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好奇心,同樣人都有慾望和貪婪的一面,正是這些菜構成了人類不斷向前發展的原動力,只是萬事皆有度,把握好適當的度才是成功者。日常的生活中,所有人都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消遣或者娛樂方式打發自己的閒暇時間。通常我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消費和觀看其他人的生活。而現實中的爭強好勝——會讓我們希望自己能跑得更快、希望自己能更有創造力、希望自己能獲得更多獎項、希望科技發展能治癒更多疾病、而眼前的無疑是希望自己能賺更多的錢。但有一個道理需要我們注意:如果我們通過建設性的意見或者說是批評和意見修正和改進我們挖掘個人潛力的話,通常我們是對免費得來的道理、建議都會漠視;如果我們想表達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那最好我們要三思而行,其實現實社會多數人根本對免費的意見是聽不進去的,這可能就是古訓里說到的「忠言逆耳利於行」。
為什麼聽不進去呢?這一定程度上源於我們內心深處自尊的脆弱。我們都希望達到自己的預期或者說有一個更好預期的自我,這可能是每個人內心不得不去努力和爭取的前進。但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別人的批評時,哪怕僅僅是有可能被別人批評,很多時候我們的條件反射一般的自我保護爭論別人的批評和建議不對, 而且馬上反射出內心深處我們的自尊心和慣性的自我認同感構成威脅而抗拒。然而數十年來的心理學理論和研究已經證明,人們在面對批評時還能保持積極心態的人,這些人往往可以取得事業上成功的機會機率更高。
正因為如此我們不但沒有積極歡迎反饋出來的批評和建設性意見,反而會下意識地採取防禦措施或者說自我保護的辯駁,這些慣性的條件反射為的是讓我們瞬間獲得自我感覺良好的認同感,這同時也凸顯出我們的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或者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及不友善的態度修養問題。
掌握應對別人批評或者建議的方式方法,就需要熟練掌握選擇性注意和自欺欺人的技能。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顯唄自身的優勢以此尋求他人的恭維,例如只向不會明顯表現出反對自己的朋友尋求炫耀式的恭維,或者只針對自己表現較好的方面問題尋求意見(其實就是內心深處需要的炫耀)。面對這些最簡單的迴避技術或許就是完全不聽取別人的條件反射般禮節性的恭維。就如同教育系統內發現的這種"堵耳朵"的應對方法,也就是說學生們有時會對老師針對他們的作業提出的建議視而不見。而在公共健康領域,現實生活中人們會儘可能不看醫生,不想聽到醫生給出自己需要減肥或者戒煙的建議,或者其他針對性的建議。無數的研究案例中發現,人們普遍存在避害而拒絕接受意見或者建議的,當人們認為自己可能要因此從事一件困難的事或者是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們慣性的就不會願接受建議或者建議。
現實中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反而會尋找其他方式方法來讓自己的自尊避免受到傷害。在我們的自欺欺人內心的工具箱裡,還有另外一個方便的工具,那就是誤導:把注意力的重點從我們的缺陷或者不足的上面轉移開來,這就是轉移注意力。現實中,我們常用的就是把你的不開心說出來讓我們開心一下,當我們聽到自己的境況、遭遇、或者表現比別人糟糕時,常見的慣性反應就是指出別人的缺點,不再關注自己的缺點。"他或許比我成績好,但他的.........."很多人會如此辯解。「但我的朋友比他多,性格也比他好.......等等,總是用自己的優點去比人家的缺點,滿足自己內心規避傷害的需求,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情緒盔甲」。誇大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並不罕見,但研究表明,當我們發現對手比自己表現好時,就會更多地採取這種做法。儘管這聽起來有些轉移話題的意味,但卻非常有助於我們在面對失敗時保持自尊心的慣性思維。
哈佛大學學者道格拉斯•斯通(Douglas Stone)和謝拉•赫恩(Sheila Heen)在他們的《感謝反饋》(Thanks for the Feedback)一書中敏銳地觀察到,「當我們提供反饋意見時,便會注意到受饋者不願意接受這些反饋。當我們接受反饋時,則會發現反饋者不擅長提供反饋」。正因如此,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面對持有反對意見或者批評態度的評論者慣性的表示,我們很容易首先注意到批評者的意見中有無錯別字,有無語法錯誤等等.....並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認為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反對或者批評我,當時內心想著誰會相信一個連字都寫不對的人給出的評價?當然這種應對方式不會幫助我們修正和改進自我,但這麼做顯然更加容易,而且是內心的一種慣性思維。有時候質疑提出反對或者批評意見的人還不夠,我們甚至還會反擊他們的錯誤。事實上我們反擊提建議者的方式有時候恰恰暴露了自己身上最讓人厭惡的傲慢和偏見。
平常生活中我們就連最有用的意見或者建議,似乎也會把我們人性中最糟糕的一面暴露出來。但這些針對性的意見時,我們都會選擇防禦性反應究竟是否能夠避免?按理說,如果能夠做到,我們往往就更容易達到修正和提高自己的目標。畢竟意見和建議是對我們的人生髮展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但只有當我們能聽進去某些建議時,才能真正從中受益。
問題在於,現實中的我們所面臨的選擇,似乎就是沒有一項真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達不成目標任務會讓我們感到糟糕,但如果聽取那些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建議或者批評時,同樣又會讓人感覺到不舒服。如果我們那麼在意和擔心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解決方法或許是反思你為什麼從一開始就對自己的感覺那麼自我感覺良好。事實上無數的研究數據表明,如果人們首先想像自己最看重自己身上的那些積極特質,並回憶之前驗證這些積極特質時的經歷,就更容易接受診斷性的意見和建議。所以如果我們想讓自己更容易接受負面評論,最好能夠提前穿上一身"情緒盔甲",確保你積極的自尊心不會因為意見的好壞而受到影響。事實上問題的另一方面或許在於,我們允許自己從一開始就以抗拒的態度來對待這些真知灼見的建議或者批評。
現實中越來越多的流行的是知識付費。現在的建議或者批評有的時候是免費的,有的時候則需要花一些錢。如果接受,就需要從自己的錢里拿出一部分支付費用。現實生活中的是人們更願意接受免費建議,而不願付費。但真正當他們付費後,就更有可能接受付費得到的意見或者建議——將自己的答案修改成付費獲得的答案。換句話說這項研究表明,當人們感覺自己投入資源或者金錢去接受了某項建議時,就會認為自己花錢買來的更有義務遵照建議行事。
現實中如果我們主動尋求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和批評時,並通過付費來獲得誠懇的建議,如果我們加強自己的正面認同感,清楚地認識自己,那些是客觀存在且需要改進和修正的,並提前預料到意見或者批評可能給我們帶來的不適感受,便已經是做好傾聽批評的準備時,接受最需要的建議和批評。或許還有一些方式可以訓練我們及時認識到自己的本能反應,這樣就能避免一味否定別人,誤認為只有自己才是正確的。但無論採用哪種心理防範措施,要認識到真正從忠言逆耳,從這些忠言逆耳中獲益絕非易事。科學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建議,讓我們更好地應對這種情況,但歸根結底,是否接受這些建議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
老鬼看盤2020年4月24日於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