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為什麼總喜歡別人家的孩子,4大原因為你揭曉答案

2019-12-20     陽媽育兒大作戰

最近看到有朋友發的一期《少年說》里,有這樣一個場景,感觸頗深!

女兒吐槽媽媽總會將自己和學霸女閨蜜作比較,在節目中喊話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永遠看不到!」媽媽的解釋居然是因為覺得女兒的性格里就應該被打擊,如果不打擊,女兒就會有點飄!

女兒在節目中喊話媽媽

母親覺得孩子的性格里不打擊就會飄

女兒提到自己並不適合激將法,一味地打擊會讓她真的覺得自己很差,但媽媽卻不以為然,甚至依然覺得自己的做法才是真的為孩子好!

女兒提出自己並不適合激將法

媽媽卻固執的認為她需要推孩子一把

看到這裡,不禁感慨:簡直像極了當初的自己!不論自己曾經多麼希望父母能夠正向的激勵自己成長,不拿自己和其他人作比較,可父母卻依然固執的相信他們的做法才是最好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成了父母追捧的對象,「你看他們學習那麼好,你也不知道學一學!」,「你一天就知道玩,你看隔壁家的孩子多聽話!」,「你看看你,做什麼都做不好,你看你們班那誰,人家不知道比你好幾百倍。」

似乎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優秀的,而自己好像不管怎麼做,父母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這也許是無數孩子的痛點,但卻也有無數的家長依然如此堅持著!

父母的關注點總是更多的放在孩子的缺點

為什麼家長眼中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好?

家長喜歡攀比、總是覺得自己孩子不夠好,還總是不停的給自家孩子挑毛病,似乎這樣就能督促他們快點成長!但是孩子的成長其實是有一定規律的。每個階段會有每個階段里孩子們應該做的事,父母想要督促孩子快點跑其實也是一種「高壓型控制」的思維方式,簡單的說就是父母過度的焦慮,甚至把自己的這種焦慮轉嫁到了孩子身上,希望通過高強度的控制來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一旦違背自己的意願,就會表現出煩躁、焦慮甚至憤怒。

積極心理學家莉·沃特斯也曾在她的著作《優勢教養》中解釋過為什麼家長會有這種心理。她認為人體的大腦中存在4種負面機制,正是因為這4種負面機制的作用,會讓家長不由自主的總是給孩子挑毛病,這也是父母覺得孩子都是別人家好的最直接的4點原因:

1、注意力的選擇性

你可能沒有發現,其實你的注意力是有選擇性的去關注一些事,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你也會選擇性的去關注你想要去關注的那些點。

舉個例子來說,雖然大家都知道一歲的孩子行為控制能力還很差,典型的表現就是孩子吃飯時會弄的滿桌都是,給孩子的玩具孩子也喜歡隨處亂扔,但是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本意,而是因為孩子的行為並沒有發展到對應的階段,所以會表現出類似的行為。但是很多爸爸媽媽們可不會這樣認為,即便有些爸爸媽媽意識到這是因為孩子還小,身體各方面的能力還沒有發展好,也會在孩子弄了一桌子時愁眉苦臉,在孩子一次又一次扔玩具時感到疲倦,甚至煩躁。


父母會選擇性的關注孩子不好的地方

這都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父母選擇性的關注了不好的方面,他們只看到孩子弄的到處都是,卻忽略了孩子們也在嘗試自己手抓食物,這對孩子而言其實也是一種進步。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國家很多孩子到了四、五歲家長還在追著喂飯的原因。因為家長無形中給孩子一個定義,覺得是孩子們吃飯會弄的亂七八糟,所以一直都沒有給孩子機會去嘗試,而沒有嘗試又何來進步呢?

對應到孩子們的學習也是一樣,父母會選擇性的忽略孩子們的優勢,只看到孩子們的缺點和不足,這其實對孩子們而言並不公平。

父母可能會選擇性忽略孩子的優點

2、大腦的負面偏好

莉·沃特斯曾從人類進化論的角度去解釋過這個問題,她認為人類之所以會喜歡關注消極的、負面的消息與人類的進化歷史息息相關。

莉·沃特斯曾提出的觀點是:因為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處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環境中,不論是野獸也好、自然災害也罷,對會在威脅到人類的生命,而人們必須在這些危險發生的第一時間就做出反應,所以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第一時間捕捉負面信號的本領,而這也被稱為大腦的負面偏好。

所以當孩子們出現問題時,父母總是第一時間就捕捉到孩子的問題,看到孩子的缺點,而不是去發現孩子們的優點。

第一時間父母捕捉的可能都是負面信號

3、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簡單點講就是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人和事。或者說自己有什麼樣的問題往往會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對應到父母總是挑剔孩子這件事上,更多的是因為父母並沒有達成某種期望,反而把這種寄託轉嫁給了孩子。比如父母曾經想要好好學習卻沒能學好,就很有可能會在現實生活中把學好這件事寄託給孩子。

