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須知:最應該影響給孩子的三大習慣

2019-09-23     錢志亮

記得以前接受諮詢時,曾有一位家長問我「孩子學習習慣很不好,怎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呢?」

我反問她:「您和孩子他爸平時在家有靜下心學習、讀書的習慣嗎?」

她啞然。

不得不承認,我們經常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卻忘了從自己身上找找答案。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過:「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父母是怎樣的人,遠比為孩子做什麼重要得多。

比起「逼著」孩子養成某種習慣,家長首先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習慣。父母先做好榜樣,對孩子的影響力更大,教育孩子時也會省很多心。

0-6歲,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父母如果能把以下習慣影響給孩子,對他的一生都受益無窮。


一、堅持閱讀


父母經常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孩子就對各種電視節目充滿興趣;

父母經常拿著手機刷短視頻哈哈大笑,孩子也會沉迷於這種短暫的快樂;

父母經常拿著一本書享受閱讀,孩子也會對知識充滿渴求。

孩子的注意力在哪裡,他的未來就會在哪裡。

閱讀的好處,說實在點,可以幫助孩子積累詞彙、拓寬知識面、提高寫作能力。

長遠來看,讀書會讓孩子更專注、自律、提升認知能力,成為一個有溫度、會思考、有格局的人。

對每一個人來說,堅持閱讀都應該成為他終身的習慣。

知乎上有人問: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馬伯庸回答:「其實這事特別簡單。只要爹媽自己回家不玩手機、Pad和電腦,而是捧起書讀,就足夠了。孩子的習慣,都是來自於對大人最自然的模仿。可惜大部分人並不能做到。」

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光靠給孩子買書、監督孩子讀書,作用不會太大。

家長首先放下手機、電視,捧起一本書,讓孩子看到你享受其中的樣子,激發了他對書本的興趣,自然而然會愛上讀書。

家裡有讀書的好習慣,才會一代一代傳承。


一、良好的時間觀念


以前在小學任課時,班裡有一位小朋友上課常常遲到,和他父母談過幾次話後才發現,他們倆平時也是喜歡賴床、把握不住時間、經常遲到的人。

我不禁感慨,父母的習慣多麼容易影響到孩子啊。

良好的時間觀念不僅能幫助孩子懂得規劃時間,更好地管理自己,在人際交往和工作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素養。

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沒有一個較清楚的安排,容易變得懶散,做事隨心所欲。

一旦形成這種壞習慣,長大了也很難改掉,步入社會容易給人留下沒責任感、不靠譜的印象,影響孩子一生。


生活中有些父母做事比較隨意、容易忘東忘西,不懂得記錄和規劃,這樣的狀態和行為被孩子看在眼裡,也會不知不覺受到影響。

作為父母,在日常小事中,給孩子樹立一個守時、懂得規劃時間、有良好時間觀念的榜樣,至關重要。

比如生活作息規律,不熬夜、早睡早起;

跟孩子說好幾點去接他,就要按時到;

和孩子一起去赴約,也要注意時間,不要讓所有人等;

帶孩子出行,記得留下充裕的乘車時間,不要慌慌張張,擔心趕不上車······

如果事情比較紛繁複雜,容易遺漏,可以養成記錄的習慣,把每個星期、每個月的待辦事項記在日程表,從而合理地安排時間,提前做好規劃。

時間觀念往往可以暴露一個人的性格。

如果父母有時間觀念,做事不慌不忙、井井有條、沉穩靠譜,孩子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這樣的人。


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如果父母在家裡遇到矛盾只知道吵架、互相指責、謾罵,那麼孩子會覺得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是彼此之間爭吵、指責;

如果父母遇到生活的難題,總是喜歡抱怨、憤憤不平,孩子遇到困難也只會做這樣的「無用功」,而不是積極地解決問題。

一個情緒動盪的家庭,很難快樂、自信、優秀的孩子。

人際關係大師約翰·戈特曼曾經指出: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這些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高情商的一個重要部分。

那些各行各業的卓越人士,無一不是良好的情緒管理者,他們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氣急敗壞、或是垂頭喪氣,總能及時調節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處在一個積極、健康的情緒狀態中。

也只有在這樣一種良好的狀態下,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充沛的能量,更高效地生活、工作,更加優秀和幸福。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因為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會被孩子原封不動地模仿過去。

當出現負面情緒時,首先應該接納它,承認它的存在,不要壓制或否認,大可以告訴自己「我感到有點生氣/失望/難過······」

然後思考情緒產生的深層原因,多看看心理類書籍或文章,洞察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各種情緒產生的根源,是否與童年未被滿足的需要或心理創傷有關。

當我們能做到接納、認知和覺察自己的情緒後,很多負面情緒會自然而然地消失,讓我們重回平靜,進而想辦法療愈自己的內心。

其次,儘量別把負面情緒宣洩在家人、孩子身上,用更適當的方式去紓解,比如獨立思考一會、聽聽安靜的音樂、跑跑步、平和地與家人朋友傾訴、探討。

少抱怨、訴苦,多把精力放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上,保持快樂、平和。

讓孩子看到你是怎麼處理壓力、焦慮和挫敗,逐漸形成理性、積極樂觀的心態。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告誡我們:「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而孩子習慣的培養,比起苦口婆心的說教,最關鍵且有效的一點就是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身作則。

相信有這些習慣的父母,孩子必定差不到哪裡去。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xxSGW4BMH2_cNUgIO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