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8年開始,一位偉大的沂蒙母親,共替八路軍同志養育了86位子女。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口糧,她就給親生孫子吃野菜、窩窩頭,把大米、饅頭留給八路軍的孩子吃。86位八路軍同志的孩子全部存活下來,而她的4個孫子因為營養不良,先後離世。
這位偉大的沂蒙紅嫂,名叫王換於,山東臨沂沂南縣人。我們聽到王換於這個名字,可能會感到奇怪,其實這是她入黨時,由八路軍同志給起的名字。王換於出生在沂蒙山區,沒能讀書學習,大字不識。
她19歲時嫁給丈夫於泮,鄉親們都稱她為「於王氏」,這個稱呼一直叫了幾十年。1938年,已經50歲的「於王氏」正式入黨,才取名為王換於。這位英雄的母親,在抗日烽火中,積極支持八路軍,並將丈夫、兒子、女兒全部送入八路軍中。
王換於則幫助八路軍照顧傷員,傳遞情報,撫養八路軍同志的孩子。1941年11月,日軍糾集重兵,對沂蒙山區發動大「掃蕩」,八路軍隨即同日偽軍展開激戰。在戰鬥中,《大眾日報》編輯白鐵華遇敵,在血戰過後,不幸被敵人俘虜。
敵人為了獲取情報,隨即對白鐵華展開嚴刑拷打,逼問八路軍主力的下落。白鐵華抱著必死的決心,忍受著日軍的酷刑,沒有吐露任何一個字。在酷刑的折磨下,白鐵華暈死過去,日軍以為他已經死掉,將他丟在路旁。
當地的村民,將白鐵華救回,這時的白鐵華氣息微弱,危在旦夕。王換於這位巾幗女傑,看到八路軍同志負傷,提出由自己照顧白鐵華。最終,在王換於一年的照顧下,本來連米粥都喝不下的白鐵華,終於漸漸痊癒了。
白鐵華歸隊前,把救命恩人王換於,認作了自己的親生母親。新中國成立後,白鐵華多次去看望王換於母親,感念她的救命之恩。除了白鐵華,王換於還有86個孩子,他們比白鐵華年紀更小,都是奮戰在沂蒙山區的八路軍同志的孩子。
當時,八路軍115師在山東地區奮戰,許多同志的孩子沒有人照顧。王換於這位思想進步的沂蒙紅嫂,創辦起戰時託兒所,照料了八路軍將士和烈士們的86名後代。這86名孩子中,就有羅帥的女兒羅琳、徐帥的女兒小何。
雖然,部隊給一些補貼,但是86個孩子吃飯,還是成了大問題。因為日偽軍的封鎖,八路軍也缺少糧食,撥付給託兒所的一個月糧食,常常省吃儉用半個月就吃沒了。為此,王換於就開始從自己家裡拿糧食,補貼到託兒所內。
王換於家里也沒有餘糧,拿出自己家的糧食,給八路軍同志的孩子們吃,她和家人們就只能吃野菜。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從1938年到1948年,這位偉大的沂蒙母親,共撫育了86位革命後代。86位革命後代交到王換於的手中,王換於拼盡全力,把86個孩子完好無損地還給了組織。
而王換於的4個孫子,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先後離世。這是多麼偉大的革命情懷,寧願自己孫子餓死,也要保護八路軍的後代,這就是偉大的沂蒙紅嫂。從此,這86個孩子,都成為了王換於的兒女,常常來看望母親。
新中國成立後,這位英雄的母親,在國家的關懷、照顧下,長壽101歲,於1989年安然離世。如今的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一座「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巍然屹立,接受著世人永遠的瞻仰、緬懷。