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40多前年的溫州炎亭沙灘歷史照片,記錄了早已消逝的古老帆船

2020-01-07   以鄭視聽

炎亭,位於浙江省蒼南縣東南沿海地帶,歷史悠久,其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為「鹽亭」大約在五代時期(907—960),地理位置三面環山,一面靠海,素以「灘佳、石奇、礁美、崖險」聞名遐邇,山海風光秀美壯麗,沙灘長達千餘米,楊家尖巍峨挺拔,。

漁舟唱晚

民國王理孚先生同友人秋遊炎亭時詩:「海口波汪汪,灘頭沙浩浩,潮上市聲喧,風引回帆早。」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與上圖這幅題名為《漁舟唱晚》舊照片記錄的場景之間高度契合。從這幅舊照片的張索題字信息中可知甲寅(1974)冬月林其勉攝於金鄉炎亭,至今有四十多年的時間,當時在凈潔的沙灘上和安靜的海灣里停泊著許多漁船,其中有一艘揚著風帆古老的單桅木製漁船使得整個畫面顯得更加豐富和古樸,也記錄了漁業發展的歷史時代背景。隨著漁船機械制動裝置普及運用,這些依靠自然風力航行的古老木製漁帆船早已消失絕跡,退出歷史舞台。雖然筆者未出生於那個年代,不曾見過這種打漁的帆船,不過第一眼看到照片中的昔日家鄉場景時,心中依然泛起那種無法語言的親切感。

釣海去

上圖這幅舊照片題名為《釣海去》,與《漁舟唱晚》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作者拍攝,記錄了當年 炎亭海邊上兩艘揚著風帆單桅木製漁船準備出海的場景,遠處的山是西沙鳳凰山。

如今古老的帆船退出了運輸、捕撈等生產勞動領域,主要是以體育運動項目的形式存在以延續其悠久的歷史。帆船一般包括船體、帆、桅杆、橫杆、穩向板、舵等,還有繚繩、斜拉器、滑輪等等一些配件。帆船的核心構件是桅杆,傳統的帆船桅杆是用木質的長圓竿,從船的龍骨或中板上垂直豎起,支撐橫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利用帆拉動的船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能靈活調整船頭方向。在中國,是通過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來實現的,故成語有「見風使舵」,講的正是按風向操縱舵來調整航向。

最後,在此首先感謝林其勉先生為炎亭創作了這組珍貴的攝影作品,感謝金理串先生提供友情幫助,從林其勉黑白風光攝影《雙鏡頭》一書中翻拍這組拍攝於1974年的炎亭歷史舊照片相贈,這是筆者目前所見時間最早的炎亭歷史照片。


注釋:

林其勉,1955年出生於溫州市第一橋,祖籍溫州永強金嶴村,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人像攝影學會理事,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事,美國職業攝影師協會(中國大區)執委,舉辦《林其勉攝影作品展》,出版《林其勉人像攝影1978-2008》作品集、林其勉黑白風光攝影《雙鏡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