如果當父母發現孩子的缺點時,其實這個缺點可能自己曾經也有,但是父母總會忽略自己的行為而放大孩子的行為。

比如有些父母自己的生活習慣並不好,東西隨意亂扔,平時也不整理衣物,但是當看到孩子的玩具扔的到處都是就會大發雷霆,或者當孩子的書本亂七八糟時就會要求孩子立馬把這些東西收拾好,可父母在做這些事時卻把自己的行為忽略了,這就是典型的把缺點投射到孩子身上的一種行為。

父母會無形中忽略自己的問題

4、二元對立思維

二元對立思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非黑即白」。

《優勢教養》一書中提到我們描述孩子的習慣、行為、性格時都習慣性用「好」,「壞」,「正確」,「錯誤」,「樂觀」,"悲觀」等對立的詞語來描述,很少使用中立的詞彙,這也會導致家長重視孩子的特點時,出現「非黑即白」情況。

也就是說家長關注孩子的缺點、不足時會不由自主的把孩子和「不優秀」、「不好」等觀點聯結起來,而這也會導致家長的觀點過於片面,反而影響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父母如果了解到這裡,可不要覺得自己的「打壓式教育」好像有了理由,相反,父母其實應該尋找突破口去改變這個現狀,發現孩子的優勢。

父母的觀念里可能存在「對立」因子

父母不應該是孩子人生的塑造者

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曾經說過:兒童比成年人更善於學習,具有更旺盛的創造力,而且在很小的時候就擁有很好的道德意識。

父母要做的更應該是去挖掘孩子的這種能力,並且認可孩子。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長期活在打壓下,一次兩次的壓力可能會讓人成長,但是一直固執的讓孩子活在壓力下反而會折斷他們努力的羽翼,讓他們變得自卑和壓抑,甚至最終走向失敗。

對於父母而言,我們更應該收納自己的焦慮,適當放下對孩子們的偏見。我們不應該去做那個孩子人生的塑造者,我們的職責更應該是去幫助孩子挖掘自身的潛力,教會孩子正確的生存法則,做一個高質量的陪伴者,一個為孩子補給養分的供養者。

我們不應該去幫助孩子規劃他們的人生,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們尋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可能孩子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他們一定會有自己的優勢和擅長,而父母要做的是像一個園丁一樣去了解每個種子的喜好和特點,在樹幹偏離軌道時及時的修正,這才會發揮出這顆種子最大的優勢!

父母更應該像園丁般對待自己的孩子

父母如何改變自己的態度,正向激勵孩子成長呢?

1、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所有高質量的親子關係的核心都在於和孩子之間的「愛」的聯結,父母和孩子之間有充分的安全依戀關係,才會有充足的信任,而孩子也會更願意傾聽父母的聲音,採納父母的意見。

當父母變成了孩子的信任夥伴,而不是一個焦慮的施壓者,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氣氛也會緩和,反而會利於孩子的進步。

2、多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說的做

父母總是習慣性命令孩子,企圖用自己的權威來壓制孩子做一些事,其實權威性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們而言會有一種逼迫感,看似很容易就達到了目的,但是遺留的問題反而很多,孩子可能會因此而叛逆、反抗、自卑等等,這甚至會在孩子青春期以後如「洪水猛獸」般突然襲來,讓父母措手不及。歸根結底都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陪孩子一起做,而不是一味讓孩子照自己說的做。比如叫孩子收拾好自己的東西,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先收好自己的東西;讓孩子愛閱讀,父母也要避免一進門就玩手機、看電視。父母在教育孩子前首先去反思自己是否有類似的行為,如果有首先從自身改變,再潛移默化去影響孩子,這會比利用權威強制性的命令孩子效果好很多。

教育孩子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

3、欣賞並挖掘孩子的優勢

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父母要擅於發現孩子的優勢,去積極的欣賞和認可孩子的這些優勢,從優勢出發去引導和改變劣勢。

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被表揚、認可、欣賞和肯定是人類正常的且持續一生的自戀需要。這個需要的滿足,就像汽車的發動機,給人提供動力。

對於孩子們而言,也是如此,父母的表揚、認可、欣賞和肯定對於孩子來說才是更有力量的助推劑,同時孩子會因為父母的認可和肯定而表現出自主驅動力,簡而言之就是孩子們反而會更自覺的去做這件事。這與一味打擊和懲罰的效果不同,一味打擊和懲罰會讓孩子們有挫敗感,反而會不停的心理暗示,我就是如此失敗,我就是做不好,漸漸的孩子們好像真的就失去了某些優勢。

所以,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如果父母不去思考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總是不自主的認為自己的做法就是「為孩子好」,才有可能真的會成為阻斷孩子更進一步的束縛和枷鎖。


父母應該真正的欣賞和認可自己的孩子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正確意識到和孩子的之間的問題,在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的基礎上,真正的去開啟發現孩子優勢的眼睛,鼓勵和肯定孩子,讓孩子在積極中找到陽光和成長的方向!

我是陽媽@陽媽育兒大作戰,喜歡可以點贊關注我,育兒路上為你避坑,也會有兒童心理學和孩子性格發展相關文章推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syWKW8BMH2_cNUg5f3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