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三線軍工凌源向東化工廠,40年荒蕪與繁華的多次輪迴

2019-11-26     宜豐會長大叔

驅車進入遼寧省凌源市楊杖子鎮,就會看見街中心廣場有一座落滿歷史煙塵的毛澤東像,他的手臂一直指向北方的路,這條蜿蜒曲折的路就像這座城的命運,一路坎坷。這裡在12年前被廢棄,從此空城瓦礫,幾萬人星散,整座小城在塵埃中變得影影綽綽、模模糊糊。(圖文:滕利明)

這是一座地圖上沒有任何標註的小三線軍工小鎮,前身為東北軍區軍工部直屬一廠,對外托稱為東北釀造總公司,是全軍第一個無煙火藥的生產基地。在1970年,自黑龍江省密山縣遷至遼寧省凌源縣,三線備戰,歷盡艱辛,異地建廠更名為遼寧向東化工廠(內部稱為國營第475廠)。2018年初,大量廢棄大的居民住宅樓被重新裝修起來,等待招商。樓體間的各種線路交錯,猶如這裡的前世今生,凌亂而複雜。

在六十年代,由於中蘇交惡,國家按照戰備規劃做出重大部署,將東部北部的國防軍工等重要企業向西部內陸遷移。這場空前的遷徙和建設,彙集全國各地將近四百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和「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遷往西部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建起一千多個軍工廠礦及科研院所。歲月無情,一棟大樓很難找到一塊完整的玻璃。40年輪迴,由於盲目的指揮,多少國力浪費在虛無的夢裡。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 、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

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 同時,地處一線二線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屬的「小三線地方軍工企業」,由省國防工辦領導,生產半自動步槍、7.62毫米中間威力步槍彈、手榴彈、引信、迫擊炮彈、重機槍、中小口徑迫擊炮、火箭彈、火箭筒、高射機槍、無后座力炮,也就是步兵營連級的火力。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衛戰堅持抵抗,遼寧的小三線在朝陽凌源南部的山區。

人們在被藍色鐵板封閉起來等待裝修的小區前晨練。因為是軍工保密單位,對外沒有詳細地址,通信地址是凌源縣四號信箱。2006年,和全國大部分三線工廠一樣,向東化工廠破產清算,人去樓空,全部廢棄,所有資產交給地方後,遭到附近村民的洗劫,幾年後,就變成了一座面目猙獰的鬼城,居住人口由高峰時的5萬人瞬間跌落到現在的5000人。從繁華到荒蕪,悄無聲息,似穿城而過的清水河沉默不語。

廢棄後的居民樓。浴室里依稀可見的白色瓷磚還能記得曾經的繁華,歲月的風塵如落在華麗旗袍上的虱子,醒目地提示你,時間一直存在。

家屬樓的建造可以看見當年的用心,石頭和磚頭都能變成了美麗的藝術品。這裡曾經五臟俱全,總廠下屬生活服務公司和很多集體制分廠,有糧站液化氣站,煤場肉食店圖書館,醫院商場發電廠,文化宮體育館電視台,還有自產自銷的汽水廠、雪糕廠、針織廠、印刷廠、奶牛場。教育一條龍,從搖籃到電大,兩個託兒所,四個子弟小學,一個子弟中學一個技校。

向東醫院,這裡曾經是河北與遼寧交界處最好的一所醫院。現在是凌源市醫院的分院。門前散落著幾個石頭棺材和墓碑,貌似一條龍的服務舉措。

廢棄的體育館,斑斑銹跡像行行濁淚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向東化工廠輝煌時期,還曾經贊助了一支乙級足球隊(瀋陽體育學院校隊),名曰沈體向東隊,力克全國勁旅,獲得1987年全國體院足球賽冠軍。那時候的輝煌主要來源於兩伊戰爭的軍火貿易,據說,伊拉克與伊朗同時來買軍火,兩方代表差點見面,穿幫。

牆上依稀可見的十里香飯店和屋頂的石棉瓦一樣風化在記憶里。在八十年代,工廠很強大,留在工廠就是子弟們最好的就業出路。即便考上大學,如果不能分配到北京上海瀋陽,那還不如回到工廠當老師、醫生或者工程師,這就是廠子職工對兒女最簡單美好的規劃。

如今,荒草掩蓋了窗戶,大量的房屋依然站在這裡等待一場沒有結果的邂逅。

許多設施都已老態龍鍾。

曾經的風光無限變成今天的落寞嘆息。

這條與公路並行的河流,是青龍河的支流,名字叫清水河,《凌源縣誌》上又稱謂回流水,是因為它自東向西流的緣故。這條河流向河北省,注入灤河,最終經華北平原匯入渤海。公路北側是懸崖峭壁,在路旁的石壁上可以看見無法計數的風鎬洞(直徑3厘米左右),這是當年放炮修路留下的痕跡,遙想當年在荒山野嶺建造這麼一個龐大的軍工廠,耗費了多少人力財力,那個時期還是我們餓著肚子支援世界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一滴汗,一滴血。

當年為了給工廠配套,在半山腰修有一條鐵路——魏塔線,又稱遼西戰備支線。現在還在虧損運行,幾趟綠皮火車懶洋洋地拉著稀稀落落的山民進進出出,發出漸行漸遠的聲聲嘆息。幾趟客車也只是發往就近的縣城、鄉鎮,過去車水馬龍,現在冷寂蕭條。

在鎮政府的院裡(原向東化工廠的行政中心)還有一座鋁製的毛澤東像。這是建廠初,向東廠從黑龍江的老廠區費勁周折搬到這裡來的。2006年破產,大家臨走都到雕像前合影,但是再也沒有人提議帶著雕像一起搬家。2018年7月30日大霧的清晨,人們在雕像前的台階上晾曬著黃瓜片,時光寧靜而美麗。也許,不再迷信崇拜,沒了政治躁動,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間煙火。

在如今招商的大環境下,楊杖子鎮也在規劃宏偉藍圖,想喚醒這片沉睡多年的紅色土地。祝福,這片土地不要再一次在盲動中哭醒,希望它能理性健康地擁有自己應有的未來。

來源:滕利明 名影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QedqG4BMH2_cNUgE8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