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證監局提醒:市民需警惕保本保收益私募基金

2019-10-17     昆報經濟

有媒體報道,近年來,國內有部分私募基金公司以承諾保本保收益吸引投資者參與投資。

記者近日從雲南證監局了解到,股權類私募基金主要投資於非上市公司股權,具有投資周期長、退出難度大的特點,一般很難在短期內收回投資,也難以在短期內鎖定投資回報。

與此同時,按照規定,私募機構不得向投資者承諾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

此前,投資者張先生經人介紹購買了某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基金產品,該集團公司給出回購協議,承諾將在1年後,以本金112%的價格購買投資者所持有的全部基金份額。

然而,1年後,該公司的集團公司並未如約回購基金份額。隨後,張先生及其他投資人一起進行了舉報。經監管核查發現,該公司私募基金產品的資金並未投到合同約定的項目,而是被其實際控制的集團公司挪作他用,涉嫌集資詐騙。目前,公安機關已對該公司的集團公司以及基金公司展開刑事調查。

張先生的遭遇並不是偶然。

曾經在國內知名的一家基金公司,設立了10餘家分公司,以銷售私募基金產品為名,在國內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廣泛開展資金募集活動。在投資門檻上,他們設置為5萬元起投,上不封頂。

與此同時,該基金公司不僅與投資者簽署基金合同,還簽署《基金認購書》,明確投資本金、期限、年化收益率,由沒有擔保能力或未實際運營擔保公司向投資者提供《擔保函》,對本息進行擔保。隨後該基金公司按月、季或年度向投資者支付8%-18%不等的約定收益。

大部分投資者嘗到返息的甜頭後,進行了滾動投資以期獲取更高的收益。但是,由於該基金公司並沒有實質的項目,只是通過「借新還舊」滾動操作的方式維持經營,直至2018年資金鍊斷裂,實際控制人跑路,才停止募集,露出了非法集資的面目。

分析人士表示,張先生遇到的私募機構實際控制人是通過「買殼」而成為大股東,基金業協會公示的股東信息並未顯示大股東的信息情況。如果投資者在購買產品前,對其異常情況予以充分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就可避免上當受騙。

雲南證監局提醒:

投資有風險,天下沒有「包賺不賠」的生意,私募基金也不例外,私募機構雖然是專業投資機構,但即使是知名的私募機構也存在投資失敗的案例。

因此,投資者要牢記,投資有風險,投資私募基金不是放貸,任何保本或收益承諾都是投資陷阱,都是不靠譜的。投資者投資前,要通過基金業協會查詢比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息,發現異常的,審慎作出投資決策,並及時向監管部門反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Kwy3W0BMH2_cNUgRd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