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有出汗的情況,但是出現的原因有時候不知道,且出汗還要分為兩種情況,主要是自汗和盜汗,那具體他們是什麼意思呢?接著往下看。
自汗:清醒情況下,孩子不明原因的大汗。多為氣虛不固所致,重點在健脾益氣。平時不要吃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損傷脾胃,多吃有健脾功效的食物,如:粳米、薏米、山藥、白扁豆、蓮子等。
盜汗:睡覺的時候出汗,醒來之後就不出了,就像是偷偷出汗。臨床上孩子盜汗大多跟積食濕熱相關,積熱化火,迫使津液排出體外。要先做好消食化積,同時滋陰降火,睡前一個小時不要喝奶、進食。除了控制好消化,還可以適當吃一些養陰生津的食物,比如用銀耳、百合、石斛、麥冬等。
通常孩子高燒、大病,或者用了很多抗生素之後就會容易出現比較嚴重的盜汗。這是因為生病的過程中損耗過大,這時候孩子是氣虛、陰虛、陽虛,基本上就是一個各種虛的狀態,所以津液不能被很好的固攝。這種情況下,首先就不能太著急給孩子補,要特別關注孩子的消化,每天一定要做好10秒法跟蹤孩子消化情況,如果當天消化好,就健脾益氣。脾氣補起來,腎氣就會慢慢充盈起來,各種虛的情況很快就會有改善,盜汗也就慢慢好了。
汗證分虛實,辨證調理才有效
家長來找我看診時,有的說孩子的頭部特別愛出汗,有的說孩子的手心總是汗津津的……不同部位的汗證,的確可以反映出臟腑的不同問題。但實際在治療汗證時,往往不單純拘泥於發汗部位,而是考慮辨證虛實,從整體去治療調理。
根據病因,小兒汗證可分四型:衛表不固、營衛不和、氣陰兩虛和濕滯內蘊。前三型屬於虛證,最後一型是實證。具體該怎麼鑑別和調理呢?
1、衛表不固(虛證)。衛氣是遊走在體表的一層陽氣,起到開合毛孔、抵禦外邪的作用。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脾為衛之本,主肌肉,所以衛表不固與肺、脾兩髒虛損的關係尤為密切。
表現:自汗量多,出汗後怕風;後半夜汗大,甚至濕透枕頭、床褥;小便量少不暢;舌苔薄白或偏淡;人沒精神,臉色較差,經常感冒、鼻塞。
食療調理:重點在益氣固表,適用於黃芪紅棗湯,嚴重時要找醫生面診。
2、營衛不和(虛證)。「營者,水谷之精氣也。」營氣,可以理解為營養物質,屬陰。營衛不和常表現為「衛強營弱」,衛氣太過強盛,積鬱在外表,迫使營陰外出,導致出汗。
表現:常見於病後,汗出遍全身;怕熱、怕風,或伴盜汗,或伴低熱;四肢不溫,胃口不好。
食療調理:補氣健脾為主,可以用太子參、淮山、蓮子等煮水或煲湯給小朋友喝。
3、氣陰兩虛(虛證)。氣虛,指人體元氣不足,抗病能力下降等身體虛弱的現象。陰虛,指人體陰液不足,無法滋潤、制陽而引起多種證候。
表現:常見於小兒熱病之後;怕冷又怕熱;容易手腳心熱,摸著皮膚有點熱,但是量體溫不發燒;食欲不振,一吃溫熱食物就上火;容易疲勞,小便淡黃,大便乾燥;舌紅苔或舌津無苔。
食療調理:以健脾、益氣、養陰為主。可以在前面補氣健脾食療方的基礎上,加點石斛、麥冬、沙參,煮水或煲湯給小朋友喝。
以上三種就是家長總掛在嘴邊的「出虛汗」的情況了。既然是虛,就要補虛。但是這類孩子本身都是脾虛的,脾胃能力很差,容易積食,所以要特別留意每天的消化情況,一定要在孩子沒有積食的時候再進行食補。
4、濕滯內蘊(實證)。除了久居潮濕之地,濕滯內蘊還有一個特別常見的原因就是積食。不消化的食物在體內郁而化熱,濕熱蒸騰而汗出。越小的孩子,越多是這種情況。
表現:汗多、汗液比較黏膩;食欲不振、口臭、舌苔厚膩、睡不踏實、大便不正常等積食的症狀。家長用「10秒判消化」法,很快就能辨別。
食療調理:控制飲食,最好能夠素食兩三天,及時消食化積,可以用我們常說的湯劑和口服液來調理。如果實在分不清寶寶出汗屬於哪種,家長也可用以上方法簡單劃分,對證治療。如果寶寶常常看起來沒什麼精神,臉色比較差,後半夜汗量很大,那麼通常就是虛汗,可以給孩子喝斂汗健脾湯。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