷後的債務重組基礎上,實現了與014中心的廠所聯合。從此,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空空飛彈「國家隊」的地位得到鞏固。現在,型號發展不斷突破,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職工生活質量日益提高,新時代賦予新的目標。
洛陽新址
6
歲月崢嶸,正道滄桑。當人們充分享受這些變化帶給我們的喜悅興奮之時,作為從大山里走來、有著三線情結的南峰人,對過去的時光歲月,對老廠的一草一木,始終有著一種不願割捨的情懷。這種情懷,就像一個遠離故鄉的遊子,在他迷茫困惑的時候,會顯得更強烈、更迫切。
而今,時事更迭、已物是人非。南峰人對老廠舊址的記憶,永遠定格在上個世紀的那次離別之中;老一輩建設者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紮根三線,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的崇高情懷,也深深埋藏在那片土地上。
職工宿舍舊址
如今,當年風華正茂的青年已經兩鬢斑白;那些襁褓之中的孩子們也已長大成人;經過風雨沖刷,老廠舊址、山巒溝壑更加滄桑;灌木掩蓋了上山的公路;而山上大坑、職工食堂已人去樓空,六路口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在眾多廢棄的廠房、宿舍中,除少數的幾棟被當地村民用來養豬、養雞外,大部分已經報廢,雜草叢生,一片荒蕪。在一處廢牆壁上,有一條昔日時的「總動員、齊心干,效益翻番;過秦嶺、進中原,早日搬遷」標語。雖然字跡模糊,但還是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那段難忘的歲月帶給我們的強烈震撼!
7
時光已不再,歲月不長流。南峰廠雖然只存續了35年,但那是銘刻在南峰人心中的永恆記憶。在這段歷史征程中,比得失、榮譽更值得銘記的是走過的歷程。南峰人「奮鬥不止、創業不止、發展不止」,用青春、智慧和熱血,完成了兩次創業、兩次建廠,譜寫了一曲三線建設的壯麗詩篇。這期間有多少磨難與坎坷,就有多少激情與堅守;有多少眼淚與歡笑,就有多少奮鬥與回憶!新時代、新征程,更需要去傳承三線精神,為祖國、為航空事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 大海 大院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