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情緒,就是管理自己的人生

2020-03-27   慈懷文化

每天一本書


《整理情緒的力量》

原著 | 有川真由美

解讀 | 張妞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整理情緒的力量》。



有人說: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敵人其實並不是缺少機會,或是資歷淺薄,成功的最大敵人是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憤怒時,不能制怒,使周圍的合作者望而卻步,消沉時,放縱自己的萎靡,把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白白浪費。


的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就體現在如何管理情緒上。面對消極情緒,我們是放任其自流,還是用理性的方法管理好它們,決定了我們擁有怎樣的人際關係,過怎樣的一生。


日本作家有川真由美所著的《整理情緒的力量》一書,就列舉了憤怒、焦躁、孤獨、疲憊、怨恨、悲傷、後悔等現代人生活中常見的消極情緒,用最直白的語言分析這些情緒產生的原因,並給出了具體而可操作的應對方法。


有川真由美是日本作家、攝影師,她從事過化妝品公司職員、補習班講師、《南日本新聞》編輯等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的職業,也長期活躍於書籍、雜誌等傳媒領域。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用整理情緒的方法,給自己的心靈排毒,收穫充滿正能量的人生吧!


整理憤怒,輕裝上陣


我們常說,憤怒只不過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當我們被憤怒情緒困擾時,往往別人不疼不癢,你自己卻氣得半死。


憤怒除了浪費時間,還會損耗我們的體能,在發怒後,人們往往會有強烈的疲憊感,從而影響到要做的其他事,甚至會帶來失眠、抑鬱、高血壓、胃潰瘍等健康隱患。


處於憤怒情緒的人,還容易失去理智,聽不進對方的一言一語,失去判斷力,最終做出錯誤的決定,隨之帶來的只有深深的後悔以及自暴自棄。


那如何整理憤怒情緒呢?


在憤怒要爆發出來時,我們應當停一停,緩一緩。


可以在心中慢慢地默數到10,或者用「我去一下洗手間」這類恰當的理由來離開現場,去散散步、呼吸下新鮮空氣,以穩定情緒。


冷靜下來後,不妨換位思考一下,站在對方的立場觀察現實,把重點落腳於「怎麼做」上,用平靜的方式與對方商討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到高效溝通。


作者還指出,在兩性關係中,女性往往會通發火來表達不滿,埋怨對方,並試圖改變對方。


其實,想要改變對方是困難的,生氣、強迫反而會讓關係僵持、惡化。


我們不妨以希望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時表達感謝和高興的心情,把目光多放在對方的優點上,多用積極、肯定的語言交流,在彼此認可和誇讚的關係中,雙方才能越變越好!


去除雜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種上有益的樹木和鮮花。


要避免憤怒情緒的不良影響,不妨讓自己隨時保持積極、樂觀、喜悅的心情,多用欣賞和期待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世界,把自己的能量轉移到有創造力的事情上。


比如遠離讓自己憤怒的環境、改變自己、強大自己,隨時充滿幹勁和熱情。


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點衝動和情緒化,我們才能輕裝上陣,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整理孤獨,從容生活


作家周國平曾說過:孤獨是人的宿命。作者也在書中提到,只要是人,不論是誰,多多少少都會感覺到孤獨,因為人原本就是無法獨自生活的社會性動物。


然而,我們總有獨自一人的時候,總無法避免孤獨這種狀態。


既然如此,不妨接受孤獨、擁抱孤獨,學會與孤獨和平共處,既能享受與別人相處的樂趣,也能做到一個人也快樂自如。


作者提出,有些人之所以無法享受一個人的狀態,無法接受孤獨,不過是因為對孤獨的看法有所偏頗。


比如作者的一位年輕朋友,就曾和她說,當看到一個女人獨自在義大利餐廳吃意面、喝紅酒時,她是無法理解的。


她認為不管到了什麼年紀,自己也不能變成那個樣子。她甚至覺得,如果淪落到自己給自己送生日禮物的地步,就更可憐了,過生日都得不到禮物,還要一個人過,換做自己應該會寂寞死。


當我們無法忍受孤獨時,不妨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和這位朋友一樣,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覺得一個人就是可恥的,總要通過與他人形式上的聯繫,或是他人的肯定、認同,來尋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甚至為了得到他人的愛而寧願委屈自己、壓抑自己、依附於別人。


其實,如果兩個人無法做到心意相通、彼此理解,即使在一起,也比一個人的孤獨更可怕。


夫妻相處也好,朋友相處也好,都應該把握好彼此依賴又相互獨立的度,不要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為了不讓自己一個人而去依附對方、活在對方的要求與期待里。


健康而長久的關係是,彼此平等、相互體諒,相處自然而無負擔,在一起時心情舒暢,分開時也能有可自由生活的世界,保持內心的平衡。


一個人就好好享受獨處的樂趣,學點新技能、參加一些資格考試、發展一些興趣愛好、用心過好自己的生活。


打掃、裝飾房間、到公園散步、做一頓好飯犒勞自己,等等,都能讓我們懂得如何更愛生活、更愛自己,得到孤獨的滋養。


坦然地面對孤獨,就是在勇敢地直面自己,享受孤獨所帶來的自由和新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收穫從容的一生。



整理悲傷,擁抱未來


和孤獨的情緒一樣,我們每個人都難免遭遇過悲傷。也許是因為丟失了最寶貴的東西,也許是因為頭懸樑錐刺股卻名落孫山,也許是因為遭遇交通事故、患病、失業、失戀、與愛人死別等致命的打擊。


當悲傷來臨時,我們內心都會出現一種「無法接受事實」的狀態,甚至感到沒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會陷入失去一切的感覺里。


如何整理悲傷這種情緒呢?作者在書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聞名世界的鋼琴家T先生,在某次演奏會上彈完最後一首曲目就突發腦溢血,導致右邊身體半身不遂,他的右手,再也不能動了。


T先生悲傷不已,感到「鋼琴家生涯就此結束」,自己失去了一切,兩年間都沒有心思做任何事。


後來,T先生的兒子留學歸來,給他帶來了一份特殊的樂譜。那是一位英國作曲家專門為戰後失去右臂的鋼琴家朋友創作的曲子。


T先生照著彈奏,發現只用左手也能彈奏出美妙的鋼琴曲。於是他潛心鑽研,找到了只有左手才能表現的獨特手法。


最終,T先生的演奏有了比從前更為精湛的技術與深度,俘獲了聽眾們的心。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當人們失去最寶貴的東西時,都會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但我們如何看待引起悲傷情緒的事實,往往決定了我們是繼續沉浸於失去的痛苦中,還是振作起來、重獲新生。


我們要相信時間可以治癒一切,通過轉換自己的思考方式,來化解悲傷、整理悲傷,我們就可以儘快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迎接未來。


珍惜眼前的幸福,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把壓力變為動力,將悲傷視作成長的機遇,積極地行動起來,多想想「怎麼辦」,把目光聚焦到未來,我們就能回到原來的狀態,甚至變得更好。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內容。


其實,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情緒。對待消極情緒,我們無需過分壓抑,而是勇敢地直面它,同時運用一些小技巧做及時的整理,避免情緒堆積起來,影響到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承認自己的情緒,並相信情緒可以被整理,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看清現實,而不是淪為情緒的奴隸。


把情緒和行為分開,不把情緒摻入到問題解決中,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我們就能避免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


整理情緒時,不妨多一些積極的語言暗示,少一些好惡判斷,眼界放寬一些,心胸大度一點,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不執著於自己失去的,就會收穫喜悅,讓內心的陽光趕走陰霾。


一生太短,與其把自己埋沒在消極情緒里,不如多花點時間寵愛自己,多嘗試一些新鮮事物。


用強大的行動力和自信心,刷新自己的情緒,升級自己的生活,遇見更好的未來。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註:配圖來自攝圖網與Pexels


*文:張妞,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